吃了這碗豬肝面,來世還做杭州人!
文|CWM 027
大學路在杭州江湖上最著名的傳說
不是郁達夫故居
也不是浙大前身求是書院
不是整條街都飄著的書香
這些曾經的輝煌
後來都被一碗據說是全杭州最銷魂的豬肝面搶了風頭
而現在這碗豬肝面
似乎也成了,曾經的輝煌
很多年以來,江湖上一直有傳說,杭城最好吃的豬肝面在大學路。傳說這家老面店沒有名字。傳說常有人開著賓士去,就為吃上一碗。傳說有人畢業多年,還是忘不了大學時吃過的這碗豬肝面。
而這些傳說也惹得每年都有許多人,慕名去找這碗豬肝面。
大學路所處的是城市繁華地段,連通著當年杭州城裡最中心的解放路和慶春路。而現在的大學路則自有一種大隱隱於市的味道,在路口拐個彎,就從車水馬龍的城市走向了被綠蔭庇護的小道。
一路走去,麵館還沒看見,倒是接連進了幾個讓人肅然起敬的老房子,從慶春路的大學路北口往裡走,先看到的是一座雕樑畫棟的建築,黑底藍字題著求是書院四個大字。
大學路之所以被稱為大學路,和這個書院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求是書院,是浙江大學的前身。
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杭州知府林啟,利用普慈寺創辦新型學校。是杭州創辦近代教育的先聲,也是浙江自己創辦的第一所大學。
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改稱“浙江求是大學堂”,翌年改稱“浙江大學堂”,二十九年(1903年)又改稱“浙江高等學堂”,民國3年(1914年)停辦,9年複校,又幾經更名,17年(1928年)定名為“國立浙江大學”。
跟高樓大廈涇渭分明的白牆烏瓦
院落內供養著幾株水生植物
正是這所書院,培養出浙江第一批具有科學文化知識的新型人才,如邵飄萍、陳獨秀、許壽裳等。100多年的歷史湯湯而過,如今,書院僅存原普慈寺大殿。
前幾年這裡進行了修建,修繕後的原普慈寺大殿,高大森然。
後來求是書院就成了杭州近代教育史陳列館,也許是特意為了追求時光倒流的感覺,進到裡面,淡黃色的燈光泛出一片昏暗。所有的陳列品,都在昏黃的燈光中,顯出濃厚的歷史氣息。
小佬兒在門口碰到一對姑娘小夥,他們是原浙江中醫學院的學生,路過這裡,想看一眼曾經位於他們學校裡的求是書院,如今的模樣。男生說:“佈置得真不錯,之前,很擔心它會成為廢墟。”
求是書院往前不遠,便是浙江圖書館舊址所在地。
大學路浙江省圖書館,興建於1928年2月。該館建築費由紹興人湯壽潛所捐。湯氏於民國六年逝世之際,遺言捐銀二十萬於浙江省教育事業。
圖書館建成之時,共計花費白銀二十六萬元,實際用於館舍者十九萬元,又購西方書三萬元。
由孤山館舍與大學路館舍組成的浙江圖書館舊址,均為國內優秀的近代公共建築。儘管過去半個多世紀,圖書館大樓外觀依然色彩明麗,四周環境幽雅靜謐。
新的浙江圖書館建立之後,這裡曾經停用7年之久,讓很多來慣了這裡的讀者,一時之間很不適應。72歲的邵大伯,家住大學路社區,退休後幾乎天天都泡在這裡打發時間,圖書館的停用,讓他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不知道白天要做些什麼好。
還好,2005年,經過修葺,一樓600平方米的兩個大廳作為報刊閱覽室重新開放,為讀者提供館藏的100多種報紙和1000餘種期刊。邵大伯重新成了這裡的常客,“這裡的環境很好,沒什麼事情,我會在這裡待上一天。”
從浙江圖書館舊址的另一扇門出來,往左走兩步,想問一下這裡的居民,那個傳說中最有名的麵館所在地,卻不知不覺到了另一個著名的老房子所在地——風雨茅廬。
這個建於上個世紀30年代的中式花園別墅,也是郁達夫為了挽救和當時的杭州第一美女王映霞的婚姻之舉。
小佬兒以前講過這個讓人唏噓不已的愛情故事。
如今的風雨茅廬已經經過修繕
進大門,兩側有五六間平房
穿過天井,是三間正屋,坐北朝南
正中一間為客廳,有後軒
廳東西為臥室,三面回廊
正屋東北有衛生間、廚房等
仰著頭望出去
不知道天空和90年前有多大不同
反正日光下的事
是日日不同
據王映霞回憶,新家於“1935年年底動工,熬過了一個冰雪的冬季,到1936年的春天完工……足足花掉了一萬五六千元。”建成後,還“塗上了朱漆,嵌上了水泥”。並由著名學者馬君武題匾“風雨茅廬”四字。
修繕後的風雨茅廬,裡面已經空空如也。據說,後院的兩間書房,三面沿壁全都排列著落地的高大書架,密密麻麻地放著數萬冊中、英、日、德、法等國文字的書籍。只是,這些書籍在抗戰爆發後,全部散盡,毀於兵燹。
大學路上,面店大約有四五家,隨便哪一家,門臉都差不多。不是很清爽的店面,牆上掛著各種麵條名稱和價格,灶台搭在店門口;老闆就站在門口切豬肝、殺黃鱔,豬肝又薄又勻稱,黃鱔根根新鮮;騰騰地熱氣夾雜著豬肝、腰花的香氣撲面而來。
功夫不負有心人,兜兜轉轉還真讓小佬兒找到了這家傳說中的面店,早已經饑腸轆轆的胃,急需一碗熱騰騰的豬肝面來撫慰。
吃面的人等在里間,不消多時,一大碗香氣撲鼻的麵條就端放在眼前。
吃完,果然沒覺得讓人失望。豬肝和腰花都是又嫩又鮮,蝦仁新鮮,黃鱔韌勁十足,麵條筋斗,不知不覺,吃得滿頭大汗。連我這個平日裡不愛麵食的人,也不禁將大半碗面收入腹中。
店裡只有坐在對面的一對男女,各自點了份腰花拌川。幾句聊下來才知道原來是朋友一直安利這家面店,這是他們第一次來。
“我那個朋友經常大老遠過來吃一碗面,我自己平時都在附近吃點煎餃填飽肚子就可以了。”男生拉著女生走出了面店,時間是下午15:54。收拾好碗筷,忙活了大半天的老闆終於可以坐下來聊聊他們的故事了……
當問到老闆娘時,小佬兒面前的男人笑了笑:“ 我是她弟弟,最近這幾天她有事出去咯,店裡基本靠我一個人打理。”朱大哥下崗後就到店裡幫忙照看生意,面店開了二十幾年,他在店裡的時間前後算起來也是十幾年了。
大概在2014年5月份的時候,大學路這一片舊房需要進行改造,姐弟倆一合計那就索性停業,隨便整修一下門面,這一停就是半年多,到年底才又開門做生意。
“你別看現在麵館的招牌上寫著‘洪妹麥面店’(老闆娘的名字叫朱洪妹),起初是沒有正式的名字的,門梁上只寫兩個字:面店。後來‘面’字掉了,只剩下一個‘店’。想來這吃面的人只知道大學路53號有家面店,人多了之後,‘大學路’三字是後來顧客加上去的,找起來方便。”
回憶起面店這些年,朱大哥也是感慨萬千。自己的大姐93年電子廠下崗,就在大學路開了這家面店。起初面店做的是片兒川、餛飩、煎餃等等早點,一碗片兒川一塊錢,那時候的大學路,早點和小吃攤比現在還多,三十幾家,競爭也厲害。97年前後,大姐嘗試其他小吃品種,這才有了此後的招牌菜單:豬肝面、腰花面、蝦爆鱔面……
成功“轉型”後面店名氣越來越大。“人氣旺時,店里加上服務員就有5、6個人。對了!《今日早報》上還登過我姐姐在做面時的特寫照片。前幾天,還有電視臺來採訪這家店呢!”朱大哥滿臉自豪地說。
聊到一半,一輛送啤酒飲料的麵包車開到店門口。朱大哥提醒他們明天記得早點送來,幾個人看起來很熟絡。送貨的小哥打趣道:“那我可很早就送來了哩”,“怕啥,我每天四五點就起床了,你還能比我早?”
做吃的生意的人好像大多要起早貪黑,但是朱大哥偷偷告訴我,他起那麼早是要從北大橋一路遛鳥溜到大學路哩!到了菜市場差不多六點光景,然後由自己親自挑選食材,帶回店裡。
“但是最近生意越來越不景氣了……”小佬兒接過話頭,想要問問面店是不是真的每天下午四點就停止營業了,“這大夏天的,一直開著來吃面的人也不多。反正是自家的店,沒生意了就歇歇。最近幾年街道開始設置路欄,一個小時6塊錢,車子還不好停,開車來吃面的人就越來越少了。”
“過去面店一天就可以賣一百三四十斤面,今年卻連一半都不到。現在年輕人差不多吃一兩面就飽了,然後把料吃光了。”這是朱大哥臨關門前對小佬兒說的話。
看到大門緊閉只剩下顯示幕迴圈播放字幕的那刻
小佬兒瞬間心裡有點堵得慌
這家開了二十多年的面店
承載著幾代人的味覺記憶
不知道又能延續多久呢
而大學路的閒適:
不知從哪戶人家偷溜出來的大貓
蜷曲在路邊曬著午後的暖陽
老舊的房屋,一股子煙火味的小菜館
老人在路上碰見了熟人就能聊很久很久
街邊隨意晾曬的衣物
落地樓上成片的簡易雨篷
巷尾傳來幾聲清脆的車鈴聲
這些又能持續多久呢
這一碗豬肝面是杭城江湖20多年的傳說
它最大的意義也許不是有多好吃
(最打動人的從不是烹飪的技術吧)
而是有多少人
為了這一口面
留下了多少故事
你吃過大學路的這碗豬肝面嗎?
是出門拐彎就能吃上一碗,還是曾經穿越大半個城市而來?
又或者你在哪裡吃過最銷魂的一碗面,是不是還存在一種味道,值得你去偏執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