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如果不能拒絕衰老,我希望可以老成張艾嘉

我清楚地記得,自己在度過21歲生日之後,突然開始對衰老特別恐懼。

諸如20、30、40這樣整十的數位,放到一個人的年齡裡,似乎都極具象徵意味。

仿佛跨過這幾個門檻之後,下一個十年裡,你就不得不去面對和完成一些“既定的任務”:30歲前你要結婚、40歲前你要生小孩,50歲前你要準備把孩子送進社會……

我突然特別害怕這些“按部就班”式的安排,當然,我也害怕衰老本身。

每當看到地鐵裡或馬路上體態豐腴、滿面油光,講話超大聲的中年婦女;或者穿著毫無剪裁感的花布衫、佝僂著身體、巴巴地盼著兒女回一趟家的老婦時,我都會覺得害怕。

我害怕時間在一個女人身上的無限拉長和延伸,在她們的眉眼之間留下的殘酷印痕。而比起衰老,我更害怕人因為年紀變大而逐漸丟失的好奇心和童趣。

人們總說,美人遲暮是悲哀的。可我總覺得這世上一定存在著永葆青春的女性。有一天,我媽指著電視上走紅毯的趙雅芝說:“你看她,六十多歲了,看著還那麼年輕。”

我聞聲抬頭,看到畫面裡的白娘子身材姣好,幾乎看不到時光留下的痕跡。在很多人心中,這就是“不老”。

可我覺得真正的不老,不在於容貌,而更多的在於內心,所以我一直在尋找自己心中的“不老女神”。

直到我在《山河故人》中看到張艾嘉。

在影片中,張艾嘉飾演一位在澳女教師,與當時年僅19歲的男主角談起了戀愛。張艾嘉穿著墨綠色的絲綢襯衫,優雅而知性,你可以透過她的眼神看到歲月留下的智慧,和隱忍的傷痕。

某些瞬間會覺得張艾嘉是跳出了時光的條條框框,用一種完全不受任何約束的方式活著,你會覺得所有的評價體系放到這個女人身上之後,突然間都不再適用。

所以無論是張艾嘉也好,還是她在《山河故人》裡面的角色也好,你都會覺得她所做出的選擇合情合理,而當所有的故事發生在這樣一個人身上,毫不違和。

年輕時的張艾嘉張揚叛逆,不滿足于單一職業的限制,在唱完歌後跑去拍戲,自己拍不過癮,還要自己寫劇本、做導演。

1986年,張艾嘉自編自導自演的電影處☆禁☆女作《最愛》橫掃金像獎、金馬獎。這也讓她成為第一位同時獲得這兩個獎項影后的女演員。

《最愛》講述了一個三角戀的故事,一對從小玩到大的好閨蜜同時愛上了一個男人,兩個女生用秘密隱瞞下這段美好又不堪回首的往事,全篇沒有直白討論懺悔,但是在現實和回憶中往復穿插的過程中,你知道兩個人經歷多年歲月,終於可以和自己、和對方和解。

張艾嘉特別擅長從女性的視角講故事,她總是能捕捉到不同女性生命中所面對的“理性和感性”的矛盾。這些矛盾成為她電影裡最好的故事情節,也讓她成為華語影壇最特別的女性導演之一。

儘管皺紋也沒有放過張艾嘉的臉,但可貴的是,她的眼神卻一直充滿著孩子般的好奇和小女生的靈動。

這種好奇和純真真正詮釋了那句蠻流行的話:願你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

60歲的時候,張艾嘉終於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隨筆集。新書宣傳時,有記者好奇,以她的文采,好像不應該這麼晚才出書。

張艾嘉回應說:“我對於文字是很尊重的。”

每一次出鏡,張艾嘉都站得筆直,脖子伸得優雅。她的舉手投足間,流露出一種無關年齡的快活和風韻。

如果不能拒絕衰老,我希望可以老成張艾嘉。

文/姚胤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