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宣紙糊了把椅子,得了米蘭的設計大獎
在杭州市郊,
從外邊看,矮房子毫不起眼,
可這裡藏有中國最有創意的“設計圖書館”。
步入其中,
老式的竹椅子覆上了香芋色,
搪瓷做的茶几極致纖薄,
至於展臺上的高跟鞋——蠶絲織的。
而最讓脫不開眼的,
恐怕是這把宣紙糊出來的椅子。
原本柔弱的宣紙,
在特定工藝下,
具備和實木同樣的牢固度。
這棟設計圖書館的建造者張雷,
也是那個把中國老手藝成功帶到巴黎,
帶到米蘭,帶到盧浮宮的設計師面前。
把皮宣紙糊上天然膠水,
一層層糊在傘骨上,
這是余杭紙傘的傳統工藝。
把做紙傘的傳統手工藝用在了傢俱製作上,
設計了這把紙做的椅子,
並取名為“飄”。
圖為第二代宣紙椅子,“蝶”更進一步將紙的能力發揮到極致“Design Report Award獲獎者:From余杭,China!”它成2014年米蘭設計周衛星沙龍展唯一大獎得主。這把取名叫“飄”的紙椅,成為張雷團隊“from 余杭”的起點。
從這把椅子,他明白了讓該留在歷史裡的停留在歷史,
真正地尊重傳統,正是顛覆傳統,
把那些傳統工藝重新解構、融化,融解到現代工藝中。
“融”,正是2013年張雷帶領的十多位杭州設計師出征米蘭設計周的主題。
露 Lù:陶瓷的高硬度和易於清洗非常適合被用作桌面材質,而櫸木相對柔韌的質感與陶瓷的冰清玉潔形成對比。材料:陶瓷 / 櫸他要做的,無非就是讓中國的老手藝再次被看見,而且,要以一種你從來沒見過的樣子。
余杭這個小小的地方,有用破舊雨傘、竹竿撐起來的小雨棚,門口會種著養在油漆桶裡的各種植物,這裡有最親近的民風,也有最質樸的情懷。
老一代的人不會總把珍惜掛在嘴上,他們只會低著頭,用那雙長滿繭子的手不厭其煩地做同一件事,把那些早已經被喧囂城市遺忘的手藝,做下去。
5年,張雷拜訪了近百個手工藝作坊,
拜訪查過30個自然村落,2千多種材料。
從學糊紙傘開始,竹,絲,土,銅,紙……
從怎樣選出一根優秀的竹子,
到嫁接一根根傘骨,
再糊上一張張紙。
竹子要選山上朝南面的,
這樣才夠韌。
要變成兄弟姐妹的細竹竿,
胖要胖成一樣,瘦也要瘦成一樣,
一個動作來來回回,幾十次,上百次。
鑽孔也是一個道理。
老師傅撫摸著還沒被削的竹條,
好像在安撫它會變成更精神的竹條。
接傘骨也要耐心,
36根,一根都出不得差錯,
最基本的架子出了問題,
不管傘麵糊得有多精細,
最後還是會垮。
傘骨接好,
要用細線來固定,
纖細柔軟的線,在繃緊之後,
會有意外的強韌。
然後才是糊紙,
接下來修邊、定型,
再放到太陽底下,接受一頓暴曬洗禮。
一把油紙傘,
至少要經過70多道工序,
花費半個月的時間。
一根毛竹,5 根棉線,18 片宣紙,36 根傘骨,70 多道工序……一把紙傘,真的不只是一把紙傘。其中的任何一種材料,都能單獨拿出來,重組出完全不同的設計。那好比是一場想像力的盛宴,竹子有可能變得不像竹子,而棉線又能換化出多少種形態,你無法想像,有人將把它做成一把椅子?
這個念頭,只是在糊傘面的時候,一瞬間跳在腦袋裡的。
我是一個設計師啊,並不只是一個埋頭傳承的手藝人,那些傳統美好的素材,我想讓它們真正登上“設計”的殿堂。
-2013年 融·竹 巴黎盧浮宮克魯斯廳-
固定椅架,
不用鐵釘,
而是選了材質相同的木頭釘。
撕開一張張宣紙,
浸泡,再等幹透。
網格造型的柔軟編織片,
是這把椅座唯一的骨架,
刷子輕輕點上膠,
千萬不能弄皺了下邊剛糊好的紙,
三個設計師一台戲,
當然是一場更精彩的完美主義對決。
原本柔軟的宣紙
在被一張張結合在一起之後,
居然和實木一樣牢固。
關於驚訝和讚歎,
全部屬於那些即將消失的老手藝。
在每個人眼裡,
竹子都可以呈現出各種不同的狀態,
可以柔韌,也可以牢固。
有人把竹做成了竹紙,
然後編織成一條毯子,一個靠枕。
有人把竹製成了竹片,
有人把竹抽成了細絲,
有人從中國傳統燈籠手藝裡,
找到靈感,設計了一條獨特的椅子。
2014年,沸水裡泡軟的生絲,
在不同人的手裡,
變成了薄片,撚成了細線,
也撚成了粗繩。
它們能被定型成固定的形態,
一隻高跟鞋,一盞朦朧的檯燈。
隱:靈感來自冬日裡,蒙霜的窗戶中隱隱透亮的燈火, 給人一種淡淡的溫暖和寧靜的力量。作者:王聖海
2015年,
張雷團隊尋找和土有關的所有線索。
土可以是陶泥,
旋轉切割燒制,
最後會成為溫潤的器具。
耳語工作室正在完成他們的設計
土可以是細沙,它的流逝
就像時間轉瞬即逝的變化,
所以化成了鐘錶。
錢之川的設計作品:逝者如斯夫
也可以是成塊的煤,
敲碎多餘的邊角,
它的目標是成為一個“潘朵拉魔盒”。
孫昕,黃海文正在製作他們的作品
總之每一種材質,
都能在不同人手下生出新的模樣。
同一種材質,
能夠衍生出來的中國設計,
也能有幾十件甚至更多。
過去那些竹紙椅、竹紙燈、
陶藝、桌椅……
錯落有致地散落在這個空間的各個角落。
也許質樸,才是對傳統最好的致敬。
2017年4月,“融”五年大展,張雷會攜帶60位元設計師的作品,征戰全球最大設計盛世米蘭設計周,這可能是中國當代設計,在世界舞臺上第一次大規模的發聲。
過去的四年間,融,曾經是一小群中國獨立設計師考察中國傳統手工藝和探索當代設計,在全世界巡展。
文章來源頭條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