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大鯢俗稱娃娃魚的原因

小寶寶是非常可愛,非常萌的,他們是大家的開心果,人們看到他們都會忍不住逗他。小娃娃也是人們比較關注的物件,可是你們知道嗎?在水裡有種魚就叫娃娃魚,那麼它們長的也是很可愛嗎?如果不是這樣,為什麼會被人們稱為娃娃魚呢?其中的原因是什麼呢?下面就由我來給大家解答一下疑惑吧。
說到兩棲動物,我們總是想到青蛙和蛤蟆。其實,有一類最大的兩棲動物,完全不像歡快跳躍的青蛙,也不似外表醜陋的癩蛤蟆,而是更像外形奇怪的魚,它們就是大鯢,俗稱娃娃魚。大鯢屬於兩栖綱的隱鰓科動物,一共有3個種,一個是中國大鯢,一個是日本大鯢,還有一個是美洲大鯢。它們的頭和身體扁平,有一個大大的嘴巴,體長可以達到1米以上,體重也可達50千克。那麼,它們為什麼被稱為娃娃魚而不是其他魚呢? 一種非常流行的說法是,大鯢的聲音很像嬰兒的哭聲,而它的外形又像魚,所以被稱為娃娃魚。由於大鯢對生活的環境要求很高,只存在於水質清澈的山區溪流中。它白天藏身於洞穴中,只在晚上才出來活動,身體又大多呈灰褐色,因此,過去在野生條件下,人們很難確切地聽到它的聲音。傳說中的像嬰兒一般的啼哭聲,最初是來自戰國時期的《山海經》,其上記載:“龍侯之山……泱泱之出水焉,而東流注於河。其中多人魚,其狀如魚,四足,其音如嬰兒,食之無癡疾。”後來,《史記》、《水經注》等也多有描述。加上民間的傳說,也就慢慢流傳至今。
近來,人工養殖大鯢已經在不少地方形成氣候,所以,人們也有機會近距離地聽一聽這種珍稀動物發出的聲音。根據科學家對大鯢在自然狀態下的鳴叫和在電刺激中腦誘發下的鳴叫結果分析,大鯢的發聲頻帶範圍窄、基頻高、諧波成分少、持續時間短,基本上比較單調,也沒有婉轉的聲音,多集中在單音節的“唧——唧”聲,在驚恐狀態下,其聲音持續時間會稍微長一些。進一步的研究顯示,大鯢短促的聲音和嬰兒婉轉的啼哭聲在聲譜的對比上差異很大,事實上,這也與大鯢發育很不完全的喉部結構相一致。 也有一些人認為,大頭大腦的大鯢在水中的模樣,似乎也有點像一個娃娃,這也是娃娃魚俗稱來源的另一個說法。事實上,世界上第一個大鯢化石於1726年被瑞士醫生肖赫在德國發現時,就因為其骨骼看上去很像人類的頭骨和肋骨,所以為這一化石取名“洪水證人”,以表示其與《聖經》記載的死於洪水的人類相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