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2017年初診斷:消費級無人機圈到底生了什麼病?

OFweek機器人網訊:曾幾何時,消費級無人機企業也是春風得意過,經歷過三足鼎立(DJI&3DR&Parrot)的口碑盛期,也被資本追逐眾星捧月。然而隨著法國無人機企業parrot傳來裁員、Lily繼而宣佈倒閉的消息後,猶如多米諾骨牌般的消費級無人機廠商裁員倒閉事件在2017年初令整個行業蒙上一層陰影。浮華終究不堪一擊,聊起無人機談虎色變。現在真正經得住市場考驗的廠商除DJI大疆創新外,剩下的掰掰手指也數的完。
怎麼說,其實和行業共榮辱求發展的我們(圈內媒體)是最不願接受這些。但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樓塌了,今天仔細回想,造成當前這種洗牌局面原因可追可溯。
一、人和:創業公司的基石與靈魂
這裡並不是說責任全在老闆,但創業類型的公司老闆就是企業的靈魂。當年若沒有雷軍和他的七個創始人,小米怕是很難在已是紅海一片的手機行業殺出一片天。我們不否認站在風口豬都能飛,但相比之下“人和”才是企業成敗關鍵。在以創業公司為主的無人機行業,老闆的指令幾乎等同金科玉律。他的言行舉措關乎到企業戰略制定、產品經營方向、核心業務管理,最重要的還有企業文化的建立。選擇一個行業很重要,但跟對一個老闆更重要。如果老大投機取巧,就怪不得下屬碌碌無為;如果老大優柔寡斷,就恨不得下屬迷茫患失;如果老大勾心鬥角,就由不得下屬人心渙散。所以回頭看有些岌岌可危甚至已然退出歷史舞臺的無人機企業,就不難發現誰是明明一手好牌偏偏卻打爛,又有誰是空有一腔熱血卻留不住人才。

二、產品:“越小” VS “越小性能也好”
說到產品,2016年整個行業給人最大的感受就是出現一批主打輕小便攜的口袋無人機。和大疆傳統四軸無人機Phantom系列相比,這種以可揣兜攜帶、可手機遙控做為最大賣點。但相應它的短板也很明顯:續航短、飛行性能無法與傳統航拍機相比。這就導致專業用戶看不上,普通小白很快又不能被滿足,最終變成有那麼一點點雞肋。當然仁者見仁,產品好壞還得靠市場驗證。
我想一開始,在決定以全部家當來主推這款機型的無人機企業,一定像是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一般驚喜、激動、但又帶有賭徒般的心態。因為只有這樣,才能避開與大疆的正面交鋒,和晶片巨頭的聯姻也可以讓他們對這種新品類也許能夠像複製手機市場那樣充滿信心。
然而現實很骨感。等到去年9月大疆推出了Mavic Pro後,這款據說顛覆自家產品的可可擕式無人航拍機,成為了當之無愧的吸睛之王,也在所謂便攜無人機細分市場中一騎絕塵。

到如今廠商們仍可以對外宣稱自家的產品和大疆的Mavic不是一個品類,但在消費級無人機市場航拍需求還遠沒有達到飽和之時,多數普通人的心中,他們依然認為無人機最大的魅力是擁有上帝視角。也就是說,我們依然首要解決的是航拍訴求。
記得前兩天和業內人士探討該問題,聊了許多後他說道:“在這件事情上,我們其實是有責任,因為一開始我們就把整個產品研發方向帶偏,使用者其實需要的不是越小越好,而是越小性能也很好越好。”
“越小”和“越小性能也好”之間,研發製造的差距的可不是一年半載。
私以為今後企業在開發產品時首當其中考慮用戶真正的痛點,其次才是創造需求,除非你認為自己可以像約伯斯那樣把產品做到極致。但從另一個維度來說,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怎麼說都值得欽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