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聚焦】工業4.0是一場人性革命 不是機器革命

OFweek機器人網訊:《商業週刊》採訪小組驅車前往德國國境之南的布萊夏(Blaichach),這裡處於列支敦斯登與德國交界,整個城鎮人口不過五千六百人,卻藏著全球最大汽車零組件廠博世(Bosch)的工業4.0工廠,其最重要的產品:刹車防抱死系統(ABS)也在此生產。
窗外,布萊夏高低起伏的小山丘,不時可見牛羊低頭吃草;窗內,博世工廠內上百台機械不停運作。
這裡與全球十一座工廠連線,5174台設備全部聯網,帶我們參觀的博世資訊部門負責人寇列克Arnd Kolleck拿起平板電腦隨手一點,就看到日本裡每一台機器的生產狀況。
這些機器以毫秒為單位將生產資料回饋到中央系統,廠區裡沒有一張紙,只高掛著超薄液晶螢幕。
螢幕上顯示每台機器的耗電量、排氣量,寇列克自豪的說:“一按鍵,我就可以知道每一件產品的單位成本。”他指著遠處一條線,過去要七、八個人負責每天生產六千八百個零組件,現在只需要兩個人。
我們彷佛進入了一個全自動化世界。

即時排名是Bosch 提升產能效率策略之一,每到換班時間,工程師會計算今天收集多少生產達標的綠臉,透過競爭,加速轉型工業4.0。
生產效率沒想像中好!
亞洲對手搶走客戶,開始拼聯網
每天,廠區會產生25000個資料,博世副總裁赫勒巴赫(Rupert Hoellbacher)比畫著,印出來都有一個人高了。但是現在,他每日只看二十頁報告,由電腦精選最重要的資料如稼動率、能源消耗量,就能掌握全域。
我們到員工餐廳用餐,卻沒人收錢,因為盤子裡有射頻識別裝置(RFID),用機器一掃就知道餐費。餐盤放到輸送帶上,會直接送到廚房清洗;庭院裡,自動除草機會依照電腦設定,自動修出博世標誌。
博世在眾多德國工廠中,朝工業4.0的轉型比別人快,關鍵,來自一張四年前痛失的訂單。
赫勒巴赫回憶,“2012年我們失去兩個大客戶,亞洲的競爭者居然可以做出比我們更便宜的產品!”
那場失誤,讓博世痛下決心看清自己到底哪裡輸人。赫勒巴赫攤出博世員工的工作時間與機器使用時間,逐一比對計算,才發現廠區的總體設備使用效率(OEE)僅有八四%,比想像中差。
赫勒巴赫坦承,“過去我們自以為良好,”以為設備效率有九五%,但這是扣掉休息、維修機器、培訓時間的虛假數位。
原來自己根本沒想像中厲害!一開始,自豪的德國員工非常不能接受事實,但是赫勒巴赫卻要他們換個想法:唯有瞭解自己的處境,才能設定前進目標。“若不想被亞洲公司打敗,就得進行劇烈的轉型。”
低潮,反而讓博世義無反顧改變。博世布萊夏廠率先讓設備連上網路,藉由擷取資訊,改善生產效率。赫勒巴赫記得,2012年僅有六成的設備聯網,花了四年,就一舉提升到九八%。
一路轉型的過程中,赫勒巴赫最深刻的體悟是:“人”才是工業4.0核心,而非機器。他遇到的兩大挑都來自人,比如,要讓軟體、硬體工程師攜手合作。
德國研究機構Bitkom工業聯網研究學者杜雷特(Wolfgang Dorst)說,導入工業4.0時需要機械、電子與軟體等不同背景的人才攜手合作,企業最頭痛的問題是,誰也不服誰。
轉型關鍵在“人”而非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