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這些西方近現代的古典雕塑
19世紀巴黎取代了羅馬成為了歐洲的文化藝術的中心。隨著資本主義的繁榮雕塑藝術的發展也開始多樣化出現了許多流派和主義除了上一世紀就有的新古典主義外還先後交叉出現了浪漫主義、印象派、現實主義和寫實主義等。
弗朗索瓦·呂德Francois Rude, 1784-1855
法國浪漫主義雕塑家。在雕塑上他與另一位浪漫主義雕塑家德拉克洛瓦並駕齊驅與19世紀法國最傑出的雕刻家烏頓、羅丹等人齊名。其代表作即是巴黎人民婦孺皆知的那塊裝飾在巴黎凱旋門上的群像浮雕《馬賽曲》。在浪漫派雕刻史上他這尊浮雕被認為是不朽的。
呂德是一個富商的兒子23歲時進入巴黎雕刻家皮埃爾·卡特裡埃的工作室學藝。1809年和1812年曾兩次獲“羅馬獎”。但都因法國政治局勢不穩國庫空虛而未能去義大利深造。拿破崙稱帝時呂德參加了當時的帝政活動。帝政垮臺他也被迫流亡到比利時。12年的流亡生活使他備感痛苦從此政治上漸趨成熟。回國後在法國人民革命浪潮的激勵下他很快成了一位浪漫主義的雕刻家。他的作品既有古典主義的嚴謹也富有浪漫主義的激情。
代表作品浮雕《馬賽曲》《聖女貞德像》《拿破崙像》
奧古斯特·羅丹Auguste Rodin1840-1917
法國的羅丹是近現代雕塑藝術成就最高的大師級人物在西方的雕塑史上他被視為繼米開朗基羅之後的又—巨匠。同時他還在雕塑史上充當了一個承前啟後的角色是他給輝煌的古典雕塑拉上了帷幕也是他叩響現代雕塑的大門。羅丹早期走的現實主義道路作品風格寫實重視人物性格的刻畫後期追求印象主義探索新的藝術風格。看到羅丹的雕塑作品之所以感動不再是它怎樣的逼真而是透過堅硬的青銅或大理石等載體我們能感到一股生命力在向外膨脹那些仿佛正在顫動的形體激起了我們靈魂的悸動。
羅丹的代表作有結合大件浮雕門飾《地獄之門》完成的《思想者》、《吻》、《夏娃》等有表現各類現實生活中人物的《加萊義民》、《歐米哀爾》、《巴爾扎克像》、《雨果》等還有一系列“手”的雕塑也是各有個性。他善於用豐富多樣的繪畫性手法塑造出神態生動富有力量的藝術形象。生平作了許多速寫別具風格並有《藝術論》傳世。羅丹在歐洲雕塑史上的地位正如詩人但丁在歐洲上的地位。羅丹和他的兩個學生馬約爾和布德爾被譽為歐洲雕刻“三大支柱”。 對於現代人來說他是舊時期古典主義時期的最後一位雕刻家又是新時期現代主義時期最初一位雕刻家。他的一隻腳留在古典派的庭院內另一隻腳卻已邁過現代派的門檻兒。可以說羅丹用他在古典主義時期鍛煉得成熟而有力的雙手用他不為傳統束縛的創造精神為新時代打開了現代雕塑的大門,當年輕的藝術家們蜂擁而入向前跑去時他卻已入衰邁之年他走不動了。他的創作對歐洲近代雕塑的發展有較大影響。
羅丹不僅是一位雕塑大師同時又是一位偉大的老師。他的學生或者助手哪怕是僅僅有過交往都在藝術上深受羅丹的影響。法國雕塑家布德爾是羅丹的學生和助手後來逐漸形成自己的現實主義風格完成了《貝多芬》、《拉弓的赫拉克勒斯》和《阿魯貝阿爾將軍騎馬像》等優秀作品。 代表作品《青銅時代》《地獄之門》《思想者》
埃米爾·安東莞·布德爾
埃米爾·安東莞·布德爾1869年出生其父是細木工而母親出身上等世家。布德爾繼承了父母的天賦素質在今後的藝術事業中得到新的統一。羅丹和布德爾之間存在著相當大的藝術分歧。所以他們彼此經常發生爭論但爭論的結果只是他們在藝術上的分道揚鑣並非意味著結束他們友好的師生關係。布德爾要自己開始獨立的藝術探索。直到羅丹去世他始終熱愛和尊敬他。羅丹追求嚴格的真實從真實中激發靈感。但布德爾特別注重把建築的構成因素運用到雕塑中去。
在這一點上布德爾研究並汲取了古代東方和哥特時期的雕塑的特點使其作品在空間上顯示出體積感和真實的曲線之美並以此震動人心。它們和環境、大自然互相襯補構成一首響徹空間的立體交響樂。布德爾的創作往往經過反復的揣摩不斷的分析和綜合把特定藝術形式的造型美保留下來構成一種比現實更昇華的美。所以他的作品中亦體現出與本質密切聯繫的變形。他的創作規律是“感動科學創造”力求藝術形式與內容的緊密融合。
代表作品《拉弓的赫拉克勒斯》、《阿維爾將軍紀念碑》、《貝多芬》、《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