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造業發展史鮮為人知的秘密
第一階段:1978年-80年代末,中國製造業的復蘇
1978年的中國,剛剛從文革中解脫出來的中國百廢待興。在建國之後的29年中,中國模仿蘇聯的計劃經濟體系建立了較為完整的製造業體系,能夠製造各類工業和消費產品,通過“三線建設”,軍工製造業建立了一定基礎。但是,當時的中國製造業更多地是製造工業產品,在消費品製造方面,只能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在當時人民生活水準還非常困難的環境下,消費水準很低,從糧票到布票、肉票,產品種類還非常匱乏。
八十年代中葉,中國的製造業開始崛起,很多家庭開始購買國產的電子產品和輕工產品,電視上開始有了各類產品廣告。在這個十年當中,國營企業還是中國製造業的絕對主流,一些軍工企業開始生產民用產品。在經濟改革中初步嘗到實惠的中國人,開始接觸到各種新鮮產品,“三大件”不斷變遷,電視機、洗衣機、電冰箱,逐漸成為所有家庭的必備電器,而中國人的穿著有了更多的選擇,食品和各類消費產品的品種逐漸豐富。而這十年,中國市場的特點是供不應求。
第二階段:90年代初-20世紀末,民營製造業的崛起和外資製造業進入中國
隨著國家政策的不斷放開,以及沿海地區開放程度的逐漸提高,民營企業逐漸崛起。“蘇南模式”和“溫州模式”成為兩種體制改革的模式。一些沿海地區製造“假冒偽劣”產品的企業逐漸開始創造自己的品牌。經濟特區的建設、海南的發展、股市的建立、商品房的出現,使得中國基本完成了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型,而中國市場也逐漸由供不應求轉向供大於求。
在這個十年,廣東成為中國經濟的龍頭,而江浙的民營經濟開始崛起。很多剛剛經歷從計劃經濟轉軌的國有企業還不適應這種市場的變化,缺乏競爭意識、品牌意識,在市場競爭中出現了虧損,甚至最終全軍覆沒,不少原國有企業擁有的知名品牌隕落。在中國走向市場經濟的大潮下,國家充分鼓勵民營經濟的發展,成就了一大批民營企業家,他們靠靈活的市場嗅覺和敢為天下先的果敢,在中國經濟轉型的過程中,逐漸贏得了競爭優勢。“行銷”,尤其是“廣告”,成為中國民營企業叩開市場的金鑰匙,例如“秦池”、“孔府宴酒”等,央視的“標王”開始成為一個社會現象。而恒安紙業、正泰電器等很多民營企業,也正是在這個時期,完成了自己的原始積累。在這一時期,也有大量原來在國有企業工作的管理和技術人員“下海創業”。十年間,中國開始大力興建各類工業園區,巨大的中國市場吸引了大批國外製造企業進入中國,中國開始有了外資、合資和合作企業,中國的低成本後發優勢逐漸顯露,國際貿易開始節節攀升,國內市場逐漸繁榮。中國製造企業開始廣泛引進國外的工業和消費產品的設計和製造技術,而消費能力的提升,使得中國消費者對於製造業產品有了更多個性化的需求。中國製造業的資訊化進程開始逐漸展開,財務軟體、CAD成為當時的熱門軟體。
在改革開放的第二個十年中,伴隨著民營經濟的崛起和外資製造業進入中國,中國沿海地區的製造業得到了迅速發展。內地和沿海地區的製造業,乃至整個區域的經濟實力的差距逐漸拉大。
第三階段:20世紀初—現在,中國製造業融入世界,“中國製造”聞名全球。
在這十年,外資進入中國的趨勢伴隨著中國的改革開放的深入而逐漸凸顯,尤其是中國加入WTO之後,在中國積極引進外資的政策吸引,以及全球製造企業降低製造成本,並佔領中國及亞太市場的戰略推動下,大量外資湧進中國,形成了今天中國數以萬計的外資與合資製造企業,以及台資、港資企業。長三角地區,隨著浦東的開發而逐漸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的龍頭。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以來,使“Made in China”全球聞名的,是中國沿海地區眾多出口導向型製造企業。這些企業充分發揮低成本優勢,逐漸形成了國際競爭力,贏得了大量的OEM訂單,成為國際製造業的生產外包基地。而支撐這些企業實現低成本優勢的,是來自中國農村的大量低成本勞動力和沿海地區逐漸形成的專業化產業集群,尤其是在IT產品、玩具、服裝、制鞋等產業。
製造業核心——衝床(這款是高速衝床)
(普通衝床)
部分衝壓件
互聯網的蓬勃發展,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中國在基礎建設方面的投入飛速增長,跨越全國的高速公路網路全面建設,鐵路一次又一次地大提速,航空載客量和貨運量增長神速,而中國的電信,尤其是無線通訊的發展突飛猛進。中國的城市化進程,也呈現出蓬勃發展的趨勢,中國的城市成為全球最大的工地,建築業的發展也帶動了對製造業產品的需求。農民工向潮水一般,湧向沿海地區,支撐了民營製造企業,尤其是外向型企業的發展。隨著中國的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國內消費需求的提升和國際貿易的迅速增長,2003年後,整個中國製造業進入新一輪迅速發展期。尤其是中國的船舶、機床、汽車、工程機械、電子與通訊等產業發展迅速,進而又帶動了對重型機械、模具,以及對鋼鐵等原材料需求的海量增長,從而帶動了整個製造業產業鏈的發展。國家對軍工行業的投入增大,在航太領域的成就舉世矚目。大型國有企業的效益顯著提升,煙草、鋼鐵等行業開始進行迅速整合。資本市場為中國大中型製造企業的發展帶來了充足的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