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宮燈之鄉--傳承民族文化


中國燈籠又統稱為燈彩,是一種古老的中國傳統工藝品。起源於1800多年前的西漢時期,每年的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前後,人們都掛起象徵團圓意義的紅燈籠,來營造一種喜慶的氛圍。後來燈籠就成了中國人喜慶的象徵。經過歷代燈彩藝人的繼承和發展,形成了豐富多彩的品種和高超的工藝水準。從種類上有:宮燈、紗燈、吊燈等等。從造型上分,有人物、山水、花鳥、龍鳳、魚蟲等等,除此之外還有專供人們賞玩的走馬燈。

石家莊槁城區------宮燈之鄉【每年全國80%的大紅燈籠從這裡生產】

下面向大家介紹下家鄉的名片:宮燈

槁城市梅花鎮屯頭村 據傳,清代雍正年間,屯頭村有一個老漢,此人心靈手巧,酷愛民間工藝,有一套做燈籠的手藝,每到年節,他都是做幾對鮮豔奪目的燈籠掛在自家的門前,為新春佳節增添了祥和、喜慶的氣氛,都吸引眾街坊鄰居圍觀欣賞。有一年這位老漢做幾對燈籠到槁城集上來賣,恰巧被遊集期散心的縣太爺看見了,便把所有燈籠都買下,掛在府邸整天觀賞。燈籠做工別致,富麗堂皇,縣太爺視為珍品,愛不釋手,這年又到向皇上進貢時間,縣太爺正苦思冥想送什麼物品來取悅皇上,以達升官晉級的目的,有人指點他送幾對燈籠試試。縣太爺雖有點捨不得,但為討好皇上只得忍痛割愛。果然,皇上一眼看中,龍顏大喜,重賞槁城知縣,並把燈籠定為貢品。後來皇宮內外到處掛上了這大紅的屯頭燈籠。屯頭燈籠被定為貢品取名貢燈,成為皇宮專用品,後來人們把貢字換宮字,就成了如今的“宮燈“。 現在半機械半手工的生產方式慢慢替代了原先純手工的製作方法,也開始生產專業化,產業化。







紅紅的民族文化底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