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本土幾家上市運動品牌披露財報 誰能脫穎而出?

除了貴人鳥,截止目前,國內本土幾家上市體育用品公司已經悉數披露完2016年的財報。
記者梳理後發現,雖然從總的營收上來看,這些已經公佈資料的公司依舊有不同程度的上漲,但其中有一騎絕塵拉開了與其它幾家的差距的,有恢復狀態“復興”的,也有因不同原因陷入“滯漲”的。

李寧的回歸
李寧有限公司(02331.HK)(下稱“李寧公司”)是最近發佈業績的一家,其2016年財報讓人看到這家本土體育用品公司正在逐漸恢復狀態,穩步上升。
過去一年裡,李寧公司在財務及營運方面取得顯著的成績。資料顯示,截至2016年12月31日,其收入達80.15億元,較2015年上升13%,期間的淨利潤大幅提升至6.43億元(包括出售紅雙喜10%股權之淨收益3.13億元),2015年僅為1400萬元。
李寧公司的“復蘇”在意料之中。實際上,早在2015年,該公司就開始卯足勁要重回巔峰。那一年,已經53歲的創始人李甯宣佈複出重新執掌公司並成功使公司的業績扭虧為盈。
而就在2016年的年度業績公佈前夕,公司創始人李甯做客央視的《對話》欄目,回到公眾視線。“其實我們過去三年並不是業績上的滑坡,是我們因為主動自己調整,要轉型,才會影響到業績。這裡其實沒有這麼多故事。”他說。2010年7月,李寧公司宣佈進行品牌重塑,選擇以“90後”為主要目標,但市場對其這一策略並不買單。隨後公司陸續出現一系列問題,包括多位高管離職、裁員、庫存過剩、股價下跌等等。
不過,對於曾經的“老大”李甯公司來說,如今想要趕超其最大的對手安踏奪回冠軍寶座尚有難度。縱觀近幾年的發展,李寧公司已經連續三年處於虧損狀態,2012年至2014年這三年的虧損金額分別為19.8億元、3.9億元和7.8億元,累計超31億元,這一跡象直到2015年才改變。
而安踏體育用品有限公司(02020.HK)則是在其它同行陷入困境、疲軟時,明確自身定位,成功實現了業績的V型反轉,在收入規模上超過其他本土品牌,一舉成為龍頭老大。繼2015年踏入“百億俱樂部”後,2016全年營收133.5億元,連續三年增長率超20%,同期淨利更是達到了23.9億元。
需要指出的是,安踏長久以來實施的是多品牌策略,旗下的除了安踏同名品牌,其早前收購的FILA、FILA KIDS等品牌對業績的貢獻不可謂不大。而李寧公司的相對來說銷售的更多的是品牌李寧牌,這一核心品牌收入占到集團占總收入98.9%。
李寧公司似乎也看到了多品牌的好處。記者瞭解到,公司方面也在考慮與Danskin品牌合作並逐步推出以專業舞蹈和瑜伽為基礎的時尚健身產品,預計將在今年下半年於主要及一線城市的核心商圈開設5-10家試點店鋪。
群鹿角逐大市場
市場的主流觀點對於李寧的回歸看好。不過,也有分析人士認為,該公司的“復蘇”的主要原因是整個市場大環境的回暖。換而言之,行業內幾乎每一家公司的業績在這兩年裡都是往上走的趨勢。
此外,記者梳理後發現,並不是每家體育用品公司的“前景”都那麼美好。
以特步國際控股有限公司(01368.HK,以下簡稱特步)為例,2016年全年實現收入53.97億元,同比增加1.9%;淨利5.28億元,同比下降15.2%。而另一家在2016年的三六一度國際有限公司(01361.HK,以下簡稱361°)也一樣,雖然在營收上達到50.227億元,比2015年增加了12.6%,但淨利卻下降22.2%至4.027億元。此外,361°的關店也是幾家大公司之最,一年裡的零售門店總數由7208間減至6357間。
“整體市場毫無疑問是在復蘇的。”行業資深觀察人士,關鍵之道體育諮詢有限公司CEO張慶認為,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情況是因為品牌間的競爭愈加激烈了,“我們看到一些國際品牌在中國加緊了管道的下沉,而一些本來沒有體育用品產品的休閒服飾類公司也進入了這個行業的競爭。這對本土體育用品公司都是極大的挑戰。”
張慶說的“外來競爭者”是指那些人們熟悉的快時尚品牌。比如H&M會有其SPORT系列的產品,價格從幾十到幾百不等,而Forever21早前也發佈了運動休閒產品線、Gap旗下的Athleta、old navy的發展勢頭也非常迅猛,此外還有優衣庫,這家公司贊助了不少體育運動項目,簽約德約科維奇被認為是其體育行銷上的成功之作。
在張慶看來,除了對專業上有要求的使用者,更多的人需要的是是休閒、好看以及性價比。這些要素上述這些快時尚品牌來說是它們“在行”的。
如此對於本土公司來說就是“災難”,因為它們原本比拼的就是性價比,像李甯和安踏這樣的公司,已經處於第一梯隊,在規模和品牌商已有一定影響力,但對於位於第二梯隊的特步、361°、貴人鳥等公司來說,問題就變得棘手起來。“在與耐克、阿迪這樣的大牌來說,本土品牌是沒有品牌溢價的。”張慶說,這也迫使這些公司為了儘快出貨,加大了打折力度和頻率,“這肯定要影響利潤。”
尼爾森中國區體育產業研究副總裁張霖樂觀地認為,運動熱潮在中國才興起,相比發達國家還有不小的差距,中國的運動市場發展潛力仍然非常非常巨大。“中國的運動消費者越來越關注自己的運動裝備,運動品牌的細分化和專業化愈趨明顯。”
對於這些同質化嚴重的本土體育公司而言精細化分類和定位也是在未來競爭日漸激烈的市場中脫穎而出的一個好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