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從磁片到SSD 存儲行業60年大事記

OFweek電子工程網訊 是否還記得世界上第一個機械化存儲方式是什麼?你又是否知道從磁片的發明到SSD的應用一共經歷了多少個春夏秋冬?
一、外部存儲:60年登七重天
不同於人腦的記憶,機械記憶在很多應用場景下都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從移動存儲介質的發展來看,主要經歷了:打孔卡、圓筒唱片、黑膠、磁帶、軟碟、光碟、USB幾個階段。
1M的跨越:從打卡機到愛迪生的留聲機
如果回溯整個人類歷史,我們發現第一個機械化的存儲方式,要追溯到1725年第一台打孔卡的出現。打孔卡也叫作穿孔卡,其工作原理在於有空的地方為1,沒有空的地方是0,然後用光電或者機械觸點來檢測是否有孔。在19世紀末,打孔卡開始應用到統計分析領域。例如,1890年美國人口普查正是依靠打孔卡進行統計,實現了機械化的統計與分析。(以下圖片來源於網路)
打孔卡
到了1877年,法國科學家查理斯·克羅斯和愛迪生分別提出了關於留聲機的原理,並加工出一台模型。而世界上第一張唱片是由美國工程師埃米爾·別爾利赫爾於1888年錄製而成,唱片中間有兩個孔,唱片只錄一面,唱針由裡向外轉動。1889年末至1890年初,市場上開始生產並銷售圓筒唱片,到1930年,美國無線電公司成功試製出密紋唱片,這種唱片轉速從原來的每分鐘78轉,變成了每分鐘33.5轉,大大延長了播放時間,提升了存儲容量和品質。
密紋唱片
1963年,飛利浦公司發明了盒式錄音磁帶,這也成為80年代最珍貴的記憶。當時,一些電腦也在使用磁帶存儲來存儲資料。彼時,一盤90分鐘的錄音帶只能存儲700KB到1M大小的資料。
PC時代:從8英寸軟碟到隨身USB
同樣屬於外部存儲,軟碟不同於上面的影音存儲介質,它的出現依賴於IBM需要為大型處理器和控制單元保存和傳送微代碼的新需求,在1971年推出8英寸,容量為81KB的磁片後,又相繼推出5.25英寸軟碟和3.5英寸(最大容量1.2MB)軟碟。直到1987年,IBM推出基於386的IBM Personal System/2(PS/2)個人電腦系列,正式配置了3.5英寸的軟盤機後,軟碟才成為個人電腦標配的移動存放裝置。而在8寸軟碟剛剛出現時候,一個8寸軟碟機的價格,比一台微型電腦整機還貴。
各色軟碟,你還記得嗎?
飛利浦和索尼在1980年共同研製了數位光碟(CD),過了兩年開始大規模生產。1982年8月的最後一天,CD光碟改變了娛樂音訊的世界格局。應用光碟的CD機也在一個月後發佈,價格為168000日元。隨後,微軟公司和蘋果公司加入CD研發陣營,並於1987年把CD變成了光碟唯讀記憶體(CD-ROM)。
2000年的U盤
繼光碟之後,就是現在最為流行的移動存放裝置USB了。USB與前面的移動設備最大的不同就是,USB全稱叫做USB快閃記憶體盤(USB flash disk),屬於數位存儲方式,而非機械類比的存儲方式。在2000年左右,USB出現,由於技術限制,第一代U盤並不像現在這麼便捷,而是在任何作業系統下都需要安裝驅動。儘管如此,當時的U盤價格卻也是現在無法想像的:16M大小的U盤價格約為1000元。而現在16GB的U盤只需要40元左右,原來的U盤價格相當於現在的25640倍。
從最初笨拙的101010打孔卡,到後來用磁鍼記錄音樂,用磁帶承載回憶,再到現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的USB的應用,移動存儲介質無論從價格層面,還是容量大小,都實現了蛻變。卡帶機是回憶,而USB半導體卻成為生活的必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