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視覺和感知是照明的一體兩面 孰重孰輕?

OFweek半導體照明網訊 2017年春節期間參觀詹姆斯·特瑞爾回顧展和上海雙年展,最大的感悟就是"見·所未見"。這裡包含了兩層意思:一是"見",看到了全新的視覺表現方式;二是"所未見",感知到了視覺以外所蘊含的意味。"見"(視覺)和"所不見"(感知)是照明的一體兩面,孰重孰輕?
為方便敘述,本文以上述兩個展會的作品作為主線,結合一些類型接近的作品進行分類比較,探尋美妙的"見·所未見"。
一、特瑞爾《全域裝置》、童音智《傾斜》、依凡娜·弗蘭克《迷失月臺》
1、特瑞爾《全域裝置》用光營造的幻像,完全模糊了感知。看是一面牆,不過是光的魔術,再走一步就掉到光幕背後的空洞去了。門內門外也是一樣,身在何處,永遠是個謎。特瑞爾對光的理解和運用,對空間的分割和營造,對觀眾心理的把控和引導,通過韻律變動的光線和不時更迭變化的色彩,很容易把人帶進迷幻和冥思的狀態。
兒子看完後說:"想不到光還會騙人。"我說:"光不會騙人,光還是原來的光,甚至特瑞爾也沒騙人,他只是利用了我們的錯覺,真正騙人的是自己的眼睛。"
2、第四屆廣州三年展印尼藝術家童音智作品《傾斜》,本來是一個聲音裝置,但我更願意把它看成一個燈光裝置,因為這個作品對我視覺的衝擊遠比聽覺要大得多(可能因為我是照明從業人員,對其他人另當別論)。在一個純白色的全封閉展廳內,只在頂部安裝白光的螢光燈管(色溫約6000-7000K),營造了一個沒有參照系的純色世界。
毫不誇張地說,我在頭幾分鐘完全處於一種美妙無比而又無法形容的暈眩狀態,有點跳樓機的失重感覺,說是"白日夢"也不為過。以前看到一件精彩的燈光或夜景作品,經常會用"富有視覺衝擊力"來形容。但在這裡,視覺已不重要,視覺以外的感受才是重點。
3、雙年展克羅埃西亞藝術家依凡娜·弗蘭克的《迷失月臺》,設置了三個獨立的場景。我對其中的頻閃燈場景印象最深,別說睜開眼睛,就是閉著眼睛,也能感受到穿透眼皮的頻閃光,埋頭於手臂才能堅持久些。頻閃究竟主要是通過"見"還是"所未見"來發揮作用,值得好好深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