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如果沒去過西安,那你吃過的所有肉夾饃都白吃了

撰文/陳豆子

前幾日去了西安,這是第二次到這座古城來,住在了南門城牆外的一條小街裡。清晨起來去尋些吃食,到了這裡,所尋的終歸是泡饃小炒臘汁肉夾饃之類。沒走出幾步,在路口一家小店門前,看見了一條長隊,全是等著買肉夾饃的人。西安人,對肉夾饃的熱情,在這個清晨裡,展露無遺。

那是一家清真的肉夾饃鋪子,所賣的肉夾饃共分三檔,12元,15元和20元,分別是肥瘦相間,純瘦肉和不知其中奧妙的優質肉。雖然好奇嘴饞,但懼於排隊的人實在太多,沒上去排這長龍。等到中午時分又回來,鋪子前只有兩三人在,我趕緊去買了一個肥瘦兼有的肉夾饃。在我的概念裡,吃肉,終究是肥瘦都有,口感才好。

一口咬下去,完全能明白西安人的狂熱是從何而來了,鹵到爛透的肉和烤的微焦的白吉饃在嘴裡渾然一體,肉的香味和麵食帶來的飽足感一瞬間充斥整個口腔。人類,在蛋白質和膽固醇面前,總是怯懦的,這樣一隻肉夾饃,就是最好的印證。

饃裡夾的是牛肉,往饃裡夾的時候,也沒見老闆怎麼用到去切,就那麼用刀一抿,就把一塊肉夾了進去。而吃的時候,也沒覺得塞牙。把牛肉的粗纖維鹵到如此透爛,恐怕就是這鋪子的肉夾饃受歡迎的門道之一吧。

以前在學校的時候,也常吃肉夾饃。在開封,叫做白吉饃(當然,標準意義上白吉饃是指夾肉的餅子),把豬肉用八角桂皮之類鹵透,一般都是五花肉,肥瘦相間,到吃時,撈一塊肉細細切碎,最近這兩年,流行加上青椒,再一起夾進大白燒餅裡。也許這在西安人的眼裡,顯得路數不正,但一塊錢一個的白吉饃,還是伴隨了我大學所有美好的時光。

西安的肉夾饃,回教用牛肉,漢民用豬肉,就像牛羊肉泡饃和葫蘆頭泡饃一樣,雖然不是一教,但都好吃的緊。看來是一個地域造就一處的美食,在吃喝的問題上,不同的民族也都走在同一條路上。

查了一點史料,臘汁肉最早叫做“韓肉”,是戰國時韓國當地的名吃。而後來臘汁肉,自然是伴隨著始皇帝的征伐走進了長安城,和白吉饃一起,成了如今西安人摯愛的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