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德國:2000歐洲觸底,思痛——英格蘭為啥不行

德國隊已經連續6屆國際大賽躋身半決賽了。他們究竟是如何辦到的呢?關於德國復興所需要一系列環境因素,專欄作家海瑟給大家做出一些分析,而這種環境因素在其他的時間和其他地方恐怕是不可能複製的。

回顧德國隊在世界盃上的成就,事實上,他們的成功很大程度上與球隊幾年臥薪嚐膽的建設息息相關——或者更精確的說,是幾年的計畫。

許多觀察家指出,德國的輝煌戰績,是世紀之初國家對足球事業改革的結果,而這樣的改革使得德國足球進行了一次全方位的徹底改變。

許多非德國人則問自己:我們是不是也可以在某些程度上,複製德國改革碩果所必須的基礎建設呢?(最隱晦的理解當然是這樣的,在德國,任何改革的框架都是精心搭建的,並且有著高度緊湊的紀律和秩序)。

這種想法相當具有誘惑力,當然也很好理解為什麼。許多的資料和圖表都可以拿出來進行解釋,為什麼在上世紀80、90年代遲緩、老邁、並且以防守為主的德國隊,在過去的幾年裡,奇跡般地轉變成了一支宣導技術、年輕化、並極富攻擊力的球隊。聽起來這件事情好像很簡單,你只需要將資金投入到足球事業的某一個階段,然後靜等著厄齊爾和格策在另一個階段出現就好了。

很不幸,這件事情沒這麼簡單。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錢並不是德國足球改革建設所依賴的唯一支撐條件,而其他的條件在別的地方就很難建立起來了。當然了,做些必要性的資金投資肯定能夠起到實質性作用的。

錢不是萬能的(但沒有是萬萬不能的)

如果你依舊想複製德國隊的成功,那麼資金方面的問題,應該就是最小的問題了,我們先來看一組統計數字。

德國隊在巴西贏得了世界冠軍,而在那之前的12年裡,德國人做了很多努力,他們不僅建立了52個人才中心,用來培養學校裡有足球天賦的小傢伙們,並且還建立了366個地區教練基地,這裡有1300名職業化全職教練去培養年輕球員,培養的內容主要是現代足球基礎。

將時間撥回2002年,那時,一個巨大的任務——也就是被人們熟知的“青年球員擴展發展計畫”——正式啟動,德國杯(DFB)和職業俱樂部每年都會在這個專案上花費4800萬歐元。隨著時間的積累,花費數字也在不斷增加;到了今天,已經是最開始時的2倍了。

大量的資金投入,其實就是用昂貴的代價為曾經的過失買單,在上世紀90年代,德國人陰差陽錯躲過了足球發展的每一個機會。在那段時間裡,時任國家隊主教練的福格茨就不止一次的提醒自己的國家,在未來幾年內,已經沒有多少可用之才了,他表示德國隊還在曾經的榮譽上睡大覺,用不了多久,德國隊的成績和地位就會被別的國家超越和取代。

掩面的96年冠軍教頭福格茨,他已經看到了國家隊的悲劇即將到來

早在1998年的時候,就有一小部分人對擴展計畫持謹慎態度,而福格茨便是其中之一。但是,隨著德國隊在2000年歐洲杯慘敗而歸,這個國家才真正從人才凋零的事實中清醒過來。

暫且先不談為數不多培養方向正確的孩子。我們先來看看克洛澤,他已經打破了世界盃的進球紀錄,但他21歲的時候,還在第5級別的業餘聯賽中效力,因為幾乎沒有球探會到偏遠角落去發掘人才,克洛澤就是在那裡用一個個進球讓自己進步的。

這也就是為什麼前德甲門將和“青年球員擴展發展計畫”的總監,約爾格-丹尼爾,會在計畫公佈當天,對其最終目的進行解釋的原因:“如果本世紀某個有天賦的孩子,在大山后的某一個小村子裡面出生,我們也一樣能夠找到他。”

俱樂部博弈國家隊

德國人也知道,僅僅把人才找出來是不夠的。如果用過時的打法來教這些孩子們,肯定也不能贏得比賽——比如說基於盯人的清道夫戰術——在世紀交匯的德甲賽場上,很多球隊都還在用這個戰術。

因此,德國人在校園教練培養方面,也投入了相當大的資金,包括基層教練培養,還有人才集中式的高水準教練培養。而最頂層的精英球員培養中心,則是由各家職業俱樂部來進行運營的。

現在拿出最值得考慮的問題——重點針對一些無法超越德國的國家——如果他們想複製德國人的成功,就要先克服德國人所遇到的問題。對於國內俱樂部所應承下來的口頭承諾,在哪裡都是一樣的:俱樂部不會不拿國家隊的表現當回事。但實際上,他們甚至對於培養本地的人才都不是十分關心。

俱樂部所關注的,是贏得下一場聯賽——並且,如果可以通過簽下11名國外球員,來達到聯賽贏球的目的,他們也肯定會去這麼做。

當然了,俱樂部會因為自己擁有出色的青訓系統而感到驕傲。他們知道,如果一步步地將幾名當地的孩子培養成可用之才,這本身就能起到非常好的宣傳效果。他們也知道,自己培養有實力的球員可以幫助他們省下一大筆轉會費,但是,他們還知道,沒人可以保證你的潛力之星能夠從生產線輸出,並成為俱樂部的可用之人,即使青訓營裡的產出有可能會很多,你還是需要有一個其他人都沒有的好素質:耐心。

首當其衝是歷史因素。這段時間,德甲聯賽的模式和英超聯賽非常像。德國足協負責國家隊,國內杯賽和裁判,職業俱樂部則有他們自己的聯盟,也就是德國足球聯賽(DFL),甲、乙兩級聯賽都是獨立自主運營的。但是呢,這個模式是最近才建立起來的。

在進入新世紀之前,德國足協負責組織所有的國內比賽,並且每一家俱樂部都是這個聯盟中的成員。這種分離現象是為了往更好的方向發展,說起來其必要性大於要壞處,而到了今天,足協和聯賽則聯繫的非常密切。

分離必然產生了一些不一樣的結果,在德國也隨之有了一種廣泛的共識,那就是從長遠角度來講,對足協有益的事情,同樣對俱樂部有好處,當然也就包括對國家隊的利好了。

2000年8月份,也就是令人心痛的歐洲杯之旅結束之後,一個叫做德國足協工作組的團隊被組建起來,其作用是想知道如何幫助國家隊進步。

這支團隊包括7家德甲俱樂部的代表,來自拜仁慕尼克的魯梅尼格成為了團隊主席,他把2000年的歐洲杯稱作“一屆讓所有人都痛心疾首的杯賽。”

另一名成員,是勒沃庫森的CEO霍爾茨豪澤,他說:“我們都應該好好審視這支國家隊,如果把它放進德甲聯賽——往好了說——也就是能排在第19位。”但正如我們所見,並不是所有的俱樂部會給國家隊買帳,但在德國足球改革進程中,這件事情還是添加了重要的因素,而足協和聯賽的分歧從來沒有如此尖銳過。

2000年歐洲杯,德國隊小組墊底,悲慘的戰績給所有人敲響了警鐘

俱樂部最終還是要和國家隊興衰緊密聯繫在一起,其第二個原因是因為錢——說起來有些模棱兩可,俱樂部曾經很缺錢。在2001年末,德國足球陷入了非常嚴重的經濟危機,當時德甲聯賽主要的電視轉播合作夥伴,在資金方面相當捉襟見肘(和DSkyB破產的殘酷現實差不多,但沒有BT在背後支持他們)。

突然間,除了拜仁之外,所有球隊都或多或少只能靠內部挖掘來撐門面了,因為他們已經不能在轉會市場上,和英格蘭、西班牙或者義大利的俱樂部一較高下了。

一個很典型的例子,便是多特蒙德。曾幾何時,多特成為了德國青年流動的代名詞,但是以前的劇情可並非如此。即使多特蒙德的青訓搭建非常成功(俱樂部在1994-1999連續5年贏得了德國U19冠軍),但幾乎看不見任何年輕人湧入俱樂部一線隊。

俱樂部政策非常簡單,那就通過買入打牌球員的方式,讓球隊在歐洲賽場具備競爭力。實際上,多特蒙德對於青訓培養方面確實並不是十分上心,他們也逐漸的和德甲聯賽主流發展曲線漸行漸遠。

這直接引出了我們之前提到的第三點,也是到目前為止最重要的,為什麼最終德甲俱樂部會改變他們的發展方式:因為命令就是這麼規定的。

德國聯賽規定,俱樂部如果想參加比賽,首先要由聯賽管理機構授予職業足球許可,但是俱樂部必須遵守相關的規定才行,而規定中大多數的條款都和財政有關。這就是著名的年度註冊歷程,這些規定也被普遍認為是德國俱樂部經濟穩定的重要原因。

在2001年和2002年,“青年球員擴展發展計畫”經過了修訂,並又重新啟動,之後,德國足協和德國聯賽在原有規則上又加了一條新規:那就是,每個職業俱樂部,都必須建立或者維持一個精英培養中心,並且必須要發展青訓。

圖中右側的基米希,是又一個在2016年歐洲杯閃光的希望之星

規則甚至明確規定,無論有多少球員為德國國家青年隊所用,他們必須出現在俱樂部的陣容當中,還有俱樂部需要安排多少教練和理療師,在規定的影響下,俱樂部必須要和當地的學校一直保持著緊密的接觸。一旦在這方面做得不好,就會導致俱樂部註冊資格的取消。簡單來說,俱樂部必須要接受命令,否則就將降級變成業餘俱樂部。

改變文化,無論是場上還是場下

切爾西的老闆阿布拉莫維奇當年從肯貝茨的手下買下了球隊,按理說,告訴這樣的人如何去運營自己的公司是很難的事情,或者,去向阿布達比聯合集團解釋,為什麼他們應該為英格蘭國家隊去培養球員。但是德國的情況則不同,這裡的俱樂部並非私人擁有,他們有著悠久的社區根基,俱樂部運營的目的也是為了球迷大眾的利益,大環境是完全不同的。

在所有球隊中,多特蒙德是在最後一刻才做出改變的,那時他們已經處於非常危險的境地了,很可能會失去職業足球的註冊資格。後來,他們建立了卓越人才培養中心,才得以保住了德甲的位置,而最終培養了那個在2014年世界盃決賽打進致勝一球的傢伙。

另外還有兩個更重要的改變,有的時候,我們可以去審視德國改革的各個方面,真的是很難複製:那便是關於社會和文化兩方面的徹底變革。

社會變革早在2009年的時候,就已經非常明顯了,所有人都能看到德國所取得的成績。彼時,德國在歐洲U21決賽中戰勝了英格蘭,獲得了冠軍。當時德國陣容最有趣的地方,是它的全世界多民族大融合背景:俄羅斯(貝克),波蘭(伯恩尼什),迦納(博阿滕),奈及利亞(奧戈、埃德),美國(詹森),西班牙(卡斯楚),突尼斯(赫迪拉,本-哈迪拉),伊朗(德賈加),土耳其(厄齊爾)。

德國U21慶祝獲得歐青賽冠軍,厄齊爾和赫迪拉都在陣中

最後可以確定的是,德國已經成為了一個移民國家了,這和很多現代西方國家都一樣。但德國移民化的歷程卻很晚,原因很明顯:20世紀前半葉,德國失去了所有的殖民地,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萊茵河的土地也已經不那麼吸引人了。但是有些事情是註定要發生的,拿第一批土耳其移民的那代人來說,他們肯定沒想過,有朝一日可以為德國國家隊效力,但是這一切都變了。

對於現在的土耳其裔德國人來說,為他們的出生地國家踢球已經是一個非常完美的選擇了,確實要好于為他們爺爺奶奶出生的國家踢球。對於德國足球,這也是非常幸運的,而這一切,都是基於國內比賽重建的碩果。打個比方,在球員招入方面,我們撒下一個比以前寬的多的網,一網下去,自然可以撈出很多條更肥的大魚。

最後,我們再來談談德國從足球文化上發生的質變。這主要是因為引入了一批年輕有為、富有改革朝氣的教練,而多年以前,這些年輕教練可能都並不是什麼出身綠茵場的巨星。

克洛普就是近段時間最火的一個,當然還有許多其他例子,比如說朗尼克和圖赫爾,當然了,還有勒夫。

德國足協曾經信任過一個新手教練,讓他去執教國家隊,沒有什麼比這樣的動作更能說明問題了。是的,這個人就是克林斯曼,他在2004年接手國家隊。在德國足球改革的浪潮中,金色轟炸機已經逐漸的淡出了人們的視野,但是在國家隊最為艱難的那段時間,是他站了出來勇於承擔責任。

我們再來想像一下英格蘭,在本土世界盃還剩下兩年時間的時候,將國家隊交給一個從來沒有在任何水準上證明過自己的菜鳥教練,大衛-貝克漢姆應該可以,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