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ESPRIT正在被人們遺忘 是zara等對手太強了嗎?


可能只有生於1990年以前的人還記得香港時裝品牌Esprit最輝煌的時代了,自2011年這個紅色logo的品牌利潤大幅度下滑98%之後,便開始進入了艱難的自救過程。2月22日,Esprit公佈了2016-2017財年的半年報數據,顯示上半財年Esprit利潤為6100萬港幣(或786萬美元),比2015年同期虧損2.38億港幣要改善不少,而德國仍然是它最大的市場。
但扭虧為盈不代表Esprit賣掉了更多的衣服——上半財年Esprit的銷售收入為83.23億元港幣,同比下跌10.6%。真正幫助Esprit從虧損中逃出來的是它採取了一系列停止減價活動,以及減少了對批發商夥伴的讓利,並關閉了那些已無盈利的零售店,也就是說,Esprit的盈利是建立在大規模削減成本的基礎之上的。
Esprit已經頹了足夠久了,早在2007年它的領地已開始逐漸被H&M和Zara蠶食,而10年之後,全球休閒時裝的市場競爭只有變得更加激烈。Esprit的母公司香港思捷環球於2009年著手實施一系列復興計畫,但在激烈的動盪中管理層很難保持穩定,隨後的這幾年Esprit的管理層一變再變,連CEO都換過兩任。現任CEO馬思浩(Jose Manuel Martinez Gutierrez)來自Zara。
儘管Esprit再次開始賺錢,但很可能這代表不了什麼,因為2014財年,它也曾一度扭虧為盈過(如下圖),但曇花一現之後再次陷入虧損。
2014年,馬思浩把他的Zara經驗帶入Esprit,著手一系列改變生產和銷售體系的改革,試圖讓Esprit變得更快以適應新的競爭環境,包括簡化供應鏈、構建四個季產品系列讓產品更好地跟上潮流,以及優化產品庫存管理。但是,直到目前為止,我們仍然看不到Esprit重新酷起來的跡象。
競爭對手變強了
截止2016年,H&M已經在全球64個市場開了3962家門店,而截止2015年,Zara則在88個市場開了2162家門店,至於優衣庫則正緊鑼密鼓地進行著它的全球擴張計畫。這十年間快時尚這種生產和銷售模式繼續證明了它強大的盈利能力,和高級成衣設計師之間的合作也不斷吸納著新的消費力。但Esprit要顛覆自己過往的體系重新加入快時尚這個遊戲,要跟上市場的變化很難。
款式仍然缺乏吸引力
打開Esprit的天貓旗艦店,可以看到現在的Esprit在賣什麼。儘管Esprit曾經在Tommy Hilfiger等品牌挖過設計師,也改革了自己的設計流程,但Esprit現在的設計依舊算不上時髦——格子立領純棉襯衫是十幾年前Esprit最經典的產品之一,但確定如今的年輕消費者真的還需要嗎?
更複雜的年輕一代
關於千禧一代、Z世代、90後——隨便怎麼為年輕消費者劃範圍——是如何主宰著服裝零售行業的未來的,我們已經看到了層出不窮的討論。他們到底如何做出購買決策?對偶像明星的代言真的言聽計從嗎?從什麼管道購買衣服才是他們的首選?對於這些問題的答案每個品牌都在摸索著。而早已不為年輕一代消費者所熟悉的Esprit要理清這些頭緒,恐怕要更困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