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2016實體店陣亡名單:看到這些趨勢

根據不完全統計,2016年全年,在百貨、購物中心以及大型超市業態中,46家公司共關閉了185家門店,百貨與購物中心業態關閉56家門店,大型超市業態關閉129家門店。實際關店數還遠遠不止這些。

2016年百貨與超市關店統計資料有兩個顯著特點:關店潮波及全行業;全國一、二線城市關店占比超八成。

▲超市關店名單,根據媒體報導整理,歡迎補充。

▲百貨與購物中心關店名單,根據媒體報導整理,歡迎補充。

第一、關店潮波及全行業

與2015年關閉43家大型超市與31家百貨店相比,無論百貨業態還是超市業態的關店數量都明顯增加,關店潮已經波及全行業,而且久負盛名的公司也開始關店。關店面積約250萬平方米,約為2016年上半年關店面積的5倍,2016年下半年的關店速度明顯加快。

在百貨行業,如太平洋百貨關閉2家門店,英國老牌百貨瑪莎關閉10家門店,重慶百貨通過吸收合併新世紀百貨有限公司,新世紀百貨依法予以註銷。

在超市行業,沃爾瑪關閉13家門店,華潤萬家關閉12家門店,永輝關閉11家門店,百佳超市關閉8家門店,家樂福關閉5家門店,蔔蜂蓮花關閉4家門店,在行業中久負盛名的伊藤洋華堂與大潤發也開始關店。

第二、全國一、二線城市關店占比超八成

2016年全年與2016年上半年相比,一、二線城市的關店占比基本持平,約為81%。其中,百貨業態在一、二線城市的關店數占比從2016年上半年的87%下降到2016年全年的86%,超市業態在一、二線城市的關店數占比從2016年上半年的77%提高到2016年全年的79%。

總體來說,關店主要集中在一、二線城市,但已經出現了向三、四線城市擴散的趨勢。

關店大致可以分為三種情況:

一、收縮型關店

自本世紀初以來大型國企在“做大做強,爭做第一”的經營思路下紛紛實施“撒向全國”的擴張戰略,雖然其後改為“走向全國”的收縮戰略,但存量店鋪面臨鋪面過剩、同業競爭、成本劇增、經營虧損的營商環境和日益惡化的財務狀況,關店便成了必然的選擇。

二、調整型關店

在區域性公司上市擴張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不良店鋪,或推出新型業態而關閉傳統業態,在這種調整過程中也必然會關閉一些店鋪。

三、整合型關店

我國零售業在連鎖化發展過程中一般都是從超市開始,漸漸發展出多業態格局,某些地區在一個大集團下面,甚至在同一集團的不同上市公司下面都發展了不同品牌的同類業態,面臨政策面與品牌整合方面的考慮,也開始實施品牌整合與業態提升戰略,於是必然會出現關店現象。

如上海光明食品集團旗下的零售板塊,光明乳業下屬的可的便利早在2007年就被同一集團下屬的農工商超市收購,實施好德、可的雙品牌發展便利店業態。

如今,又面臨新一輪的品牌整合,光明食品集團旗下的零售板塊年營業收入超過150億元,店鋪超過2500家,而且品牌眾多。

包括:農工商超市集團旗下的農工商超市、伍緣折扣、好德便利、可的便利;良友集團旗下的良友便利;梅林正廣和上市公司旗下的光明便利(現逐漸改名為“光明裡”);還有以南京東路總店為旗艦店的十多家“食品一店”連鎖店;光明乳業上市公司旗下的“牛奶棚”;糖業煙酒集團旗下的“捷強”連鎖專賣店等。

從以往的整合實踐來看,不同品牌的簡單組合,難以產生1+1>2的效應,面臨新零售層出不窮的市場競爭環境,收縮(包括撤退)、調整與整合過程,都面臨三個基本問題需要解決。

一是要創新。給顧客有新形象、新內容、新體驗、新價值、新口碑,公司內部也需要建立新的組織架構、運作體系、管理制度,最關鍵的是要有新的增長點,要提升流通效率。

二是要合作。走出自己的小九九,開闊自己的視野,從顧客需求關聯的視角去尋找新的合作夥伴、投資夥伴、協同夥伴。

三是要選人。有多少人做多少事,有什麼樣的人做什麼樣的事,矮子裡面挑長子的用人機制不可能培育出新零售。

關更多的爛店,開更多的好店,這是一種零售新生態的演變過程,新零售需要輕資產與重資產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