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他爸,工作忙、應酬多不是你不管孩子的理由!
單親媽媽是近代社會一個顯性問題,很多國家的政府及公益機構設置了專題救助,但是,可能較少人關注另一個實際存在但不怎麼顯眼的隱性問題:偽單親媽媽。
“偽單親媽媽”家庭指的是家庭結構完整正常,但是父親因為或顯或隱的原因缺席的家庭。這種家庭的外觀很完整,實際上卻由母親一人承擔了養育和教育的重擔,兼任父親和母親角色,常處於角色衝突和焦慮中。
隨著工作節奏的加快,傳統家庭觀念的逐步改變,近二十年來,“偽單親媽媽”現象日益增多,已成為一個全球化的問題。我們來看看兩個具體例子。
【忙碌的軒軒爸】
軒軒爸在一家特大型國有企業上班,正是年富力強的時候,最近被提拔為某個地市分公司的一把手,很快就走馬上任去了。按說這是件好事,可軒軒媽怎麼也高興不起來。軒軒爸上班的地方離省城挺遠,一般只能一周回一次家;回來應酬還很多,週末還得常常去拜訪老領導,或者陪舊同事吃吃飯打打球……家裡的活計兒,還有軒軒的教育,基本上都是軒軒媽一手操辦。軒軒媽有時感慨,當領導的,就像菜籃子,說往哪兒拎就往哪兒拎;這兩地分居的日子過的,就跟家裡少口人沒啥兩樣。
【愛玩樂的晶晶爸】
比起軒軒爸來,晶晶爸的工作倒沒那麼忙。他是“80後”,做裝潢設計的,和很多工作隊都有良好的合作關係,業務上是不愁的,時間上也比較自由。但是對3歲的小晶晶,他是撒手不管的,基本上都是晶晶媽在帶。晶晶爸很少著家,他三天兩頭地往外跑,和朋友K歌,泡吧,甚至和單身的姑娘調笑幾句……原來,晶晶爸是獨生子,又是搞藝術的,雖然早早成了家,生了孩子,但他還沒有在心理上接受為人父的角色。他還是喜歡婚前那樣瀟灑的單身生活,一想到尿片、奶粉、孩子的哭聲,他就頭大,不知道怎麼處理——所以,他習慣性地躲進原來的生活軌道裡,選擇從現在的小家庭裡“消失”。
造成這兩個“偽單親媽媽”家庭的原因各不相同,一個是父親工作忙碌而無暇顧及;一個是父親心理上有缺席傾向,前者是由於物理距離的疏遠引起的,後者則完全歸因於心理原因。但是,不管是哪種原因,父親的缺席都容易誘發母親的焦慮,引起穩定家庭結構的變化,進而影響到孩子的成長,為什麼呢?
【專家解讀“偽單親”】
1.父親的缺席誘發母親的焦慮。
俄狄浦斯和俄狄浦斯情結
1897年,精神分析學派創始人佛洛德第一次提出俄狄浦斯情結的概念。當時弗氏在父親逝世後做了許多關於自己與父親的夢,在解析夢的時候,他體會到內心深處跟父親間有許多的愛、競爭和敵意,由此聯想到了希臘神話中俄狄浦斯殺父取母的故事。
佛洛德借用這個故事說明兒童在心理發展到3~6歲這個階段的心理特點,就是對異性父母的一方有了強烈的認同、愛和佔有的渴望,對同性父母的一方的排斥,將其趕走甚至讓其死去的願望。
父親的缺席影響獨立人格的形成。日常的生活自然不像古希臘悲劇那樣戲劇化,讀者可以將俄狄浦斯情結(戀母)或厄勒克特拉情結(戀父)理解為一種隱喻的方式。實際上,俄狄浦斯情結或厄勒克特拉情結更重要的是,它闡述了孩子與父親和母親之間的三角關係。
2.嬰兒時期,孩子主要面臨的是與母親的對應關係。
由於母親的哺乳,嬰兒在初生不久逐步具有意識後,會高度依賴母親,甚至以為自己與母親是一個共生的整體;但隨著孩子學會爬行和行走,他的世界拓展了,孩子也慢慢與母親分離,體會到個體的存在。在此階段,父親的存在能夠很好地幫助母子的分離,促進孩子順利地完成第一次個體化歷程。
3.幼兒期,孩子自我意識進一步發展並開始有性別意識。
此階段孩子開始學習從兩人關係走向三人關係。其中,父親扮演了權威和規則的角色。此階段父親的缺席會使孩子的規則感缺失,影響其超我的形成;同時,父親的缺席通常使孩子與母親的關係更加緊密,這對後一階段孩子的成長是非常不利的。
【對於偽單親媽媽來說,怎樣儘量避免父親的缺席帶來的問題呢?】
1.對於物理距離遠的爸爸,要想辦法拉近他和孩子的心理距離。
2.對於軒軒媽,我建議她儘量每一至兩周安排一次軒軒爸參與的活動,郊遊、聽音樂會,甚至只是很簡單的一家人去超市大採購,都是很好的“節目”;同時要避免在軒軒面前對父親的缺席做過於情緒化的表達,進一步推遠孩子與父親的關係。
3.對於本身有缺席傾向的父親,最直接的解決辦法當然是做好溝通。
讓他瞭解到一個父親在家裡和孩子成長過程中應當承擔的角色和責任,這個過程應該循序漸進,必要的時候可以借用一定的外力。晶晶媽要雙管齊下,一方面和晶晶爸積極溝通,讓他體會到孩子帶來的樂趣;一方面也請晶晶的姥姥姥爺出馬,給自己和晶晶爸創造二人世界。
簡言之,父親是孩子社會化過程中的關鍵人物,儘量不能讓他缺席;但是真的無力回天時,可以考慮在家庭外適當補償的辦法,給孩子創造重要他人(Significant others),例如師長、偶像、諮詢師,甚至文學作品中的人物等等,都能部分地替代父親的作用,幫孩子塑造內心的“父親”。
本文版權歸我方所有,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有關版權及相關問題聯繫旺旺:育兒大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