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只是用來裝逼,它實在是太長了
如果你問一個文藝青年,什麼是他的聖經。
十有八九的回答會是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
這本書可以算是文藝青年額頭上的刺青,大寫的slogan,在人群裡認出彼此的暗號。
法(fà)國,意識流,200萬字,時間,記憶,這些詞天然都攜帶者文藝青年喜歡的氣息。
但到底有多少文藝青年能把這七卷本的聖經讀完?
我們先看看普魯斯特弟弟的說法,“要想讀《追憶逝水年華》,先得大病一場,或是把腿摔折,要不哪來那麼多時間?”
還有所謂的坐牢說,荒島說,總之是要有大片枯燥和荒蕪的時間,似乎才有讀完的可能。
著名作家毛姆說過,“普魯斯特其實經常重複,他的自我剖析也許繁瑣,對妒忌心理的分析冗長而乏味,即使最有耐心的讀者最後也不免生厭。”
對很多人來說,下讀完的這個決心都需要勇氣。所以網上會有這樣的帖子,如何假裝讀過《追憶似水年華》。
不要說讀完,著名翻譯家周克希原計劃用十年的時間完成這本書的翻譯。翻譯難度超乎想像,這個70多歲的老人在翻譯出三卷後最終放棄了。“人生太短,普魯斯特太長”。
自稱愛《追憶似水年華》但讀不完的人是虛偽的嗎?
很大程度上並不是。《追憶似水年華》這部花費了普魯斯特十幾年時間的巨著,構建的是一個記憶大廈。在這個大廈裡,你只是進去瞥一眼,就會被深深的吸引。無與倫比的比喻,綿長的編織,迷人的筆觸。
他把時間折疊又打開,在時間的溝壑裡,他奉獻出了自己記憶最美的結晶。
這結晶散落在全書的每一個角落,你只要撿到一塊,就知道它有多勾人。
那個著名的瑪格麗特的小點心,在文學史上閃爍著光芒,成為無法忽視的存在。當瑪格麗特小點心浸入茶水,我們跟隨著普魯斯特開啟了記憶和氣味的大門,一起尋找失去的時光。八十多頁的篇幅,不過就是一個小小的點心氣味的回憶,但它讓我們領會到記憶如何既能洶湧澎湃又能細緻入微。
許多人在某一頁愛上普魯斯特,愛上這本書。
也許,這是為什麼大家讀不完,卻仍然認為它美好無比。它從來提供的不是有頭有尾的故事,而是時光和烙印。可以驚鴻一瞥,也可以細碎漫長。
“他用時光寫作,如同他用時光生活”。
文/張寒
今日互動話題
你讀過《追憶似水年華》嗎?
文章為每日簽原創,尊重原創,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