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不午睡,可能是大腦發育成熟的表現!
晚飯後,許多媽媽都帶著孩子在社區裡玩耍,三三兩兩的媽媽湊到一塊,開始討論孩子,她們討論最多的就是孩子在幼稚園不午睡,她們一方面擔心寶寶休息不夠,會影響身體發育;另一方面,對給老師帶來的管理上的困擾感到歉疚。那麼寶寶在幼稚園不午睡對孩子的發育有影響嗎?幼稚園的午睡是寶寶每天的必修課,但很多寶寶卻根本睡不著,怎麼辦?
孩子白天的睡眠時間,其實反映了孩子的大腦神經的成熟度 。隨著孩子大腦發育的成熟,他們就不需要再像小寶寶一樣,通過一天多次的睡眠來緩解大腦疲勞、控制情緒了。
從3歲開始,就已經有很大一部分孩子告別了規律的雙相睡眠模式,不需要天天午睡了。4歲的時候,只有不足33%的孩子習慣每天睡午覺。3-6歲兒童午睡時間越多,夜間睡眠時間越少。過多的午睡會減少兒童晚間的睡眠需求和睡眠衝動,從而降低晚上的睡眠品質,影響大腦認知功能的發揮。
孩子不午睡,你該怎麼辦?
在家,鼓勵孩子在床上休息,如果睡不著就不再強制和責備;在幼稚園,跟老師溝通,請老師提供安靜活動選擇;孩子某些天尤其需要午睡,在某些天 (如下雨天沒有外出活動)則可能睡不著,及時跟老師溝通孩子晚間的睡眠情況,請老師適時安排午休。
嬰兒剛出生時候的睡眠模式,每天無論白天或者晚上都睡很多次,每次時間較短,稱為多階段睡眠。接著,嬰兒的睡眠會在1歲-1歲半左右發展到第二個模式,雙相睡眠,每天只睡中午和晚上2個覺。最後,在3歲孩子的人群中,會有50%發展出和成人一樣的睡眠模式,即單相睡眠 ,這個比例在5歲的孩子中高達92%。也就是說,從3歲開始,就已經有很大一部分孩子告別了規律的雙相睡眠模式,不需要天天午睡了。
縱觀有國際代表性的研究樣本,在孩子年滿4歲的時候,只有不足33%的孩子習慣每天睡午覺。有的研究採用實地觀察方法,研究人員發現,即使是在強制性午睡的幼稚園,孩子沒有其他選擇,仍然同樣比例的孩子睡不著,這些孩子很有可能已經發展到了單相睡眠階段
【為什麼孩子會逐漸不需要午睡?】
孩子白天的睡眠時間,其實反映了孩子的大腦神經的成熟度 。隨著孩子大腦發育的成熟,他們就不需要再像小寶寶一樣,通過一天多次的睡眠來緩解大腦疲勞、控制情緒了。因此,如果你的孩子已經習慣天天不睡午覺還精神矍鑠、情緒愉快、食欲不受影響,那麼很可能是他的大腦神經已經發育得比較成熟,進入到和成人一樣的單相睡眠模式。
當然也有的孩子是因為一些神經發育問題導致有睡眠障礙、不睡午覺。這些孩子和正常發展的孩子不一樣,經常會因為睡眠缺乏而注意力無法集中,或者情緒反復無常、易怒、不易安慰。
【既然很多孩子不需要午睡,為什麼幼稚園還安排集體午睡?】
有針對3-6歲兒童群體睡眠的研究發現,有的孩子在午睡後表現出更好的記憶力。還有很多針對健康成人群體的研究表明,午睡可以提高成人的注意力、記憶力和愉悅度。這些研究雖然不適用於孩子,但有可能是幼稚園最初設定強制性午睡政策的原因。當然了,方便管理,讓老師有一定休息時間也是一方面原因。
【幼稚園統一時間午睡,合理嗎?】
對於還在雙相睡眠階段的孩子,老師應該給他們創造午睡條件,但是如果孩子已經開始向單相睡眠模式發展了,午睡對孩子記憶力的促進就沒有顯著相關了。
對於這些孩子,強制午睡不僅無益,可能還有害。
對於這些睡不著的孩子,強制性的午睡時間就等於長時間的限制性活動。這樣長時間的靜止是不科學的,不僅不能讓孩子得到休息,反而有可能會讓孩子感到有壓力。
另外,一些研究還發現了一個午間睡眠和晚間睡眠時間的負向關聯,即3-6歲兒童午睡時間越多,夜間睡眠時間越少。因此,雖然幼稚園教育者可能認為“統一午睡”是理所當然的事情,是為了孩子好。然而到底規定孩子按時午睡是因為大家都這樣做,還是因為這樣做真的對孩子的發展有益?
【幼稚園應該如何進行科學的睡眠實踐?】
一、為尚處於雙相睡眠模式,習慣午睡的孩子提供適宜的午睡環境。
二、鼓勵所有孩子在床上進行休息,做入睡準備,但為處於單相睡眠模式或正在過渡的、已經不再習慣天天午睡的孩子,提供其他安靜活動選擇。
研究表明,學齡前兒童的入睡時間在16-19分鐘左右,因此,幼稚園應鼓勵和允許孩子有至少20分鐘在床上休息和準備入睡,這樣做可以滿足正在從雙相睡眠向單相睡眠發展的、有些天睡有些天不睡的孩子不可預測的睡眠需求。對於過了這個時間仍沒有午睡的孩子,和每天都睡不著午覺的孩子,幼稚園應提供其他適宜的本班情況的安靜活動。
做得好的幼稚園有安排孩子做午間瑜伽、或者允許孩子進行讀書、拼插等安靜活動,對於早起或者晚起的孩子,也都有靈活的安排。如果強制要求孩子躺在床上睡覺,不許動,統一時間入睡和起床,不利於孩子身心發展,也不符合兒童發展規律。
三、和家長進行充分溝通,關注和滿足個別兒童在生活環境影響下,午睡需求的變化
如果孩子夜間睡眠受到干擾,第二天就可能更需要午睡來恢復精神和情緒。教育實踐者應該理解孩子可能因為生活變化發生的睡眠需求變化,主動和家長溝通孩子近期在家中的睡眠情況,適當地、及時地回應個別孩子的睡眠需求變化。
歡迎訂閱 歡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