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孩子不與家長分床睡的危害大?一招輕鬆化解

對媽媽們來說,將寶寶攬在懷中,美美地睡上一覺,絕對是件幸福的事。然而,如果父母一直陪伴孩子,不分床,到底是愛,還是害?專家表示,家長應溫柔地堅持,儘早和孩子分床睡,逐漸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

專家建言:孩子三到六歲時,家長應儘量和孩子分房睡覺,最晚不要超過六歲,逐漸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尤其是異性家長,陪孩子同床睡,不要超過四歲,長時間堅持陪孩子一起睡,會導致孩子在性取向方面出現異常狀況。

除了網上說到的方法,我想起我的小外甥和表姐毫無違和的分床經歷特別值得和大家分享一下。那真的是水到渠成,順其自然,隨遇而安……沒有一丁點兒的糾結與難過。

姐夫在鐵路部門工作,一到週五在單位,週末兩天在家度過。所以家裡平時只有表姐和外甥兩人。在五歲前,畢竟姐夫只有週末兩天在家,姐姐的臥室只有一張大床,一家三口很輕鬆的擠在一起。在外甥過了五歲時,姐夫嫌床太擠了,所以在臥室加裝了一張一米來寬的小床,理由當然是姐夫想“獨立”。佈置妥當,姐夫理所當然睡在了小床上。(說實在的,表姐可能當時根本沒有考慮和孩子分床的問題吧。)姐夫還是週一一早去上班,一走五天,週末再回來。日子一天天過,相應地,小床也是一到週五是空著的。有一天晚上,小外甥對姐姐說:“我想睡在爸爸的床上。”姐姐說:“好的。”就此開此,小外甥戀上了睡在爸爸的小床上的感覺,就這樣,小外甥再也沒有回到曾經和一同睡的媽媽的大床上。——這樣說來,分床是不是很簡單!!

結合表姐和外甥的分床經歷還有看到的聽到的例子,總結分床注意事項如下:

首先,為孩子準備一張孩子喜歡的風格的床。這張床首先是孩子喜歡的,就放在臥室,即使一開始孩子沒去睡。但媽媽要告訴他那是他的小床,給孩子心理上一個分床睡的預期,緩衝一下媽媽與孩子分開睡的心理變化。可以讓孩子白天時去玩玩具,讀畫書,讓他熟悉一下新床的環境舒適與美好。小外甥就是對爸爸睡的小床感受好奇才想去試一試,一試就分開了。這樣分床是不是很簡單。

為了更好的分床睡,最好讓寶寶自己選床,選被褥床單,讓寶寶對自己的小床愛到欲罷不能,非睡不可的地步才行。

其次,媽媽一定要有與孩子分床睡的想法。

孩子和孩子不一樣,分床的方法也不盡相同。但是有一個前提,那就是作為媽媽一定要先有與孩子“分床睡”的想法。在我小時候,那時家裡都不富裕,孩子又多,家裡就只有那麼一張大床,孩子父母會擠到七八歲,似乎也很正常。因為大家都沒有“孩子五歲,就要和父母分床睡”的育兒理念。至於這些和媽媽同床睡到七八歲的孩子,長大後有沒有心理上的不健康表現,現在也沒有具體的數字做佐證。

但是現在與過去畢竟大有不同,時代在進步,育兒的理念也更先進了。既然育兒專家都公認五歲分床是正確的,那麼作為媽媽,作為新時代的媽媽,我們就應該遵從這一科學育兒的準則,遵從幼兒的身心發展的變化,適時作出正確的育兒姿態。你可以沒文化,你可以有與眾不同的育兒理念,但遵從孩子的身心發展的規律是最基本的。就像孩子“三翻六坐七爬”,該說話時教孩子說話,該走路時就不能一直硬抱著。順其自然,因勢利導,到了分床的時間,那麼就幸福地告別“陪睡”。而分床是逐漸培養孩子獨立意識的過程,我們這樣做都是為了孩子身心健康發展。

三、方法因勢利導,切忌急於求成。

4歲的晴晴也是不喜歡自己睡,眼看著要到5歲了,媽媽很著急,一次孩子賴在爸媽床上不肯走時,爸爸說:“你再不過去睡,等下爸媽房間會有大灰狼出現,還有恐怖的惡魔,你要趕緊走。”沒想到孩子哇哇大哭,從此怕黑,更不用說到自己房間睡了。這真是坑娃沒商量的父母啊!

跟孩子分房睡宜早不宜遲、宜緩不宜急。不管你用什麼方法,在和孩子分床睡的過程中,剛開始可能會有些困難,孩子有時還會不停哭鬧,有時還會出現不適應的過程。作為媽媽作為爸爸一定要明白,這個過程很正常,是必經階段,作為爸爸媽媽我們也會產生焦慮和內疚感,而這時我們應該做的就是鼓勵孩子,並施以“溫柔地堅持”。

分床可以採取循序漸進的方法,比如第一天,陪孩子睡一會兒,等孩子睡著以後再離開。一到兩周以後,可以提早一點走開;等孩子困的時候,找個藉口拿東西或者出去一下,就不再回來,讓孩子自己睡覺。再過一段時間,可以設置睡眠環境,給孩子開個夜燈,或者把門打開,等孩子睡著以後再離開。

到分床成功的那一天,也標誌著我們的寶貝在成長的道路上又前進了一大步。那時,我們的寶貝會變得強大,他可以獨自面對黑暗,感受到獨自睡的好。

到分床成功的那一天,也標誌著我們的寶貝和媽媽的關係,在母嬰分離、斷奶之後,又再次遠離了,而我們與孩子爸的關係因為孩子的遠離而更親密。

分床與否最重要的是事關孩子人格獨立,直至未來的幸福,作為媽媽我們就做那個推動者。讓我們以"溫柔的方式"堅持——堅持將"分床“進行到底,堅持只為讓我們的孩子健康快樂成長。

歡迎訂閱 歡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