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物聯網時代 邊緣計算的價值與挑戰

OFweek安防網訊 邊緣計算是在靠近物或資料來源頭的網路邊緣側,融合網路、計算、存儲、應用核心能力的開放平臺。邊緣計算與雲計算互相協同,共同助力各行各業的數位化轉型。它就近提供智慧互聯服務,滿足行業在數位化變革過程中對業務即時、業務智慧、資料聚合與交互操作、安全與隱私保護等方面的關鍵需求。
根據國際電信聯盟電信標準分局ITU-T的研究報告,到2020年,每個人每秒將產生1.7MB的資料,IoT可穿戴設備的出貨量將達到2.37億。IDC也發佈了相關預測,到2018年,50%的物聯網網路將面臨網路頻寬的限制,40%的資料需要在網路邊緣側分析、處理與儲存,到2025年,這一數位將超過50%。
圖1:邊緣計算與雲計算的關係
邊緣計算的巨大價值
美國部署了3000余萬個監控攝像頭,每週生成超過40億小時的海量視頻資料。物聯網領域擁有海量的終端設備,如果這些設備產生的資料聚在一起,會是個天文數字。海量資料的分析與儲存對網路頻寬提出了巨大的挑戰,而邊緣計算的誕生,就是為了解決這一問題。
圖2:邊緣計算的特徵
1)分散式和低延遲計算
雲計算往往並不是最佳策略,計算需要在更加靠近資料來源的地方執行。這個優點可以擴展到任何基於Web的應用程式上:包括 Foursqure和Google Now在內的APP能更快的做出回應,所以在移動用戶中變得越來越受歡迎。這說明在更靠近用戶的邊緣節點上,邊緣計算可以用於改進服務。
圖3:資料傳輸需要時間和代價,邊緣計算提供高效、低成本的資料處理
許多資料流程由邊緣設備生成,但是通過“遠處”的雲計算處理和分析,不可能做出即時決策。例如使用可穿戴式攝像頭的視覺服務,回應時間需要在25ms至50ms之間,使用雲計算會造成嚴重的延遲;再比如工業系統檢測、控制、執行的即時性高,部分場景即時性要求在10ms以內,如果資料分析和控制邏輯全部在雲端實現,則難以滿足業務要求;還有那些會生成龐大資料流程的多媒體應用,如視頻或是基於雲平臺的網路遊戲,依賴雲計算也會為玩家造成類似於等待時間過長的問題,無法滿足用戶的需求。
作為雲計算的有益補充,可以利用邊緣節點(例如,路由器或離邊緣設備最近的基站),用以減少網路延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