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5年投入7000億!中國智慧城市要如何刷出“存在感”?

OFweek物聯網訊 智慧城市的概念大家都已聽得足夠多。2008年來,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都在力推智慧城市;僅是對“智慧城市”進行簡單檢索,便可以得到近3000萬個頁面。事實也如此,關於智慧城市的試點項目層出不窮,而項目的投入金額動輒數億、十億甚至上百億元,但是,生活在繁華都市中的“吃瓜群眾”,感受到了智慧城市的存在嗎?
規模巨大:僅國內“十三五”就有4萬億
智慧城市無疑是未來城市發展的必然選擇,蘊藏著巨大的市場前景和產業規模。國際著名研究機構Markets and Markets的報告顯示,全球智慧城市市場規模預計由2014年的6545.7億美元增至2019年的12665.8億美元,2014年至2019年間年複合增長率達14.1%。
國內,前瞻研究院《2016-2021年中國智慧城市建設發展前景與投資預測分析報告》指出,“十二五”期間,我國智慧城市建設市場規模超過了7000億元,“十三五”期間,我國智慧城市建設市場規模可達4萬億元。如此大規模的市場體量,引得各路豪強競相折腰也就不足為奇。
相較於前幾年概念的炒作,近幾年的智慧城市項目有了很多實質性的進展。
《國家智慧城市試點2015年度工作報告》指出,2015年,新增已完成重點專案有66個,全部試點城市總體進度63.4%,完成數量及總體進度均高於前兩年。其中,過半數智慧城市試點城市開展了公共資訊平臺建設工作,整體進度約為51.4%。不到半數試點城市開展了公共基礎資料庫建設工作,整體進度約49.2%。多地試點通過構建城市運營指揮中心融合城市管理與服務功能,共有約11個重點專案在2015年度取得顯著推進,完成進度在80%以上。
2016年度的工作報告雖然尚未出臺,但從今年多個城市、大量企業的反映來看,整體上預期比2015會有更大的進展。
“城囧”尷尬:前景光明,難抵現實存在感低
目前,國內智慧城市項目取得的進展主要歸功於兩點。一方面是大力推行了PPP以及EMC模式,能夠讓更多社會資金進入到智慧城市項目領域;另一方面則歸功於物聯網、雲計算、低功耗廣域網路絡通信技術、智慧終端機等智慧城市的基礎技術取得進展與創新,使得眾多的智慧城市項目得以從雲端落地。
毫無疑問,智慧城市無論是市場體量還是所能實現的功能願景足夠的吸引人,但是實現起來卻是困難重重。雖然相關部委先後公佈了三批智慧城市試點專案,多達近600個,但是,作為城市裡從業、居住的主體,相信絕大多數企業和市民,基本感覺不到城市“智慧”的存在。
國家新型智慧城市建設部級協調辦秘書處秘書長單志廣曾指出,中央政府提出“智慧城市”概念已有8年,8年來智慧城市建設呈現高投入、高技術,同時低效能、低獲得感的特點,如北京,只要還有霧霾和交通擁堵問題,公眾就不會認為北京是智慧化城市。
筆者從一個北京工作、生活的主體視角來看,“存在感”低的問題儼然成了智慧城市發展的通病。不可否認,近年來智慧城市的推進中為實現了大量基礎設施的建設和運營,但最終這些基礎設施還是需要為企業和市民的日常生產生活服務。
因為這些方面的問題是城市居民每天都會面臨的,能夠身處其中的,而近年來的智慧環保、智慧交通的大量實施,卻沒有為人們帶來明顯改進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