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新一代“職業打假人”:欲望和正義交織,他們的路還能走多遠?
摘要:妥協還是應訴?這是商家遇到職業打假人時首先要抉擇的問題。私下妥協,省去應訴成本和心力,但並不意味著打假人就此善罷甘休。
從線下蔓延到線上,職業打假人是一個令眾多商家咬牙切齒卻又敏感的話題。
曾經,他們是媒體眼中的消費鬥士,從各商超賣場找出假冒偽劣商品,上訴、索賠,以獲取高額賠償金為生。而面對巨大的獲利空間,也催生了大量打著維權旗號的新入局者,他們往往專注於尋找產品瑕疵,借此索賠。
電商讓商品流通更便捷,職業打假人也湧入其中。假貨固然存在,有人選擇繼續打擊違規商品,但更多人選擇抓住法律空隙和商品瑕疵,痛擊商家來快速獲利。隨著資訊展示的日漸透明和新法律條文的出臺,更多弊病暴露在真空中。
即便商家自覺清白,也很難不惹塵埃,到底該怎麼辦?2016年11月中旬公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實施條例(送審稿)》未將牟利性購買定義為消費行為,這會不會是職業打假行業的終點?知假買假要怎麼被合理約束?
困擾著商家、電商平臺、司法部門和打假人群體自身的,還遠不止這些問題。
文 / 天下網商記者 何承軒
你瞭解現在的職業打假人麼?
也許很多人都聽說過被稱為中國打假第一人的王海。這個常年在媒體面前戴墨鏡的男人,在2016年雙11前,宣稱準備了100萬元搶貨,目標索賠1000萬。但這次,他遇到了職業生涯的滑鐵盧:據《北京時間》報導,雙11當天,王海團隊實際下了上百萬訂單,但最後發貨的只有五成(對比2015年雙11的八成),剩餘商家以缺貨,售罄等理由拒絕向其發貨。
職業打假人 王海
普通人或許很難有機會直接接觸到這些職業打假人。不過,只要以職業打假作為關鍵字檢索 QQ 群,便會出現大量的職業打假群:多數以3.15標誌作為頭像,以城市和管道(電商、天貓、京東、線下等)劃分,有不少還是收費群。裡面分享著諸多相關的法規條例、平臺規則、勝訴與敗訴的案例,甚至還有許多附連結的打假潛力清單。
與王海開設的打假公司不同,相對開放的QQ群,是不少初級職業打假人的入門地,或許可以理解為更類似於刷單行業的聚集方式。
QQ上的職業打假群
儘管不會像刷單組織以高薪誘人加入,但這裡的高獲利或許更刺激人主動找上門。會有新人提出打假求帶,也有人發佈類似打假收徒,500元帶打三單,打完三單後至少包賺1500元,想學聯繫我的公告,但接下來總有諸如真正懂打假的都忙著賺錢,沒有時間帶徒弟的駁斥。師徒制是這個江湖的納新方式之一。
這些群裡的打假人並不是一往無前的鬥士,隨時試探,想掙大錢才是他們的常態。
他們崇拜王海、紀萬昌等功成名就的老職業打假人,常問打什麼來錢快、這個貨好吃嗎(這個好打嗎)等問題。只不過由於不斷有陌生新手加入,對於同行間的交流,多數人都保持謹慎的態度。怕群裡有臥底,許多群會要求全體成員每天簽到,發現可疑者立即踢出。
表面上依靠司法手段解決問題,但這不是一份沒有危險的工作。總有人在群體貼出疑似打假人被報復、毆打後的照片。也會有人信任小心翼翼地在群體問:現在打假還好做麼?
在被打假人上訴後的電商賣家中,也有人偷偷加入幾個職業打假人的QQ群。觀察他們行動後,通常能發現的規律就是:一個人發現了可做的產品之後,就丟到群裡,大家一起大批量購買。
職業打假QQ群中的群檔
被打假,總是猝不及防
2016年8月的一天,劉淵從成都啟程,到重慶應訴,這是他人生中第一次坐上被告席。在路上,他不斷在心裡與這次的原告,那個執著於從他手裡拿到數萬元賠償金的打假人模擬過招。
三年前,劉淵從歷練多年的一家電商企業辭職,回到家鄉成都,想把與兩位朋友一起創立的一個專賣川味辣鹵的食品品牌做大。除了線下門店外,也先後在天貓、京東等平臺開了店鋪,銷量頗豐。
儘管細心地辦理好各項證照,劉淵的店鋪仍未躲過職業打假人的關照。3月的一天,店鋪客服收到了一條線上消息,被告知以無QS資質工廠生產食品,已觸犯法律,並要求該店退款7808元並以10倍金額賠償,共計賠付8萬餘元,否則將直接上訴。
劉淵的店鋪在旺旺上收到對方留言
看到這條消息,劉淵覺得莫名其妙,自家的工廠明明取得了QS認證。這位打假人的地址是武漢的一所政法大學,也讓他感到奇怪。
之前,劉淵也接觸過一些職業打假人,但都是另一種做法:新廣告法剛出來的時候,很多商家沒有注意,用了一些極限詞,也有打假人過來幫你找出毛病。文字方面合規是500塊錢,他寫個保證書,保證以後不再搞你。
在收到這則打假人的聲明後不久,工商、質檢、食藥監等部門接到投訴,輪流來到與劉淵公司合作的加工廠審查,卻並未發現投訴者反映的問題,反而發現這只是廠家的一次烏龍事件。
劉淵對《天下網商》解釋說,他們分別有生產肉類、水產、豆製品、蔬菜產品的四個加工廠。2016年年後,由於水產工廠開工較晚,劉淵一行想把龍蝦、鮑魚等水產放到肉類工廠生產,於是印出了地址為肉類工廠的標籤。和肉類工廠負責人溝通後,他們發現這不可行,但那批標籤卻留在肉類工廠忘了做報損,後來則被不小心貼在了肉製品包裝上,導致標籤與產品不符。
但在打假人眼裡,這樣的無心之失被貼上了商家蓄意而為的標籤。3月15日到3月22日,這名在武漢的買家先下單購買了劉淵店鋪裡48元的商品,之後又分兩次買入價值各3880元的商品。緊接著,在3月25日,另一名重慶買家也買了該店100多元商品,並迅速以類似無資質生產的理由直接將其告上法院,索賠1000多元。
恍然間,劉淵覺得有些不太對勁,在諮詢律師後他得知,如果重慶的法院判打假人勝訴,武漢買家很可能就會拿這次的審判結果去武漢上訴,就有很大概率拿到8萬多元的賠償金。
抱著嘗試的心理,劉淵借他人手機給武漢買家發短信,解釋並非故意貼錯標籤,也希望他們能夠高抬貴手。但對方除了生搬法律條款,就是以救世主姿態歷程恐嚇,並宣稱此舉上承天意,下順民心。
劉淵收到的短信
你看他們說話,簡直就像古代人一樣,根本沒法交流嘛。劉淵苦笑著說。儘管拖著官司費時費力還不一定能贏,但他決定應訴到底。有些時候這樣是息事寧人,但有些時候這樣就完了。
規範自身保平安,說得容易?
即便不涉及品質和安全問題,商品總有一些商家難以規避的瑕疵。可能是管理上的偶然疏漏,也可能是對冷門法律或法規定義的不瞭解,甚至還有在行業生存夾縫中的鋌而走險。這些,都會是職業打假人全力炮擊的軟肋。
當然,並不是所有行業都受會到打假人的同等青睞。尋找田野的創始人梅小排在網上開店賣柳丁,經營初級農產品的他基本沒遇上過職業打假。但他告訴記者,化妝品、保健品和預包裝食品都是被打擊的重災區。
不同於品牌仿冒、材質虛標橫行卻容易識別真偽的服飾鞋包類目,上述類目需要更高的檢測成本和專業知識。於是在標籤錯誤、新廣告法禁用的極限詞等表面問題上,更容易被打假人下手。特別是在食品類目,歷來還發生或毒奶粉事件、地溝油等令人恐慌的食品安全問題事件。只要存在不足,就難免被指摘。
比如,一句難辨真假的吃了不舒服,就可能意味著一場暴風雨的來襲。
五年來,阿星一直經營一家主打小龍蝦私房菜的網店,卻在11月連續遭到3次職業打假,被投訴產品無標籤和QS認證,是三無產品。面對投訴,她感到委屈和困惑,從沒遇到過這樣的問題。我們本身也是外賣店,營業執照、衛生許可、餐飲制售許可(現已被納入食品經營許可)都是全的。
10月生效的《網路食品安全違法行為查處辦法》這樣規定,取得食品生產許可的食品生產者,通過網路銷售其生產的食品,不需要取得食品經營許可。取得食品經營許可的食品經營者通過網路銷售其製作加工的食品,不需要取得食品生產許可。
生產和製作加工的定義劃分,決定了商家是否該取得QS。外賣一般屬於製作加工,而在電商平臺出售的預包裝食品則一般被認為是生產,需要QS。這讓阿星困惑了,把外賣放到電商平臺上來賣,沒有QS不行?
為了規避潛在的風險,她確實也在申辦QS認證,但這過程往往最少需要3-6個月的時間。許多商家在申請期間不中斷經營,恰好就會成為打假人攻擊的對象。
另一方面,阿星遇到的打假人並未真的投訴到工商或者食藥監等部門,而是先要求退款並拿到數百元賠償金,否則才威脅告發。可能如果一提特別多錢的話,店主接受不了,但幾百塊錢可能就算了。她認為,這是打假人快速獲利的方式。
美廚媽媽在網上賣冷吃兔等四川特色小吃,其店鋪負責人林文濤也有同樣的感觸。最近,有打假人聲稱自己吃了美廚媽媽的產品拉肚子,要求10倍賠償否則就上訴,但並未提供證據。眼見店家不為所動,便將店鋪與平臺一起告上了法庭。
進口食品面臨的閉環也同樣嚴重。
一位主營日本進口食品和日用品的電商賣家就陷入了困境。令她感到無奈的是,進口商品如果按正規方式貼上中文標籤,不知情的購買者會誤以為商品並非真正進口,導致店鋪銷量急劇降低。但若不貼,打假人立馬找上門。
進口零食行業金冠賣家小贏則看到另一個矛盾:一些賣進口零食的同行通過灰關(將通關事宜交由清關公司處理,手續更簡便、速度更快且費用更低,但一般不能獲得報關單據)方式進貨,這種原本處在模糊地帶的做法會讓打假人咬住不放,最終多數還是商家理虧。
權衡之下,小贏選擇了更合規的直郵方式,但這意味著更多的工作量和更久的發貨時間,以及增加的成本和競爭壓力,比如需要逐個打電話,向買家核驗身份證號,這樣的境況下,更多商家仍在遲疑。
諮詢師王寧潔供職的一家名為華測瑞歐的公司,便將幫助進口食品做合規審查作為業務之一,這項業務的一大作用就是為了讓商家和企業不被打假人找出瑕疵。她認為,進口食品做合規審查時的重點在於標籤,常不得不死摳國家標準。去年4月左右在海口岸,要求所有非純巧克力產品中文名稱都要寫成巧克力製品,就是因為職業打假人產生了糾紛。
隨著新的法律法規出臺,可能依舊會有新的漏洞產生,但包括淘寶在內,各大電商平臺對商家的要求其實正不斷提高。比如,在《網路食品安全違法行為查處辦法》全面執行前,淘寶便成立了專門的專案組,要求食品商家公示食品經營許可證,否則一律下線。或許正由於真正的不良商家越來越難尋找到,有打假人甚至開始製造瑕疵。
朱小繭和朋友經營著一家以售賣薯片、堅果和辣條等國產零食為主的線上店鋪,她向記者講述了近來的遭遇:11月18日,有位顧客在店鋪裡下單了1萬多元的蒸蛋糕。因為缺貨,店家聯繫這名顧客退款。但在一周內,無論是旺旺留言、打電話、發手機短信,顧客都不作回應。直到11月30日,他才申請退款,店家馬上同意了。
結果12月份我們卻收到法院傳票,說是以低價誘惑顧客購買卻不發貨,屬於嚴重的欺騙性☆禁☆行☆禁☆為,侵犯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朱小繭感到憤怒,我都蒙圈了,欺騙他什麼了?明明聯繫他退款了也同意了好吧!
朱小繭的店鋪被以欺詐行為上訴
事實上,該店所售的蒸蛋糕並未大幅低於市場價。律師在瞭解事件後,也讓朱小繭等人積極應訴便是。畢竟,賣家在按照平臺流程及時處理後,退款訂單對賣家銷量、排名等並沒有產生實質性影響,買家也並沒有因此造成經濟損失。
往往賠了錢,但事還沒完
為了提高勝訴的可能性,在出發去成都前,劉淵找了四波律師諮詢。哪個點容易出錯,如何應對對方的話術,他都事先準備。一定要咬死在事實的某個點上,不然很容易被對方繞進去。法官依據的是法理,不會聽你有感情☆禁☆色彩的話。
律師給劉淵提供過另一個方案:可以把官司拖兩年。也有朋友勸他打個電話認錯,賠個兩三萬塊錢算了,他都拒絕了。他說,他想看看這些職業打假人到底長什麼樣。
真的有問題,我們是接受退貨退款的。對於最近被打假,林文濤打算應訴,職業打假人總是先敲詐後起訴,應該是覺得應訴成本高於索賠額,認為我們不會接招,而乾脆賠他錢吧?
面對職業打假人的糾纏,商家是否賠錢就能了事?這又是一個難解的疑問。
朱先生在一家電商企業從事法律工作,他處理過大量關於職業打假人的案件。他表示,職業打假人的常規套路有兩種:一是反復購買索賠,並共用商家資訊,但不會去告發商家。二是放大商品有限的瑕疵,以舉報投訴要脅,來實現拿錢的目的。
但最後的結果,依舊是放任市場上的假貨,或者商家的瑕疵繼
從線下蔓延到線上,職業打假人是一個令眾多商家咬牙切齒卻又敏感的話題。
曾經,他們是媒體眼中的消費鬥士,從各商超賣場找出假冒偽劣商品,上訴、索賠,以獲取高額賠償金為生。而面對巨大的獲利空間,也催生了大量打著維權旗號的新入局者,他們往往專注於尋找產品瑕疵,借此索賠。
電商讓商品流通更便捷,職業打假人也湧入其中。假貨固然存在,有人選擇繼續打擊違規商品,但更多人選擇抓住法律空隙和商品瑕疵,痛擊商家來快速獲利。隨著資訊展示的日漸透明和新法律條文的出臺,更多弊病暴露在真空中。
即便商家自覺清白,也很難不惹塵埃,到底該怎麼辦?2016年11月中旬公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實施條例(送審稿)》未將牟利性購買定義為消費行為,這會不會是職業打假行業的終點?知假買假要怎麼被合理約束?
困擾著商家、電商平臺、司法部門和打假人群體自身的,還遠不止這些問題。
文 / 天下網商記者 何承軒
你瞭解現在的職業打假人麼?
也許很多人都聽說過被稱為中國打假第一人的王海。這個常年在媒體面前戴墨鏡的男人,在2016年雙11前,宣稱準備了100萬元搶貨,目標索賠1000萬。但這次,他遇到了職業生涯的滑鐵盧:據《北京時間》報導,雙11當天,王海團隊實際下了上百萬訂單,但最後發貨的只有五成(對比2015年雙11的八成),剩餘商家以缺貨,售罄等理由拒絕向其發貨。
職業打假人 王海
普通人或許很難有機會直接接觸到這些職業打假人。不過,只要以職業打假作為關鍵字檢索 QQ 群,便會出現大量的職業打假群:多數以3.15標誌作為頭像,以城市和管道(電商、天貓、京東、線下等)劃分,有不少還是收費群。裡面分享著諸多相關的法規條例、平臺規則、勝訴與敗訴的案例,甚至還有許多附連結的打假潛力清單。
與王海開設的打假公司不同,相對開放的QQ群,是不少初級職業打假人的入門地,或許可以理解為更類似於刷單行業的聚集方式。
QQ上的職業打假群
儘管不會像刷單組織以高薪誘人加入,但這裡的高獲利或許更刺激人主動找上門。會有新人提出打假求帶,也有人發佈類似打假收徒,500元帶打三單,打完三單後至少包賺1500元,想學聯繫我的公告,但接下來總有諸如真正懂打假的都忙著賺錢,沒有時間帶徒弟的駁斥。師徒制是這個江湖的納新方式之一。
這些群裡的打假人並不是一往無前的鬥士,隨時試探,想掙大錢才是他們的常態。
他們崇拜王海、紀萬昌等功成名就的老職業打假人,常問打什麼來錢快、這個貨好吃嗎(這個好打嗎)等問題。只不過由於不斷有陌生新手加入,對於同行間的交流,多數人都保持謹慎的態度。怕群裡有臥底,許多群會要求全體成員每天簽到,發現可疑者立即踢出。
表面上依靠司法手段解決問題,但這不是一份沒有危險的工作。總有人在群體貼出疑似打假人被報復、毆打後的照片。也會有人信任小心翼翼地在群體問:現在打假還好做麼?
在被打假人上訴後的電商賣家中,也有人偷偷加入幾個職業打假人的QQ群。觀察他們行動後,通常能發現的規律就是:一個人發現了可做的產品之後,就丟到群裡,大家一起大批量購買。
職業打假QQ群中的群檔
被打假,總是猝不及防
2016年8月的一天,劉淵從成都啟程,到重慶應訴,這是他人生中第一次坐上被告席。在路上,他不斷在心裡與這次的原告,那個執著於從他手裡拿到數萬元賠償金的打假人模擬過招。
三年前,劉淵從歷練多年的一家電商企業辭職,回到家鄉成都,想把與兩位朋友一起創立的一個專賣川味辣鹵的食品品牌做大。除了線下門店外,也先後在天貓、京東等平臺開了店鋪,銷量頗豐。
儘管細心地辦理好各項證照,劉淵的店鋪仍未躲過職業打假人的關照。3月的一天,店鋪客服收到了一條線上消息,被告知以無QS資質工廠生產食品,已觸犯法律,並要求該店退款7808元並以10倍金額賠償,共計賠付8萬餘元,否則將直接上訴。
劉淵的店鋪在旺旺上收到對方留言
看到這條消息,劉淵覺得莫名其妙,自家的工廠明明取得了QS認證。這位打假人的地址是武漢的一所政法大學,也讓他感到奇怪。
之前,劉淵也接觸過一些職業打假人,但都是另一種做法:新廣告法剛出來的時候,很多商家沒有注意,用了一些極限詞,也有打假人過來幫你找出毛病。文字方面合規是500塊錢,他寫個保證書,保證以後不再搞你。
在收到這則打假人的聲明後不久,工商、質檢、食藥監等部門接到投訴,輪流來到與劉淵公司合作的加工廠審查,卻並未發現投訴者反映的問題,反而發現這只是廠家的一次烏龍事件。
劉淵對《天下網商》解釋說,他們分別有生產肉類、水產、豆製品、蔬菜產品的四個加工廠。2016年年後,由於水產工廠開工較晚,劉淵一行想把龍蝦、鮑魚等水產放到肉類工廠生產,於是印出了地址為肉類工廠的標籤。和肉類工廠負責人溝通後,他們發現這不可行,但那批標籤卻留在肉類工廠忘了做報損,後來則被不小心貼在了肉製品包裝上,導致標籤與產品不符。
但在打假人眼裡,這樣的無心之失被貼上了商家蓄意而為的標籤。3月15日到3月22日,這名在武漢的買家先下單購買了劉淵店鋪裡48元的商品,之後又分兩次買入價值各3880元的商品。緊接著,在3月25日,另一名重慶買家也買了該店100多元商品,並迅速以類似無資質生產的理由直接將其告上法院,索賠1000多元。
恍然間,劉淵覺得有些不太對勁,在諮詢律師後他得知,如果重慶的法院判打假人勝訴,武漢買家很可能就會拿這次的審判結果去武漢上訴,就有很大概率拿到8萬多元的賠償金。
抱著嘗試的心理,劉淵借他人手機給武漢買家發短信,解釋並非故意貼錯標籤,也希望他們能夠高抬貴手。但對方除了生搬法律條款,就是以救世主姿態歷程恐嚇,並宣稱此舉上承天意,下順民心。
劉淵收到的短信
你看他們說話,簡直就像古代人一樣,根本沒法交流嘛。劉淵苦笑著說。儘管拖著官司費時費力還不一定能贏,但他決定應訴到底。有些時候這樣是息事寧人,但有些時候這樣就完了。
規範自身保平安,說得容易?
即便不涉及品質和安全問題,商品總有一些商家難以規避的瑕疵。可能是管理上的偶然疏漏,也可能是對冷門法律或法規定義的不瞭解,甚至還有在行業生存夾縫中的鋌而走險。這些,都會是職業打假人全力炮擊的軟肋。
當然,並不是所有行業都受會到打假人的同等青睞。尋找田野的創始人梅小排在網上開店賣柳丁,經營初級農產品的他基本沒遇上過職業打假。但他告訴記者,化妝品、保健品和預包裝食品都是被打擊的重災區。
不同於品牌仿冒、材質虛標橫行卻容易識別真偽的服飾鞋包類目,上述類目需要更高的檢測成本和專業知識。於是在標籤錯誤、新廣告法禁用的極限詞等表面問題上,更容易被打假人下手。特別是在食品類目,歷來還發生或毒奶粉事件、地溝油等令人恐慌的食品安全問題事件。只要存在不足,就難免被指摘。
比如,一句難辨真假的吃了不舒服,就可能意味著一場暴風雨的來襲。
五年來,阿星一直經營一家主打小龍蝦私房菜的網店,卻在11月連續遭到3次職業打假,被投訴產品無標籤和QS認證,是三無產品。面對投訴,她感到委屈和困惑,從沒遇到過這樣的問題。我們本身也是外賣店,營業執照、衛生許可、餐飲制售許可(現已被納入食品經營許可)都是全的。
10月生效的《網路食品安全違法行為查處辦法》這樣規定,取得食品生產許可的食品生產者,通過網路銷售其生產的食品,不需要取得食品經營許可。取得食品經營許可的食品經營者通過網路銷售其製作加工的食品,不需要取得食品生產許可。
生產和製作加工的定義劃分,決定了商家是否該取得QS。外賣一般屬於製作加工,而在電商平臺出售的預包裝食品則一般被認為是生產,需要QS。這讓阿星困惑了,把外賣放到電商平臺上來賣,沒有QS不行?
為了規避潛在的風險,她確實也在申辦QS認證,但這過程往往最少需要3-6個月的時間。許多商家在申請期間不中斷經營,恰好就會成為打假人攻擊的對象。
另一方面,阿星遇到的打假人並未真的投訴到工商或者食藥監等部門,而是先要求退款並拿到數百元賠償金,否則才威脅告發。可能如果一提特別多錢的話,店主接受不了,但幾百塊錢可能就算了。她認為,這是打假人快速獲利的方式。
美廚媽媽在網上賣冷吃兔等四川特色小吃,其店鋪負責人林文濤也有同樣的感觸。最近,有打假人聲稱自己吃了美廚媽媽的產品拉肚子,要求10倍賠償否則就上訴,但並未提供證據。眼見店家不為所動,便將店鋪與平臺一起告上了法庭。
進口食品面臨的閉環也同樣嚴重。
一位主營日本進口食品和日用品的電商賣家就陷入了困境。令她感到無奈的是,進口商品如果按正規方式貼上中文標籤,不知情的購買者會誤以為商品並非真正進口,導致店鋪銷量急劇降低。但若不貼,打假人立馬找上門。
進口零食行業金冠賣家小贏則看到另一個矛盾:一些賣進口零食的同行通過灰關(將通關事宜交由清關公司處理,手續更簡便、速度更快且費用更低,但一般不能獲得報關單據)方式進貨,這種原本處在模糊地帶的做法會讓打假人咬住不放,最終多數還是商家理虧。
權衡之下,小贏選擇了更合規的直郵方式,但這意味著更多的工作量和更久的發貨時間,以及增加的成本和競爭壓力,比如需要逐個打電話,向買家核驗身份證號,這樣的境況下,更多商家仍在遲疑。
諮詢師王寧潔供職的一家名為華測瑞歐的公司,便將幫助進口食品做合規審查作為業務之一,這項業務的一大作用就是為了讓商家和企業不被打假人找出瑕疵。她認為,進口食品做合規審查時的重點在於標籤,常不得不死摳國家標準。去年4月左右在海口岸,要求所有非純巧克力產品中文名稱都要寫成巧克力製品,就是因為職業打假人產生了糾紛。
隨著新的法律法規出臺,可能依舊會有新的漏洞產生,但包括淘寶在內,各大電商平臺對商家的要求其實正不斷提高。比如,在《網路食品安全違法行為查處辦法》全面執行前,淘寶便成立了專門的專案組,要求食品商家公示食品經營許可證,否則一律下線。或許正由於真正的不良商家越來越難尋找到,有打假人甚至開始製造瑕疵。
朱小繭和朋友經營著一家以售賣薯片、堅果和辣條等國產零食為主的線上店鋪,她向記者講述了近來的遭遇:11月18日,有位顧客在店鋪裡下單了1萬多元的蒸蛋糕。因為缺貨,店家聯繫這名顧客退款。但在一周內,無論是旺旺留言、打電話、發手機短信,顧客都不作回應。直到11月30日,他才申請退款,店家馬上同意了。
結果12月份我們卻收到法院傳票,說是以低價誘惑顧客購買卻不發貨,屬於嚴重的欺騙性☆禁☆行☆禁☆為,侵犯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朱小繭感到憤怒,我都蒙圈了,欺騙他什麼了?明明聯繫他退款了也同意了好吧!
朱小繭的店鋪被以欺詐行為上訴
事實上,該店所售的蒸蛋糕並未大幅低於市場價。律師在瞭解事件後,也讓朱小繭等人積極應訴便是。畢竟,賣家在按照平臺流程及時處理後,退款訂單對賣家銷量、排名等並沒有產生實質性影響,買家也並沒有因此造成經濟損失。
往往賠了錢,但事還沒完
為了提高勝訴的可能性,在出發去成都前,劉淵找了四波律師諮詢。哪個點容易出錯,如何應對對方的話術,他都事先準備。一定要咬死在事實的某個點上,不然很容易被對方繞進去。法官依據的是法理,不會聽你有感情☆禁☆色彩的話。
律師給劉淵提供過另一個方案:可以把官司拖兩年。也有朋友勸他打個電話認錯,賠個兩三萬塊錢算了,他都拒絕了。他說,他想看看這些職業打假人到底長什麼樣。
真的有問題,我們是接受退貨退款的。對於最近被打假,林文濤打算應訴,職業打假人總是先敲詐後起訴,應該是覺得應訴成本高於索賠額,認為我們不會接招,而乾脆賠他錢吧?
面對職業打假人的糾纏,商家是否賠錢就能了事?這又是一個難解的疑問。
朱先生在一家電商企業從事法律工作,他處理過大量關於職業打假人的案件。他表示,職業打假人的常規套路有兩種:一是反復購買索賠,並共用商家資訊,但不會去告發商家。二是放大商品有限的瑕疵,以舉報投訴要脅,來實現拿錢的目的。
但最後的結果,依舊是放任市場上的假貨,或者商家的瑕疵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