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我們該從這場改變美國的性騷擾中學到什麼

這件事相信大家都知道了。

6月28日,@喵喵小卉發佈了一條長微博,詳細講述了她的朋友被《南方日報》記者在便捷酒店性侵的經過。

一石投下,千層浪起。

吊詭的是——

這一次,除了嚴懲罪犯,同情受害者兩種言論。

因為過程中,受害者的反抗過於“軟弱”。

我們還聽到另一種聲音。

“傻白甜”,“可能有目的”,“裝小白兔”。

當然,此等“直男癌”,“陰謀論”一出,網路迅速反彈。

又變成一場“直男癌VS女權主義者”的辯論賽了。

為什麼說又呢?

因為,似乎,每一次,當出現某種全民圍觀的公眾事件,大部分輿論的第一落點,總是立場問題。

你對,連標點符號都舉雙腳贊成。

你放屁,這麼腦殘怎麼不滾回火星。

劈裡啪啦。

嘴炮不停。

今天,Sir不想入流。

想提一部最近看過的紀錄片。

帶你們一起看看——

如果同樣的事發生在美國,會怎麼樣?

來。

《關鍵判決》

A.V.Club評價:

HBO的這部《關鍵判決》把“辛普森殺妻案”之前,美國最轟動的國家醜聞給扒了個底朝天。

《芝加哥太陽報》:

《關鍵判決》完全真實地反應出了這個事件中的詭異,不安,和無法否認的娛樂性。

這件事,集性、謊言、政治於一身。

《時代》標題

這個事就是——

湯瑪斯法官的性騷擾醜聞。

1991年,總統老布希提名最高法院的大法官。

他看中的人選,是克拉倫斯湯瑪斯。

此人出身貧寒,在歧視黑人,教育資源匱乏的年代,全憑一己之力,打進耶魯法學院。

之後在政壇步步高升。

甚至迎娶白富美。

如果一切順利,他將成為美國歷史第二位黑人大法官。

但,就在勝利唾手可得的關鍵時刻,他被告了。

原告是他曾經的下屬,安妮塔。

投票開始前一周,安妮塔控告湯瑪斯曾在工作期間多次對其性騷擾。

跟我們今天的女性一樣,安妮塔在決定站出來時,同樣充滿恐懼。

這個社會對女生太殘忍了,自我保護?難道以後女生就不能出門,不能工作了。

不管怎樣女的既然去報警肯定是被欺負了,在這方面女性永遠是弱者。

同情,憐憫(自憐),彌漫一片。

安妮塔所處的90年代,也一樣。

影片開頭,我們就被告知,在當時,辦公室性騷擾已非個例。

男權主導,兼保守的社會風氣。

讓女性在面對性騷擾時,能忍就忍。

原本安妮塔都已經打定主意——

不出頭。

她對朋友說:

我曾經看到女性因為在餐館出來反對經理,生活被毀。

即使後來她鼓起勇氣。

政府也選擇踢皮球。

調查部門的女秘書怕影響前途。

許多政治人物自己就對很多女人態度曖昧

當安妮塔第一次在新聞媒體曝光醜聞時,有議員蔑視地說——

每次她們都表現得很卑鄙

幸運的是,90年代還沒有社交網路。

安妮塔聽不到太多雜音。

不過即使這樣,媒體也夠她受的。

窮追堵截。

記者握著錄音筆的手,四面八方,推推搡搡。

問題直接。

你的故事是真的嗎?

你們這種關係持續多久了?

刺眼的閃光燈下,她連路都走不穩。

一開始,幾乎沒人看好她。

這女人站出來,就會被羞辱,被輕視。

但瘦小的安妮塔硬是撐過來。

除了自身的強大,一部分,歸因於身邊人的支持。

在把這件事情告訴家人時,她覺得好羞恥。

頭都抬不起來——

明天新聞裡就會講到我。有些事情會讓你們震驚,我真的,真的很抱歉。

但爸爸媽媽沒說話,只是伸出手,拍了拍她的肩膀。

去聽證會前,她順利找到願意幫忙的律師,民權分子,和反騷擾專家。

連國務院裡的女議員都拔刀相助。

正是有了八方援手,安妮塔的步子,穩多了。

她開始變得強勢。

被人懷疑說假。

她敢瞪大眼睛,死死盯著對方。

聽證會上,湖藍色套裝,鮮紅唇膏,一字一頓地,描述案發經過——

對面參議員的問題越來越不客氣。

你說湯瑪斯法官想要跟你做☆禁☆愛。但事實上,他從來沒要求跟你做☆禁☆愛不是麼?

看得出,她在極力忍耐,不哭,冷靜。

對,但他不斷強迫我跟他出去。

說到最後,像跑了場馬拉松,忍不住深深吐氣。

看到這裡,你們是不是覺得《關鍵判決》,不過就像今天許多門戶,大號發的文章一樣——

聲援受害者(女性),直接斷定法官湯瑪斯就是罪犯?

其實,並不是。

當時,為這件事,美國爭論得一塌糊塗。

支持安妮塔的有。

這個年齡的女人不會拿這種事情出來冒險。

但也有不少人相信湯瑪斯。

曾經遭受過性騷擾的女人覺得,安妮塔看起來就像在說謊。

還有電視臺主持人認為,這些年來湯瑪斯的辦公室有過幾十個女性,只有一個人提出控訴,可信度不高。

但,請注意。

這些人在提出自己“看法”時,他們更多依據的是自己的經驗,常識,甚至還有,直覺。

《關鍵裁決》好就好在,不站隊。

導演和編劇一致表示:

這件事情的真相,世界上只有他們兩個人知道。

片中並未強調“湯瑪斯說謊”的蛛絲馬跡。

反之,我們能從看出他作為一個黑人,對名譽的極端愛惜。

還有“醜聞”曝光後,許多支持者(女性)由衷的憤怒。

身後的阿姨都激

而與對“事實”的遲疑不決相比,編導對捲入其中的政治,媒體,卻有著旗幟鮮明的不信任。

比如,國務院中支持湯瑪斯的議員,出於利益考慮,出陰招。

搜集各種人說她是“憤怒的女權主義者”的“證據”。

一些媒體,窮盡本事地陰謀論,極端化。

有的認准安妮塔在設局。

你是受哪個政治團體支配嗎?

你跟湯瑪斯法官有什麼個人恩怨麼?

有的斬釘截鐵地說:

安妮塔的這種控訴,絕對沒有根據,不可能是真的。

情感充沛,證據“確鑿”。

這是不是能力(權力)帶來的自信?

……

……

……

這一切,跟我們今天遭遇的,何其相似。

《關鍵判決》中,因為沒有更進一步物證,至今沒有定論。

但由此案激起的漣漪,改變了美國。

越來越多的女人覺得,自己太不受重視。

案發後,美國性騷擾投訴數目是上一年的兩倍,達到職業女性的42%。

女議員的當選數目達到歷史新高。

同年,布希政府通過性騷擾立法。

法案內容是針對性騷擾者受到侵害之後的申訴,補償,等各種後續事宜。

補償金最高可以達到30萬美元。(在此之前,布希政府一直反對相關立法)

國務院甚至公佈“辦公室性騷擾行為”,清晰界定性騷擾。

不止一次開有性暗示的玩笑;

不止一次跟異性同事站得太近;

給對方有性暗示的禮物……

再來看我們,應該從這場《關鍵判決》中學到什麼。

只要你刷朋友圈,相信在這一兩年,都被無數引起全國圍觀的公眾事件刷屏。

遠的如去年的天津爆炸。

近的如五月的雷洋案。

對了,雷洋案屍檢結果公佈了。

這些事件,一開始總是轟轟烈烈。

或者急著定義真相。

或者佔據道德高地。

或者由此延展對一個沒落行業的喟歎和歧視。

情緒飽滿,用詞激烈,觀點先鋒。

但,種種評論,是不是都有意無意,繞過最關鍵的事實。

不要用你的看法代替事實。

毫不沾染塵世氣息的正義,就是一些政治正確的廢話。

在這件事中,Sir想到的,是上個禮拜,曝光另一個新聞——

這次發生在9號線,網友拍攝的照片顯示,猥瑣男被遭侵犯的女子發現後,依然不依不饒,甚至在女子離開座位後,繼續尾隨將手伸向其腿部……遺憾的是,遭騷擾的女士始終不敢作聲,即使拍攝者鼓勵她報警,還是一再稱“算了”。

拋開尚未定案的熱門事件。

可以說,性騷擾,性侵犯,在今天,絕不是孤例。

不論發生在陌生人,還是熟人。

是誰縱容惡人的罪惡?

又是什麼讓受害者害怕正面對抗?

轟轟烈烈後,該留下什麼?

有了結論,就該結束麼?

幾十個微博熱搜詞,幾百篇10萬+文章?

Sir相信,這不 會是我們想要的。

最後,感興趣《關鍵判決》的,A站就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