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熱天!醫生建議的散熱降溫方法,你絕對猜不到
七月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國內不少城市近日也開啟了“燒烤”模式。面對這種高溫天氣,如何防暑降溫呢?小九邀請來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中醫科主任李建軍副教授來給大家支一下招。
支招一
喝熱茶、吃熱食、熱水泡腳
李建軍副教授說,暑乃夏季的主氣。暑為火熱之氣所化,暑氣太過,傷人致病,則為暑邪。暑邪傷人多表現出一系列陽熱症狀,如高熱、心煩、面赤、煩躁、脈象洪大等,稱為傷暑(或暑熱)。
暑為陽邪,陽性升發,故暑邪侵犯人體,多直人氣分,可致腠理開泄而大汗出。夏季不僅氣候炎熱,且常多雨而潮濕,熱蒸濕動,濕熱彌漫空間,人身之所及,呼吸之所受,均不離濕熱之氣。
暑令濕勝必多兼感。所以這個時節,很多人除了發熱、煩渴等暑熱症狀外,還常常覺得四肢困倦、胸悶嘔惡,甚至還出現腹瀉等症狀。 如何合理消暑呢?人們最常想到就是冷飲、冷水澡、空調等等。但是,李教授指出,這種對抗性的消暑方法,其實並不符合養生的原則。
從生理角度而言,皮膚是人體散熱的主要管道,當外界溫度低於皮膚溫度時,輻射、傳導和對流是主要的散熱方式;當外界溫度高於皮膚溫度(33℃)時,出汗便成了人體主要的散熱方式。
夏天,氣溫經常在30℃以上,有時可高達38℃,出汗就成了人體主要的或惟一的散熱方式。這時如果突然遇到冷刺激,毛孔迅速閉合,血管驟然收縮,極易感受寒邪而導致感冒,或者寒邪蓄積,日後發病,嚴重的甚至可誘發心腦血管疾病。
而對於消化系統,驟然食冷,輕則損傷脾胃,導致食欲下降,重則導致胃腸功能紊亂,腹痛腹瀉,這也是夏季胃腸型感冒尤其多見的原因。 因此,以冷制熱的方法是不可取的。而應該適當保持或增加出汗以達到良好的散熱作用,所謂的“以熱制熱”。因此,夏天更適宜喝熱茶,吃熱食。
李教授進一步解釋說,夏季陽氣浮散於外,人體內裡虛寒,民間亦有“冬吃蘿蔔夏吃薑”的諺語,因此夏天應適當選擇溫熱食物,喝熱茶,為人體提供充足的能量,讓汗孔得以充分排汗,這樣才能更好的散熱。
同理,洗熱水澡,熱水泡腳也可以達到促進汗腺分泌,增強代謝,加快散熱的作用。
支招二
適當運動出熱汗
李教授建議,適當運動出熱汗,提高體溫調節功能,加強人體的耐熱能力,也可以增強體質,防止中暑。
夏季運動應儘量避開氣候炎熱的中午,而酌情選擇晨起或傍晚,健身項目可選擇游泳、散步、慢跑、太極拳、八段錦等。
需要注意的是,運動時應及時補充水分,運動後要及時擦乾身上的汗水,切忌運動後立即沖冷水澡或吹空調。
當然,出汗也不是越多越好,凡事皆有度,中醫的養生觀念講究“過猶不及”,出汗太多也有相應的弊端。
李建軍副教授認為“汗血同源”,夏季氣候炎熱,稍事運動,即可出現大汗淋漓,但也常常會出現因出汗過多導致的一系列不適。汗多傷津,汙液虧損,則可出現口渴喜飲,唇幹舌燥,尿赤短少等。在大量出汗的同時,往往氣隨津泄,而導致氣虛。
所以被中暑的人,常可見到氣短乏力,甚則突然昏倒,不省人事。
支招三
食療湯方可防暑
結合嶺南地區夏季炎熱濕氣盛的氣候特點,李教授推薦大家在夏季消暑防暑時可適當結合的幾種中藥或食療方法:
1酸梅湯
具有生津止渴、開胃消食作用,是夏季消暑的佳品。組成:烏梅、山楂、甘草、冰糖適量。
2生脈飲
夏天用來消暑的中藥方,尤其適合出汗過多,津傷口渴者。組成:麥冬、五味子、黨參,適量,可代茶飲。出汗過多,易反復感冒者,可酌情加黃芪、防風等。
3藿香正氣水
是常見的中成藥。夏季暑濕夾雜的氣候,常易引起胃腸型感冒,藿香正氣水是針對夏季胃腸型感冒的特效藥,兒童也可採用藥浴的方式。 此外,荷葉、綠豆、西瓜翠衣等食物均有較好的消暑作用,用來煲粥或煲湯都是不錯的消暑食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