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左手利潤右手庫存,電商人你的“上新恐懼症”有幾級?

摘要:上新最大的壓力或許來自於,無法預估的備貨數量,以及稍有不慎的庫存積壓。
文 / 天下網商記者 徐露 孫姍姍
編輯 / 張潔
微信公眾號 / 服飾繪
剛從美國拍完新品,連續幾天熬夜的B君沒來得及放下行李就匆匆趕去倉庫盯貨。臨近年末最後一次大促雙12,2000平米的倉庫已經沒有多餘的空地讓他站立。看著一件件衣服被質檢、驗貨、上架、包裝,入行快10年的他依舊緊張得手微微顫抖。
根本不能輕鬆愉快地上新,必須熬夜、加班、心情緊繃、壓力大到死才能賣得好,心好累。雙12淩晨2點,當銷售數字的增長逐漸慢下來,B君在朋友圈寫道,雙促基本上結束了我能回家睡了嗎?
事實上,解決了前端備貨、運營,接下去發貨、返單、退換貨仍然是上新鏈路中的重要環節。
同樣的恐懼情緒早已蔓延到供應鏈的另一端。
這裡是濕熱的廣州,服裝電商供應鏈的主要聚集地之一。從杭州南下的A君站在中大市場的門口,頂著大太陽滴著汗,望著一塊塊用硬紙板製成的招商廣告顯得迷茫又焦慮。為了找到上新期間能及時返單的加工廠,從海珠區、番禺區到白雲區,他已經跑了3天。
B君是一位網紅賣家,A君的女裝淘寶店鋪也在近兩年處於快速增量期,與很多中小賣家一樣,他們靠上新衝擊銷量,用預售控制風險,快速翻單是拿手好戲。但上新和恐懼就似店鋪經營的一體兩面,為他們帶來驚喜,也帶來不可抗拒、層出不窮的煩惱。上新最大的壓力或許來自於,無法預估的備貨數量,以及稍有不慎的庫存積壓。
左手利潤右手庫存,你也有上新恐懼症嗎?
《服飾繪》走訪了不同體量的商家,與創始人、運營、設計師、加工廠老闆、倉庫負責人等,圍繞上新恐懼進行了討論。根據實際採訪的內容,我們試圖總結出了上新的三大恐懼症狀和對應的治癒辦法。
症狀一: 難以預估的備貨
賣家永遠希望掌握市場規律,但卻充滿未知。在上新之前,備貨數量無法預估成為賣家最大的恐懼來源之一,因為這將導致兩種可能性:一是庫存積壓,便將影響利潤;二是貨不夠賣,影響客戶體驗。
辦法一: 保守策略預售模式。在利潤面前,寧願損失一部分用戶體驗,避免庫存帶來更惡劣的影響。
在B君看來,如果要降低高庫存的風險,需要盡可能按照預估銷量做備貨。
但市場增量有一定未知性。以這次雙11為例,B君家的成交額是去年同期三倍多,銷量遠遠高於原先備貨量。而如果完全按照雙11當天預估銷售量去備貨,後期的退換貨可能就會將利潤部分變成庫存。對於商家而言,這是更致命的問題。
對於體量較大、資金充裕的店鋪來說,他們往往會採取較大批量的訂單模式。此前,《服飾繪》曾對淘品牌初語進行報導,以初語的備貨經驗來看,他們將返單需要的時長作為首單備貨的依據。比如,羽絨服需要40天生產週期,首單就備40天的銷量,接下來每天看資料情況,再增加返單量。
一般商家或許並不適合。在少量備貨保證庫存安全的基礎上,對於超出的訂單,B君寧願接下去馬上安排工廠生產,將訂單壓力轉移到可控的供應鏈上,或者採用預售模式。而為了盡可能保證消費者體驗, B君的做法是,儘量將預售週期控制在2-3周之間,如果需要更久,就會做限量銷售。
不過,對於B君有利的方面在於,由於大部分產品為自主設計和開發,並不會與市面上的服裝形成直接競爭,因此很多款式可以持續銷售多年,這成為他可以適當壓一些庫存的原因。
辦法二: 加強前期資料研究與分析能力,是保證預售行之有效的重要方法。
除了像B君這樣的網紅店,越來越多的賣家們開始重視粉絲運營,通過各個管道與粉絲進行溝通,從而反推產品預測。但即便如此,商家們仍然無法預估具體的數量,只能局限於預測爆款。
舉例來說,2015年雙11,B君家的消費者加購物車後實際購買的比例不到8%,而今年這一資料則是14%,提升近一倍。我們按照去年的加購資料做備貨,結果導致備貨遠遠無法滿足需求,增加了工廠返單壓力。他告訴《服飾繪》。
事實上,很多商家都將資料團隊視為核心部門。加強前期資料研究與分析能力,是保證備貨準確度行之有效的重要方法。
為了能將資料真正落實到產品中,2015年上半年,七格格將獨立的10人資料團隊拆分,融入產品線和運營線。根據七格格的經驗,形象款首單量為200多件,基礎款則為2000-5000件,每款商品60%的銷售量通過補單實現。七格格盡可能將預售與庫存比例保持平衡,既要良好的消費體驗,又要降低庫存風險。
而妖精的口袋則將資料分三步走,分別為歷史資料、前置資料和完成資料,以此在上架之前預判產品等級和後期下單量,根據分級程度分配相應資源和資金。
通常情況下,妖精的口袋每週上新約40款,首單量分為300和500兩個檔次,後期返單占比約為60%,售罄率約為90%。
相比較庫存(成衣),越來越多的商家選擇提前準備面料,風險相對較小。因為一方面縮短翻單週期,除了自己備貨的首批成衣,後續可以按照銷售或者加購資料來生產;另一方面即使面料積壓,也可以用於其它款式或尺碼。
辦法三: 企劃先行,控制好預熱節奏。
一直以來,A君就按照企劃先行的思路。每一期新品都會有很明確的主題,從風格設計、產品呈現、後期拍攝、平面裝修到行銷策劃等,和產品息息相關。
一般的流程是,由商品企劃端牽頭,對標各個品牌及全網資料,摸清款式的紅藍海,找到結構差異,分析原因,為產品開發做好準備。比如,通過看各種統計報表判斷下一季的品類裡連衣裙的銷售占比,根據市場調查和資料收集判斷客群的身材比例,再修正版型。
應對平時上新,企劃能讓流程更順暢,預測資料更準確,但是面對大促,還需要不斷磨合,以應對隨時發生的上新狀況。
以這次雙11為例,A君從9月開始企劃,設計師牽頭定好主題,之後設計部商定用什麼主打色、面料、工藝,如何規劃產品、呈現圖案、配合插畫組等,近90個款式,花費了45天左右。隨後,A君做了三波預熱
最後,A君做了三波預熱,發現預判失誤:一些預測為爆款的商品銷量不理想,一些不被看好的老款卻賣得很好。由於沒有庫存需要馬上返單,打亂了店鋪的生產節奏。
不過,A君始終肯定企劃帶來的實際效果,尤其是預熱階段,既能加強前期曝光、獲取使用者資料,也能作為後期返單依據。還有不少商家把新品發給老客戶做買家秀,這也算是一種預熱。
症狀二:反應不及的生產
預售模式帶來的後續問題是:返單生產的壓力,返單量明顯大於首單量。如何在短時間(一般為兩周內)把貨生產出來,這是大部分商家的恐懼來源。
一般的加工順序是:確定款式後,自己的工廠先下單,剩下的款式由生產部同事找到有產能的老加工廠來挑款,價格和款式都合適就接單,最後才去發展新的加工廠。
辦法一:自建工廠,解決部分產能,用以靈活調動。
A君現有一家70多人的自建工廠,目前產能覆蓋25%的銷量。
自建工廠可以解決款式靈活調動、起定量低等難題,在此前開發兩個新品牌期間,為了不想過多遏制設計部的想法,於是決定投資建廠。即使不做工廠,也要養一批後道質檢的人。A君向《服飾繪》介紹其中原因。
而這種重模式,也意味著能夠較好地控制供應鏈。一位網紅賣家就曾坦言,就算網紅風頭過去了,我們的基礎還是強的,天再怎麼變樹根紮得穩也是好事。
不過,對於原先並不熟悉供應鏈的店鋪來說,自建工廠能夠穩定一部分產能,但也存在巨大挑戰。
首先,自建工廠需要較多資金的持續性投入,據A君介紹,工廠從組建到現在一直虧損。因為我們沒有把這部分成本變成售價直接轉嫁到消費者身上,更像是工廠直接對接買家。
其次,難於管理。我們對工廠的要求就是品質+貨期,只要在每一個車位招到合適的、有經驗、有責任心的人,就能夠合理協調好兩個要求。儘管一直在培養管理人才,換過很多任生產廠長,甚至會從車位的人來提拔,但仍然很難找到合適的人。
辦法二:與部分工廠建立長久深度的供需關係,誠信互利。
由於自建工廠產能有限,針織、牛仔、皮衣、羽絨服等服裝專業性較強,商家往往仍然需要將一半以上的訂單外發給合作加工廠,做好成衣後再做質檢、包裝,最後發貨。
但市場環境存在很多不確定因素,讓商家常常缺乏安全感。以自建工廠的A君為例,現有產能足以應對春夏款單量,但在秋冬單量面前就有點力不從心。
一方面G20之後,人員流動性開始變大。此時正值銷售旺季,工廠人手不夠,便直接影響到生產節奏,一些加工廠甚至開始只挑選簡單的訂單。這就導致今年返單週期特別長,新款和返單都要30天,往年秋冬最長也只需20天。
另一方面,今年訂單是去年的一倍多,一下子從2萬多單翻到5萬單,原本長期合作的10個老加工廠已經完全不夠用了,還要另外再發展20個新的加工廠。
找合適的加工廠並不容易。老加工廠當然是首選,他們通常會有幾十萬貨款積壓,與商家的賬期約為75天,因此不會輕易違規。入駐園區的加工廠也相對正規一些,例如杭州喬司園區,規定每個加工廠每個車位必須交5萬元保證金,以此作為約束。
但更多的加工廠不在園區管轄內。相比之下,這些加工廠沒有貨款約束,有的工廠老闆3個月不發工資,有的坐地起價,貨期催得急就直接加價,不然不給貨,甚至還有收到貨款就跑的現象。
而在B君長期合作的加工廠中,以開廠5、6年的小加工廠居多,工人一般從十幾個到幾十個不等,年產能也從幾萬到幾十萬單。
這些工廠以深加工模式為主,與經銷模式不同的是,面料全部由商家提供,加工廠只負責接單。不用在備料上花大量資金,這種模式相對來說風險最小,但同時也讓他們始終處在供應鏈的最下游端,競爭力弱、被動、利潤空間最低。
一般情況下,首單單款量為500-1000件,返單最高能有2-3萬,根據衣服的難易程度,加工費從十幾元到幾十元不等。接單之後工廠分配工人操作,如果超出負荷就不接單。在還有3-5天單量的工作量時,他們便要去商家那兒尋找接下來的訂單,判斷標準也以款式、價格為主。
對於入行多年的商家來說,他們早已有一套鑒別挑選工廠的方法,但在銷售旺季、客戶催單的情況之下,難免需要不斷磨合。商家與工廠相互之間的不安全感,無意間又增加了雙方長期合作的難度。因此,一些商家專門聘請專員合理調配外發工廠的加工單。
而雙方保持長期、穩定合作的好處在於,小工廠幾乎80%以上的產能都只服務于一個商家,足以保證返單週期和品質,剩下20%靈活調動。在商家形成相對穩定的訂單之後,對加工廠而言,也能夠在此基礎上,不斷提升自己的產能和生產技術。
辦法三:南下廣州,避開本地加工擁擠的現狀,增加代加工的選擇空間。
這個秋冬,有預見的商家已經把工廠分散到外地;有實力的則選擇加價,用高於業內標準的加工費收買加工廠的產能;還有背著現金去加工廠趕貨期的商家。
早前,七格格在遇到生產週期過長的問題後,已提早規劃把工廠放到了廣州,因而減少了今年秋冬的出貨壓力。碰到同樣的問題,不得已之下,A君也開始將生產環節向更南方的廣州遷移。
10月底,A君派了3個肯吃苦的生產部員工去廣州駐紮,一個找發單工廠,一個跟單把控品質,一個做質檢品控。現在已順利在白雲區租了辦公室,發展了5個加工廠,算是緩了燃眉之急。
與杭州市場不同的是,廣州供應鏈資源豐富,但是實力良莠不齊。據A君介紹,工廠品質常常以區域劃分,品質從好到壞排列分別是海珠區、番禺區、白雲區,不同的區分佈著不同的市場,有白馬、十三行、沙河等,一個市場裡樓層越高,加工品質就越好,加工費也就更高。
商家與工廠對接的方式也相當有趣。中山大學門口的三面廣告牆面貼滿了不同大小的紙,刊登著密密麻麻的加工廠招牌資訊。有專門人事負責接收廣告,最高的一個廣告位只要600元。
有了這個資訊通道,A君很快接到不少加工廠電話。不過,市場環境的陌生,還是讓他剛到廣州就被砸了兩單。
他找到其中一家樣衣做得還不錯的工廠,沒多想便將3000件衣服的面料拉了過去。等到面料裁片完畢,工廠卻要求遠赴湖北加工,為了避免面料報廢,還需支付50元/件的裁床費,否則就會耽誤貨期;另一家則是服裝品質並不過關,而返單時卻要加價,支付也只能憑藉現金搬貨。
儘管事先全部簽了合同,但在緊迫的上新面前,留給商家的生產時間實在不多,最後只得妥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