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無陀不歡

在2005年之後,陀飛輪就是一朵惡之花,開滿了各大雜誌的奢侈品導購版。似懂非懂的讀者們摸著銅版紙,跟著軟文念出這撩撥的三個字:陀-飛-輪,舌尖向上,分三步,從上顎往下輕輕落在牙齒上,當即感覺自己更懂表了。

我見過史上第一枚陀飛輪表。1792 年,英國製錶大師John Arnold把親兒子送去法國,做了另一位巨匠Abraham Breguet的學徒,還奉上一枚自家懷錶作為禮物。兩位大師都是奇思妙想家,當年惺惺相惜,如今也雙雙名載史冊。17年後,Breguet將這枚懷錶親自改裝後贈還給了Arnold,其中就有了第一枚陀飛輪機構。

陀飛輪是為懷錶年代設計的,目的是通過自轉來對沖地心引力,幫了18世紀不愛運動的肥胖懷錶使用者大忙。但當一百年前人們開始將表戴在手腕上後,它在功能上的意義已經不復存在——你動來動去的手肘不就是引力抵消機構嘛。

可老套的陀飛輪在21世紀一夜爆紅,就好像小龍蝦和小楊生煎,紅得沒道理。高精數控機床已經讓它的生產難度變得很小,當代豪客又喜歡粗鄙的開窗設計。可無論買得起買不起,談表的人都對它興致盎然,就像男人永遠看不厭的酥☆禁☆胸。可大部分陀飛輪腕表只能以“風塵”來形容,在那個蕩婦般的錶盤圓形開窗裡,現代製錶業的頭牌玉體橫陳。

如果去過今年的巴塞爾表展,你就知道“掩目而過”是什麼感覺。一些牌子甚至有種陀飛輪稱斤賣的感覺,所有產品無陀不歡,把高級鐘錶應有的儀式感和神秘感揮發殆盡。陀飛輪從未像今天這樣被濫用。從皮具品牌的製錶試水,到自封貴族的瑞士中低檔表廠投石問路,再到踏足奢侈品領域的中國廠家敲門磚,陀飛輪幾乎成了朝發夕至的升班捷徑。

有品質的當代陀飛輪腕表也不是沒有,只是要符合正常審美不露圭角,真是很高的要求。新一代愛表人喜歡噱頭和感官刺激,不開窗就不知道為什麼要花錢。獨立品牌Haldimann甚至把這種虛榮做到了頭:他有一枚產品,錶盤上只有旋轉的陀飛輪,沒有指標、沒有刻度、沒有時間指示功能。它還算表嗎?無所謂,戴著出門就是了。

撰文:熊小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