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峰瑞資本創始合夥人李豐:我不會投網紅電商品牌

摘要:“在消費升級的背景下,傳統的品牌正在離消費者越來越遠,未來三到五年,可能會再有一次消費品品牌的機會。”12月27日,峰瑞資本創始合夥人李豐在“2016新網商峰會”會前論壇上說。
文/天下網商記者魯西
近兩年,網紅電商品牌、內容創業不斷出現,對風險投資者李豐來說,他在著力尋找的是新品類、新品牌、新管道的創業專案。
在消費升級的背景下,傳統的品牌正在離消費者越來越遠,未來三到五年,可能會再有一次消費品品牌的機會。12月27日,峰瑞資本創始合夥人李豐在2016新網商峰會會前論壇上說。
新品牌的機會
從2012年開始,當時還在IDG資本做風險投資的李豐就涉足淘系品牌的投資。在接受《天下網商》記者採訪時,他說,當時確定的投資思路就是一些新品類的品牌投資。在這個時候,他主導投資了韓都衣舍、三隻松鼠等多個淘品牌。此後,一直關注消費升級領域的創業專案。
2015年9月,李豐離開工作了七年的IDG資本,並創立了峰瑞資本,主要做創業項目的前期投資。他說,現在已經投資了70多個項目。峰瑞資本投資領域分佈在科技、消費升級、互聯網金融和企業服務領域,其中最大的就是消費升級類,大概占42%。
他說,中國的消費升級大概在人均GDP達到七八千美金的水準時出現。根據中國統計局資料,2015年中國人均GDP為5.2萬元,約合8016美元。也就是說,消費升級大概從去年開始出現。
在他看來,中國既是最大的生產製造加工國,又同時面臨到消費升級帶來的巨大的消費需求。但是,傳統的、原有品牌正面臨消費者慢慢不喜歡的過程。這三件事情放在一起,帶來的結果是,為了解決這個邏輯矛盾,必定會出一些新的品牌。
他認為,不管是三年、五年或者更長一段時間裡,可能再有一次中國消費品品牌的機會。
這種趨勢已經出現了。他舉例說,2016年,峰瑞資本投資了 Particle Fever(粒子狂熱),這是一家將高級時裝與運動服設計結合的創業公司。
在看到近兩年,人們參與運動和健身的頻率越來越高,而且中國是運動服裝品類最大的生產商。同時,根據許多本土運動品牌如李寧等,都在經歷較大挑戰和品牌老化的問題。基於這樣的邏輯,李豐看好體育服裝市場。
根據峰瑞資本自身發佈的報告顯示,2015 年,中國服裝市場已達 2 萬億規模,相對於戶外、家紡、商務休閒等處於成長初期的行業,以及正裝、女鞋等處於成熟期的行業,運動服裝仍處於成長期。
同時,這輪消費升級還表現在更多的二三線城市。李豐觀察,在許多二三線以下的城市,出現了專門零售連鎖的創新方式。對於消費者來講,很多專門的零售連鎖店不管從貨的組織還是店面裝修,還是用戶體驗、性價比,都很好。
這是我們看到的第一個跟互聯網不算典型相關的零售現象,在這一年的中國比較普遍。李豐說,這種零售上發生的變化,是在中國消費升級或者中國零售管道下沉之間產生的一個小夾角,新業態。
網紅電商品牌,我不會投
從2015年開始,許多網紅開始紛紛涉足電商,創建了不少網紅電商品牌。但是對李豐來講,他不會投資這類項目。
有些網紅電商品牌也可能會成為一個比較好的新品牌,但是它是階段性的。李豐對《天下網商》記者說。
他判斷,網紅電商品牌,出現在這個階段,代表了一種社會形態,但並不是一個可持續的事情。
對比美國,他們也有網紅,但幾乎沒有網紅電商品牌,就是幾乎沒有網紅自己去做一個零售品牌出來。因為美國的品牌種類特別多,所以美國網紅更多是做了廣告,就是選了他所喜歡的品牌去代言和廣告。
但在中國,網紅電商品牌的出現,是在消費升級階段,大家對品牌訴求和需要更加情感化。李豐說。
上一代中國品牌代表的是可獲得性,就是在物質從供不應求到供求平衡過程當中,沒有過多代表年輕人的情感表達。所以上一代的品牌已經無法適應新一代的消費者需求。
網紅越來越多的代表了一種生活方式,也是一種情感寄託。在我們需要品牌帶有情感訴求,原來的品牌又湊巧還沒有大量代表這種需求的過程當中,所以就出現了網紅電商品牌。李豐說。
但他在多個場合都強調,自己不會投這類網紅電商品牌。在他看來,零售的本質最後還是對商品、貨品和供應鏈的管理。行銷只是零售的一部分,而且這個部分到發展的規模性階段,相對占的比例會小一些。
附:李豐在2016年新電商峰會演講實錄消費升級下電商趨勢
在過去的一年間,在零售和消費升級兩件事同時發生的變化當中,我們大概有這樣幾個現象和觀察,也牽扯到了我們的一些投資,當然現在這些投資是對是錯還很難講,所以我們先來討論我們看到的一些對我們來講既有挑戰,可能也需要思考為什麼的一些現象和觀點。
第一,先來說零售本身。我們自己差異的,既體驗消費升級,又體現零售,還沒有到線上的時候出現了這樣一些現象,這些現象跟大概在八年前或者九年以前電商在中國快速升起的現象一樣。在中國二線以下的城市,注意到了一些零售連鎖店非常快速的發生,這句話可能表現了這樣幾個意思,打個比方,大概在中國所謂消費升級,就是人均GDP七八千美金的水準基礎上,在二線以下城市線下零售連鎖的大品牌滲透還沒有達到和下不去的時候,可能很多消費者或者年輕消費者的消費水準提升的,包括從互聯網和其它管道獲取的品牌知識,比他能夠接觸到的線下零售連鎖所提供的產品要超前。當然這一部分造成了剛才我們講的中國電子商務的快速滲透,另外一個現象,湊巧是在這一兩年當中發生的,我們看見了一些大的品牌零售沒有快速地滲透到在二線以下中國很多城市的時候,一些專門零售連鎖反而下的很快。這可能是正確,也可能有挑戰,也可能是創新的模式,不管是大家討論的比較多的,還是大家留意還是沒有留意到的,不管是化妝品還是其它類別的,我們叫直面向三線以下城市做專門零售店,然後重新組一盤貨,這些貨顯然比小城市裡面的零售店,不管從體驗到裝修,這一盤貨的組織或者貨品品質,還是用戶體驗、性價比,看起來都會好。
這涉及到了挺多品牌,我們自己牽扯到其中一兩間,小到家居家用的東西,大到我們發現在中國比較湊巧的是在大件耐用消費品當中,包括像汽車這個品類也涉及到了這個問題,什麼問題呢?就是4S店這種比較大的體系,從它的效率和所需要的人口密度來講,在某些級別城市開始不能再往下滲透,或者很難往下滲透。所以即便在汽車這樣的大的消費品當中,也出現了專門零售連鎖的創新零售方式。換句話來講,4S店原來在二線或者三線以上城市銷售汽車4S店的組織和店面業態都不一樣,但對於消費者來講,又比創客小的零售門店有更好的品牌性,不管從貨的組織還是店面裝修。這是我們看到的第一個跟互聯網不算典型相關的零售現象,在今年這一年的中國比較普遍,所以這是我們得到的第一個事情,或者在零售上發生的變化,湊巧的是在中國消費升級或者中國零售管道下沉之間產生的一個小的夾角,或者產生的一個情況、業態。
第二個方面,我們投了比較多消費業態的品類,我們參與了幾個淘品牌的投資,最早從淘寶開始的品牌,像三隻松鼠也好、韓都衣舍也好。從去年開始,我們看見兩個正在發生的事情和現象,雖然我們並不確定,因為畢竟到今天還沒有答案是不是一定會發生,這也是兩個實踐的夾角造成的。第一個問題是從消費品本身來看,中國大概集中了70%當中的主要產能,這是第一件事。第二件事是大家都說在消費升級當中應該會有新的消費品牌,但湊巧比較特殊的一件事,是中國原來上一波做品牌的時候,大多數的中國品牌是解決過去可獲得性的問題。換句話來講,是在買不到東西的時候應該買誰的問題。在這裡面出了非常有趣和特殊的現象,這些現象造成了剛才我講的往後看,不管是三年、五年或者是更長,可能再有一次中國消費品品牌的機會,我試著舉一兩個例子。
比如我們投了一個體育相關的服裝品牌,原因很簡單,我們大概知道在中國體育相關的服裝和產品是最大的生產國。再往前的時候,中國在各種途徑當中資本化了非常多體育產品品牌,不管是當年作為代表的李甯還是後來非常多的福建品牌。但因為它們的經銷方式和經銷體系、定價方式,和產品管理以及供應鏈的特色,大概其中幾乎每一個人從2012年開始,都面臨到了巨大的挑戰,如果從上市公司表現來看。但是在座的各位,尤其是像我這樣年紀的人,大概從兩三年起開始,毫無疑問地可以發現,在你周圍幾乎所有的人,所謂參與運動和健身的頻率,和參與運動和健身的方式明顯比以前多起來了,豐富了。這時候我們進入了這樣一個邏輯過程,第一中國是這個品類最大的生產商,第二是原來很多品牌商都經歷了很大的挑戰和品牌上老化的過程,第三是中國因為生活變得更好,所以幾乎所有人或者更大比例的人開始進入運動和休閒健身的市場。這三件事情形成的夾角是我們又是生產最多的,我們又到了缺品牌的時候,湊巧又到了周圍有越來越多人消費的階段。如果把三件事連在一塊大概有兩個解決方案,要麼是把這個增長非常快的消費市場完全用來購買國外品牌,但國外品牌生產加工方式又是多層面在中國,要不然這個圈繞的短一點,這些增長非常快的需求重新結合到我們的生產供應鏈上,完成一次跟上一輪不一樣的品牌升級。大概只能找到這兩個答案。但以中國現狀來看,從剛才兩個選題當中第二種可能性更大一些。
事實上,如果在廣義消費品裡挑比較大的品類,跟人類消費升級的生活方式來看的品類來看,大概中國存在著非常多這樣的情況,我們既是最大的生產製造加工國,又面臨到消費升級的規模,又是原有品牌被消費者慢慢不喜歡的過程,這三件事情的夾角,中國無論如何在這個問題上,為了解決這個邏輯矛盾上會出一些新的品牌。
我們還投了一些跟出口有關的,也是基於相似的邏輯和道理,結合中國的產業和中國經濟的特徵。當然做品牌有不一樣的說法,大家講的品牌人格化,這裡面有很多方法,我不去列舉。我們觀察到兩個現象,兩個判斷,僅供大家參考。
第一個問題,這一次做品牌的時候,因為中國的資訊傳遞機制和效率比以前有巨大的提升,當然主要是因為電子商務或者互聯網的發展。在我們對一個品牌做人格化或者對一個品牌做IP化的過程當中,大概中國往後看,越來越多中國企業在做新零售品牌的時候,可能因為銷售通路被互聯網化的程度越來越高,以及品牌文化和資訊傳播被互聯網化的速度越來越高。這兩件事情同時發生,會導致做一個新的零售品牌企業的時候,我們稱之為對內和對外文化一致性要求特別高,這件事可能最難。言下之意,大概你在內部如何調動了員工和塑造了什麼樣的企業管理文化,在你在消費者心目當中保持什麼樣的品牌文化,和用戶感情的感受,這兩件事情非常難跟以前一樣保持不一致。換句話來講,內外要求越來越多的一致。這件事情可能對所有的企業管理和做品牌消費品的企業是一個比較大的挑戰,挑戰不是你找到了一個正確的方向,挑戰是你希望你的整個公司管理和文化是什麼樣,大概多多少少註定了你最後在消費者心目當中是什麼樣。這件事情可能是我們講在通路和資訊、品牌塑造的媒體過程都很快在被互聯網化的過程當中,跟以前品牌企業最大的差別。這是我們的一個判斷,僅供參考。
還有另外一個事情,在不同場合我討論過幾次,但經常被稍微誤解了的。討論的什麼問題呢?我們做過這樣一個結論,因為過去兩年發生了非常多的網紅,尤其網紅跟電商的連接,在不同的場合我們表示過這樣一種思考,未必正確。在中國有網紅電商品牌,在美國因為社交媒體和社交通路的發展也有網紅,但幾乎沒有網紅電商品牌,就是幾乎沒有網紅自己去做一個零售品品牌出來。我們自己的考慮,中國會出現網紅和網紅電商品牌,大概是因為我們處在這樣的消費升級階段,大家的品牌訴求需要更加情感化。但湊巧中國上一代品牌代表的是可獲得性,就是在物質開始慢慢供求平衡,從供不應求到供求平衡過程當中,所以並沒有意願過多代表年輕人的情感表達。湊巧因為社交媒體和社交網路的發展,所以我們發現了很多網紅越來越多的代表了一種生活方式,也是一種情感寄託。而在我們需要品牌帶有情感訴求,原來的品牌又湊巧還沒有大量代表這種需求的過程當中,我們出現了網紅電商品牌,這大概是中國的情況。美國是因為線下零售行業的充分發展,所以大部分網紅可以找到他所能夠對應代表的那一個人群的情感訴求的品牌,換句話來講,因為品牌競爭激烈,所以有足夠多的小眾和分眾被多類型品牌覆蓋。所以美國網紅更多是做了廣告,就是選了他所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