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崇達:做設計師品牌孵化器,並用立體雜誌的概念取代傳統門店
摘要:“現在是一個文化人的好時代。所有產品比拼的是洞悉人心的能力,以及如何滿足人心。” 文/天下網商記者孫姍姍
寫《皮囊》的蔡崇達是巨蟹座,探討理想與現實、生與死這些重命題;寫作者之外,他是國內少有的年輕雜誌主編,之後創立文化男裝品牌單農,探討起時尚產業。
2015年6月,蔡崇達又創辦服裝品牌孵化器MAGMODEMAGMODE名堂,並用立體雜誌的概念取代傳統門店。今年12月23日,他將第一家概念店開到杭州,第二天便單日突破10萬元銷售額。
戴著復古黑色邊框眼鏡,一件黑色毛衣搭配白襯衫又混搭著白色板鞋。當天蔡崇達的裝扮顯得年輕又有新鮮感,沒那麼正經但卻很厲害。他享受這種周伯通式的處事方式,或許也正是MAGMODE名堂想要表達的。
而當被問起來最喜歡身上的哪個標籤時,蔡崇達幾乎不假思索地說:創業並不是跨界了。一直都是用產業和商業鏈條完成內容表達的嘗試者,最驕傲的還是自己是寫作者和編輯。
就像編輯需要洞察使用者真正會關心什麼,而去研究每一個遣詞造句,蔡崇達會在MAGMODE名堂店鋪內默默觀察每一位到店者的細節,穿上一件衣服時的第一反應、忽略到哪些特意設置的細節,然後不斷去感知設計哪些產品、如何在店鋪中呈現。
現在是一個文化人的好時代。所有產品比拼的是洞悉人心的能力,以及如何滿足人心。
門店如何成為立體雜誌?
蔡崇達把他的第一家MAGMODE名堂概念店開在了杭州市中心的嘉裡中心。這裡集結了包括小眾制衣品牌hyssop黑鋪、個性化西裝定製品牌King's Tailor等設計師品牌,也是年輕潮人的朝聖地。
從商品構成到設計、產品選擇,再到店鋪裝修,這家概念店前後籌備了8、9個月,非常折騰,一路上都是研究和打磨的過程。蔡崇達告訴《天下網商》。
外觀上並看不出MAGMODE名堂與一般宣導生活方式類的店鋪有何不同,但近看細節,便能發現一些有趣的地方。
大約在五六年前還是一家雜誌的主編時,蔡崇達便已經感受到了雜誌的局限性。他當時在想,這些用文字、圖片描述出來的東西為什麼不直接帶到人們眼前?
2016年5月22日, MAGMODE名堂品牌第一家線下店鋪在北京三裡屯開業,並提出立體出版的概念。
杭州的MAGMODE名堂概念店是升級版本。在店鋪中,除了設計師品牌服裝,我們可以看到既有茶杯、瓢盆等日常生活用品,也有例如700bike、裝飾品等頗具設計感的內容。
設計師劉愷負責了整個門店的搭建。貨架就像是雜誌的一個個版面,最終的內容來自於品牌精神內核。他告訴《天下網商》。舉例來說,每一個品牌都是一個獨立貨架,主要的設計師品牌則構成了封面故事。
而在上下兩層、600平方米的空間內,還能參觀定期更新的展覽、購買MAGMODE名堂精選的限量作者簽名書籍、試聽中外獨立音樂人新作、品嘗精選茶飲、流覽主題雜貨,以及參加MAGMODE名堂發起的各種活動,與時裝、文化、藝術領域的特邀名人近距離交流。這些都類似於一本雜誌中的各個欄目,有專題、人物專訪或是作者專欄。
蔡崇達說,就像在一般店鋪一樣,所有商品都可以直接購買,但是需要一點點儀式感。
做設計師品牌的孵化器
當然,在各個店鋪中,服裝仍然是主要內容,也是最主要的盈利來源。在蔡崇達看來,服裝是人們選擇容納與接受自己身體的第一層理念,好的服裝是一件文化產品,是表達自我的工具。
不過,中國很多傳統服裝品牌根植於供應鏈起家,缺乏設計思維,而設計師品牌服裝又難以推向大眾市場。一是設計師自己要面對供應鏈,因此性價比不高,二是可穿性不強,設計師往往孤軍奮戰,資金有限,既要表現藝術又要可穿。這是他想要改變設計師品牌業態的原因。
從太祖父那一輩起,蔡崇達家族裡就開始做面料生意,從小耳濡目染服裝產業。但談及品牌孵化,蔡崇達還是連用了四個非常來強化其中的難度。這是一個重編輯的過程。
首先要有一套設計師入選和養成機制,在經歷品牌理念、審美體系、價值觀等方面的磨合後,還要到具體的產品上。
內向到甚至不會主動與人搭話的蔡崇達,在面對產品時,卻是完全不同的狀態。他的野心是要同設計師一起參與每件產品,一件件吵架磨產品,以理念為導向,而不是產品豐富度。店鋪內的服裝SKU為400多個,目前仍在不斷更新反覆運算款式,或者是設計師。
至於最重要的在於供應鏈。一方面設計師品牌的集合能夠從一定程度上降低成本;另一方面有一套適用於自身的管理方式。
據介面報導:小系列階段的服裝,比如50~60個SKU,由公司的供應鏈總監週一傑統一管理,他掌握著專業的供應鏈團隊;到120個SKU的大系列,準備開店了,則由專人來盯這一個品牌的供應鏈。
目前,MAGMODE名堂旗下已孵化出四個設計師品牌,分別為Masha Ma的MATTITIDE、孫曉峰的 Sean by Sean、徐嘉政的Arc和周曉雯的Hiuman,其中前三個品牌均已上線產品。這些品牌均以設計師持股的獨立公司存在,MAGMODE名堂就像是服裝品牌出版社,提供運營、供應鏈等支援,設計師則主要負責產品設計。
這些孵化品牌目前陳列在一樓最顯眼的位置,二樓還有少量寄售的女裝品牌,根據市場情況進一步篩選是否決定深入合作。
蔡崇達隨手介紹起身上這件DISCOVERED的衣服,來自于日本設計師,是計畫即將深度合作的品牌之一。在對待國外設計師時,他直言會有比較傲慢的要求,即為中國人修改版型。
希望不是因為蔡崇達而來
令蔡崇達欣喜的是,開業第二天,MAGMODE名堂單店單日銷售額過10萬元,是全國店鋪中表現最好的。成績之余,蔡崇達也在擔心是否能有持續不斷的良好表現。26日下午陰雨綿綿,他稍顯憂鬱地說:今天來的人明顯就少了。
由於準備時間倉促,他認為這家店鋪的完成度或許只有60%-70%,還有很大的改進空間。正如他年少成名,20歲出頭便成為知名雜誌的主編,他給自己的時間不多,希望一年內做出相對滿意的狀態。
而在MAGMODE名堂的消費者中,蔡崇達表示90%以上的人因為產品而來,這是他樂於看到的。他甚至希望百分百不是因為蔡崇達。
從創立之初,MAGMODE名堂的概念便吸引了一批風投,主要用於管道建設和品牌孵化。去年10月底,MAGMODE名堂獲得韓寒等好友的1000萬元天使輪投資;今年5月19日,完成IDG資本、華創資本的Pre-A 輪3000萬元投資;10月完成法國基金Bentech、創新工廠及華創資本的A輪。
目前,MAGMODE名堂母公司約為60人左右,四個孵化的品牌工作室每個約十多人。除蔡崇達外,團隊中既有《智族GQ》原時尚副總監梁春敏、《一條》原美學總監馮鵬、《外灘畫報》前時尚版主編許佳等文化媒體人,還有服裝資深運營人劉冬梅、斯波帝卡原COO鄭立強等傳統服裝行業出身的人。
至於開店地點,除了一線城市,蔡崇達認為成都、西安等強二線城市都是消費升級的試驗場。正在裝修和已開的店鋪有7家,已經簽約的為20多家。
寫《皮囊》的蔡崇達是巨蟹座,探討理想與現實、生與死這些重命題;寫作者之外,他是國內少有的年輕雜誌主編,之後創立文化男裝品牌單農,探討起時尚產業。
2015年6月,蔡崇達又創辦服裝品牌孵化器MAGMODEMAGMODE名堂,並用立體雜誌的概念取代傳統門店。今年12月23日,他將第一家概念店開到杭州,第二天便單日突破10萬元銷售額。
戴著復古黑色邊框眼鏡,一件黑色毛衣搭配白襯衫又混搭著白色板鞋。當天蔡崇達的裝扮顯得年輕又有新鮮感,沒那麼正經但卻很厲害。他享受這種周伯通式的處事方式,或許也正是MAGMODE名堂想要表達的。
而當被問起來最喜歡身上的哪個標籤時,蔡崇達幾乎不假思索地說:創業並不是跨界了。一直都是用產業和商業鏈條完成內容表達的嘗試者,最驕傲的還是自己是寫作者和編輯。
就像編輯需要洞察使用者真正會關心什麼,而去研究每一個遣詞造句,蔡崇達會在MAGMODE名堂店鋪內默默觀察每一位到店者的細節,穿上一件衣服時的第一反應、忽略到哪些特意設置的細節,然後不斷去感知設計哪些產品、如何在店鋪中呈現。
現在是一個文化人的好時代。所有產品比拼的是洞悉人心的能力,以及如何滿足人心。
門店如何成為立體雜誌?
蔡崇達把他的第一家MAGMODE名堂概念店開在了杭州市中心的嘉裡中心。這裡集結了包括小眾制衣品牌hyssop黑鋪、個性化西裝定製品牌King's Tailor等設計師品牌,也是年輕潮人的朝聖地。
從商品構成到設計、產品選擇,再到店鋪裝修,這家概念店前後籌備了8、9個月,非常折騰,一路上都是研究和打磨的過程。蔡崇達告訴《天下網商》。
外觀上並看不出MAGMODE名堂與一般宣導生活方式類的店鋪有何不同,但近看細節,便能發現一些有趣的地方。
大約在五六年前還是一家雜誌的主編時,蔡崇達便已經感受到了雜誌的局限性。他當時在想,這些用文字、圖片描述出來的東西為什麼不直接帶到人們眼前?
2016年5月22日, MAGMODE名堂品牌第一家線下店鋪在北京三裡屯開業,並提出立體出版的概念。
杭州的MAGMODE名堂概念店是升級版本。在店鋪中,除了設計師品牌服裝,我們可以看到既有茶杯、瓢盆等日常生活用品,也有例如700bike、裝飾品等頗具設計感的內容。
設計師劉愷負責了整個門店的搭建。貨架就像是雜誌的一個個版面,最終的內容來自於品牌精神內核。他告訴《天下網商》。舉例來說,每一個品牌都是一個獨立貨架,主要的設計師品牌則構成了封面故事。
而在上下兩層、600平方米的空間內,還能參觀定期更新的展覽、購買MAGMODE名堂精選的限量作者簽名書籍、試聽中外獨立音樂人新作、品嘗精選茶飲、流覽主題雜貨,以及參加MAGMODE名堂發起的各種活動,與時裝、文化、藝術領域的特邀名人近距離交流。這些都類似於一本雜誌中的各個欄目,有專題、人物專訪或是作者專欄。
蔡崇達說,就像在一般店鋪一樣,所有商品都可以直接購買,但是需要一點點儀式感。
做設計師品牌的孵化器
當然,在各個店鋪中,服裝仍然是主要內容,也是最主要的盈利來源。在蔡崇達看來,服裝是人們選擇容納與接受自己身體的第一層理念,好的服裝是一件文化產品,是表達自我的工具。
不過,中國很多傳統服裝品牌根植於供應鏈起家,缺乏設計思維,而設計師品牌服裝又難以推向大眾市場。一是設計師自己要面對供應鏈,因此性價比不高,二是可穿性不強,設計師往往孤軍奮戰,資金有限,既要表現藝術又要可穿。這是他想要改變設計師品牌業態的原因。
從太祖父那一輩起,蔡崇達家族裡就開始做面料生意,從小耳濡目染服裝產業。但談及品牌孵化,蔡崇達還是連用了四個非常來強化其中的難度。這是一個重編輯的過程。
首先要有一套設計師入選和養成機制,在經歷品牌理念、審美體系、價值觀等方面的磨合後,還要到具體的產品上。
內向到甚至不會主動與人搭話的蔡崇達,在面對產品時,卻是完全不同的狀態。他的野心是要同設計師一起參與每件產品,一件件吵架磨產品,以理念為導向,而不是產品豐富度。店鋪內的服裝SKU為400多個,目前仍在不斷更新反覆運算款式,或者是設計師。
至於最重要的在於供應鏈。一方面設計師品牌的集合能夠從一定程度上降低成本;另一方面有一套適用於自身的管理方式。
據介面報導:小系列階段的服裝,比如50~60個SKU,由公司的供應鏈總監週一傑統一管理,他掌握著專業的供應鏈團隊;到120個SKU的大系列,準備開店了,則由專人來盯這一個品牌的供應鏈。
目前,MAGMODE名堂旗下已孵化出四個設計師品牌,分別為Masha Ma的MATTITIDE、孫曉峰的 Sean by Sean、徐嘉政的Arc和周曉雯的Hiuman,其中前三個品牌均已上線產品。這些品牌均以設計師持股的獨立公司存在,MAGMODE名堂就像是服裝品牌出版社,提供運營、供應鏈等支援,設計師則主要負責產品設計。
這些孵化品牌目前陳列在一樓最顯眼的位置,二樓還有少量寄售的女裝品牌,根據市場情況進一步篩選是否決定深入合作。
蔡崇達隨手介紹起身上這件DISCOVERED的衣服,來自于日本設計師,是計畫即將深度合作的品牌之一。在對待國外設計師時,他直言會有比較傲慢的要求,即為中國人修改版型。
希望不是因為蔡崇達而來
令蔡崇達欣喜的是,開業第二天,MAGMODE名堂單店單日銷售額過10萬元,是全國店鋪中表現最好的。成績之余,蔡崇達也在擔心是否能有持續不斷的良好表現。26日下午陰雨綿綿,他稍顯憂鬱地說:今天來的人明顯就少了。
由於準備時間倉促,他認為這家店鋪的完成度或許只有60%-70%,還有很大的改進空間。正如他年少成名,20歲出頭便成為知名雜誌的主編,他給自己的時間不多,希望一年內做出相對滿意的狀態。
而在MAGMODE名堂的消費者中,蔡崇達表示90%以上的人因為產品而來,這是他樂於看到的。他甚至希望百分百不是因為蔡崇達。
從創立之初,MAGMODE名堂的概念便吸引了一批風投,主要用於管道建設和品牌孵化。去年10月底,MAGMODE名堂獲得韓寒等好友的1000萬元天使輪投資;今年5月19日,完成IDG資本、華創資本的Pre-A 輪3000萬元投資;10月完成法國基金Bentech、創新工廠及華創資本的A輪。
目前,MAGMODE名堂母公司約為60人左右,四個孵化的品牌工作室每個約十多人。除蔡崇達外,團隊中既有《智族GQ》原時尚副總監梁春敏、《一條》原美學總監馮鵬、《外灘畫報》前時尚版主編許佳等文化媒體人,還有服裝資深運營人劉冬梅、斯波帝卡原COO鄭立強等傳統服裝行業出身的人。
至於開店地點,除了一線城市,蔡崇達認為成都、西安等強二線城市都是消費升級的試驗場。正在裝修和已開的店鋪有7家,已經簽約的為20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