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件事上,韓國人確實是日本的祖師爺
日式燒肉源自朝鮮半島,而且是在日的韓國人創始的,初次得知,我也吃了一小“鯨”。
一條海峽隔出了不同的風格:韓國擅長肉類的調味和配菜,經典的烤品多是醃制透徹的豬和牛,而配的通常是泡菜和生菜;日本更偏向於保留食材的本味,世界上最好的牛光憑本味就能征服眾生,品味的過程更具禪意和儀式感。
這兩個國家我還都沒去過,飲食就成了瞭解他們的主要途徑,讓味道在杭州晴雨不定的夏日裡留下回憶。
老闆是一個頻繁來往於中日之間的人,想必也是很懂平衡兩邊需求的人,選了相當於東京銀座N丁目裡的小店面,即使坐滿人後也是熙熙攘攘的精緻。
選品、採購老闆應該會親自過問的:威士卡經典的山崎、白州、響,當然還有調配HIGHBALL酒少不了的三得利角瓶;從平民清酒到高等級的“大吟釀”,它們之間區別比想像中更容易品味出來,更不用說各自辣眼睛的名字了,大魔王、赤猿之類的。
左麒麟,右朝日,波子汽水在上邊,還有烏龍茶在底下。
其餘的大家都熟悉,就直接無視了,不過右邊冰箱上的牌匾引起了我的注意:雪龍黑牛,大連。頓時就思緒萬千了,那曾是號稱日本黑毛和牛的近親,國內最好的牛肉,最近好像低調了很多,開在大連的旗艦餐廳也關掉了,令人唏噓,但這足以讓我對牛之藏的牛肉多了一些期待。
小店就是最適合熟人聚會,容易拉近人與心的距離,聊得不亦樂乎,這期間開始上菜了。
【金槍魚培根沙拉】配的是丘比的沙拉汁,咸甜適中,蔬菜很新鮮。
燒肉店的【刺身拼盤】不是強項,牡丹蝦鮮甜,北極貝瘦小,三文魚一般,烤著吃比較保險。
湯有兩份,區別是其中之一多了牛肉碎和油花,都不如味增湯來得舒坦。
烤肉拼盤佈置的挺有美感。
正中央是三味烤肉,左上角是【壺雞翅】,容納方式可以得高分,右邊是黑黢黢的【墨魚腸】和白花花的【豬頸肉】,兩根【骨付腸】沒什麼存在感。
鮮紅的【牛腹心】略加調味,紋理中規中矩,或者說偏瘦,【牛隔膜】重度調味,斜刀厚切,泛著殷紅,【五花肉】在日本多是用來做叉燒,醃制後來烤是韓國的遺風。
【豬頸肉】是真正的肥瘦相間,特別適合燒烤這種做法,從不會焦,始終鮮嫩。
“いただきます(我開動了)!“
驗證一下牛肉的真實品質,七分熟的【牛隔膜】汁水很足,咀嚼起來稍稍吃力,鮮甜的醬油味很濃;五分熟的【牛腹心】確實太瘦了,脂肪在嘴裡化開,而更多量的纖維還是要靠牙齒來征服,好在並不會遇到頑強的抵抗,就會滿口留香。
【豬五花】確實烤至微焦,把大部分脂肪逼走再吃為妙,與【豬頸肉】呈現出兩種不同的口感,後者近似於香腸的彈牙,令它勝出。香料味很重的香腸插上一根莫名其妙的腿骨,並不好玩兒。
個人覺得先烤海鮮比較合適,不過人多了就別那麼講究了,一起烤,一起吃!
【黃油扇貝】敢不敢兩隻大小一樣?【草蝦】的個頭不錯,烤熟後剝出來的蝦肉清新無異味,帶著淡淡的鹹味,無需再蘸料。【魷魚】我只懷念大連的……
最後頗有東北風格的蔬菜蘸炸醬深得我心,西芹、胡蘿蔔、黃瓜和白蘿蔔,又脆又爽。
鹹味吃多了需要甜味來稍稍中和,只是這茶碗裡天然的斑點,白瞎了八喜霜淇淋的好品質。
肉不在多,沒酒也罷,與好友一起就是最大的樂,我們所在的城市進入了不那麼熟悉的節奏,互道珍重,說好有機會就一起坐坐,別太虧待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