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內容到IP,這條商業化路徑的關鍵點在哪裡?
摘要:2016年無疑是IP最熱的一年,可是得IP者得天下了嗎?IP演轉化為成熟的工業化產品還需要什麼? 整理/天下網商記者 王佳健
回顧2016年,IP無疑是最熱門的詞之一,但是如何把一個IP成功的呈現在公眾面前,讓它成為一個熱門而成熟的工業化產品呢?
在2016頭頭是道文化消費投資高峰論壇上,圍繞《從IP到內容的工業化生產之路》這個主題,導演賈樟柯,百度糯米影業CEO徐勇明,北京金影科技CEO侯小強,前摩岩唱片總經理張培仁,中國第一編劇劉恒以及合眾睿客CEO應蘿佳六人對此展開了透徹的討論。
以下為圓桌精彩內容,經《天下網商》整理。
導演賈樟柯:尊重創作規律
上海暖流電影成立快一年,一直在尋找內容,當然包括具有IP價值的東西。
我們找內容並非只在華語地區,我們跟歐洲,甚至歐美、印度寶萊塢、柬埔寨、馬來西亞等地區的作家、導演都有合作。當我們進行版圖擴張的時候,事實上是想打破已有的判斷,當我們跳出華人地區,站在全球創意產業角度來判斷的時候,思路一定會擴張。
一個非常好的IP,它有非常強的品牌價值,但它如果來自印度,或是法國、馬來西亞,這裡面馬上涉及到工業化的問題。把抽象的內容變成一個作品,這個過程中藝術家的作用非常重要,沒有藝術家遵循創作規律的轉化,就相當困難。無論是本土化,還是原創,都是如此。
我們看很多關於製片人和編劇的爭論,說現在是IP的時代,好象編劇不重要了。其實沒有必要爭論這個,如果尊重工業生產規律,兩者只是創意線上不同的環節,在國內現狀是有點顧此失彼的。
差不多在一個月前,我參加一個導演界聚會,談如何提高中國電影的品質,最後的結果是:要遵循創作規律。
什麼是創作規律?比如說劇本,覺得寫的好再去拍;比如說角色,覺得某個演員合適來演才請他,一切要回歸到創作。
編劇劉恒:理性之上要有敬畏
我很長時間都不知道IP是什麼意思,工業化生產這種詞又是什麼東西,藝術產品按照創業化生產的時候會是一個什麼狀態,我也沒研究過。
但就這個題讓我想,我認為,從IP到內容的工業化生產之路,真正討論的應該是資源與資源間的相互利用、識別和說服,甚至包括相互忽悠。
最主要的資源是什麼?顯然是人,是自己。這個資源的第一個特性是欲望,欲望太強了,就麻煩。有個導彈專家的例子,為了讓導彈飛得遠,拼命往裡面加燃料,行不通,後來他減少燃料,減少自重,導彈飛得遠了,這就是減少自己的欲望。
因此,作為個人來說要有理性,充分的理性,才能充分的利用人這個資源。但理性不一定能解決問題。有一次我跟一個製片人聊天,他在看一本英文書,我說你在看什麼?他說看的是成功的人為什麼失敗。他要總結別人的失敗來避免失敗。可是他們公司那一年投的5部片子都失敗了。
理性是有限度的,要有感恩之心,敬畏之心。
徐勇明:IP很好,更期待好的編劇
百度是一個平臺化的集團公司,我們把自己定位在這個行業的水電煤上,發揮平臺化的優勢來支持這個行業從上游到下游的發展。我們的主流業務也就包括了投資、發行、票務、廣告、粉絲經濟,也包括了大資料和軟硬體結合的技術。
所以,我們會站在一個互聯網平臺化的思維上來看待內容製作。
工業化很難保障一部作品在藝術上或是在商業上的成功,但從產業發展角度講,工業化在以下三方面有比較重要的意義。其一是效率保障,因為一個作品也是一個專案;其二是財務安全,成本可控;其三是從特效技術等相關方面保證作品品質。
再說IP和內容的關係,我們覺得好的IP有兩個作用,其一是口碑,在作品沒有出來之前就有很高知名度,促進票房成功;其二是提供了一個有可能變成好劇本的故事、內容。
但是,我們更期待的是說,即便沒有好的IP也能編出非常好的作品,一批好的編劇,會講故事的人為產業貢獻好的創意。
合眾睿客創始人應蘿佳:工業化需要更多人才
工業化對於影視行業來說就是尊重規律,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情,並建立一套流程。
展開來講,我覺得IP是針對于能成為影視作品的原創內容來講的,那IP就是基礎內容,所以說,從IP到內容就是從原始的概念或小說到影視作品的一個過程。
那工業化怎麼講?舉個例子,如何IP是種子,我拿了種子去種這樹,但隨著工業化的發展,我可以找到更多合適的專家,有些幫我判斷什麼土壤合適,有些幫我澆水,有些幫我剪樹枝。他們在各種階段來幫助我,讓我能種出果實來,甚至計算出果實有多大,這就是工業化。回過頭來說,如果這是一朵花的種子,不可能結出果實;如果是蘋果花的種子,也不會結出昂貴的果實。
工業化需要很多專業人才,可是,就目前的情況來說,成熟的編劇數量是有限的,其它工種也是如此。工業化的過程就是優秀人才的培養,優秀的編劇可能需要十年有效的溝通創作,其它工種也是一樣,不是一夜之間可以冒出來的。不能揠苗助長,不能說南橘非要讓它生到淮北去。
簡單生活節創始人張培仁:好內容源於生活
當我們在說要做好內容時,一定要問一個問題,好的標準是什麼?這個標準如何建立?標準的建立有非常多的方法,比如說讓它變得流行就是一種方法。
有一次我去看服裝節,在日本南青山,我們發現流行是這樣形成的。服裝設計師、布料商、還有雜誌社,幾方坐在一起討論,確定說在這個時期應該流行什麼元素,然後就開始創作服飾、刊載報導,於是就形成了當時的流行。
也就是說,好的內容需要有一個好的途徑,從而形成好的傳播。
我來總結描述一下文化創意產業是什麼?文化創意產業是三件事,文化、創意和產業。
文化就是講一個地方的人怎麼活,怎麼想,進而形成生活方式,形成價值觀、哲學和美學;創意是指創意人在生活裡截取養分,創造出作品,或者發現欠缺,在作品裡表達渴望;而產業則是使作品規模化放大。
當我們在談工業化之路前,我們談內容的IP怎麼誕生,而IP怎麼誕生呢,我們要回過頭來考慮,有沒有辦法讓我們的生活文化跟普通民眾之間形成一個更好的聯繫,這才能讓好的內容源源不絕。
我們有沒有可能從生活方式出發,自己制定中國人的流行。我們做簡單生活節,當我們在重構音樂產業,在面對互聯網的時候,我們希望從當代青年人的身上尋找一種好的價值,一種好的哲學,一種好的美學體系。
回顧2016年,IP無疑是最熱門的詞之一,但是如何把一個IP成功的呈現在公眾面前,讓它成為一個熱門而成熟的工業化產品呢?
在2016頭頭是道文化消費投資高峰論壇上,圍繞《從IP到內容的工業化生產之路》這個主題,導演賈樟柯,百度糯米影業CEO徐勇明,北京金影科技CEO侯小強,前摩岩唱片總經理張培仁,中國第一編劇劉恒以及合眾睿客CEO應蘿佳六人對此展開了透徹的討論。
以下為圓桌精彩內容,經《天下網商》整理。
導演賈樟柯:尊重創作規律
上海暖流電影成立快一年,一直在尋找內容,當然包括具有IP價值的東西。
我們找內容並非只在華語地區,我們跟歐洲,甚至歐美、印度寶萊塢、柬埔寨、馬來西亞等地區的作家、導演都有合作。當我們進行版圖擴張的時候,事實上是想打破已有的判斷,當我們跳出華人地區,站在全球創意產業角度來判斷的時候,思路一定會擴張。
一個非常好的IP,它有非常強的品牌價值,但它如果來自印度,或是法國、馬來西亞,這裡面馬上涉及到工業化的問題。把抽象的內容變成一個作品,這個過程中藝術家的作用非常重要,沒有藝術家遵循創作規律的轉化,就相當困難。無論是本土化,還是原創,都是如此。
我們看很多關於製片人和編劇的爭論,說現在是IP的時代,好象編劇不重要了。其實沒有必要爭論這個,如果尊重工業生產規律,兩者只是創意線上不同的環節,在國內現狀是有點顧此失彼的。
差不多在一個月前,我參加一個導演界聚會,談如何提高中國電影的品質,最後的結果是:要遵循創作規律。
什麼是創作規律?比如說劇本,覺得寫的好再去拍;比如說角色,覺得某個演員合適來演才請他,一切要回歸到創作。
編劇劉恒:理性之上要有敬畏
我很長時間都不知道IP是什麼意思,工業化生產這種詞又是什麼東西,藝術產品按照創業化生產的時候會是一個什麼狀態,我也沒研究過。
但就這個題讓我想,我認為,從IP到內容的工業化生產之路,真正討論的應該是資源與資源間的相互利用、識別和說服,甚至包括相互忽悠。
最主要的資源是什麼?顯然是人,是自己。這個資源的第一個特性是欲望,欲望太強了,就麻煩。有個導彈專家的例子,為了讓導彈飛得遠,拼命往裡面加燃料,行不通,後來他減少燃料,減少自重,導彈飛得遠了,這就是減少自己的欲望。
因此,作為個人來說要有理性,充分的理性,才能充分的利用人這個資源。但理性不一定能解決問題。有一次我跟一個製片人聊天,他在看一本英文書,我說你在看什麼?他說看的是成功的人為什麼失敗。他要總結別人的失敗來避免失敗。可是他們公司那一年投的5部片子都失敗了。
理性是有限度的,要有感恩之心,敬畏之心。
徐勇明:IP很好,更期待好的編劇
百度是一個平臺化的集團公司,我們把自己定位在這個行業的水電煤上,發揮平臺化的優勢來支持這個行業從上游到下游的發展。我們的主流業務也就包括了投資、發行、票務、廣告、粉絲經濟,也包括了大資料和軟硬體結合的技術。
所以,我們會站在一個互聯網平臺化的思維上來看待內容製作。
工業化很難保障一部作品在藝術上或是在商業上的成功,但從產業發展角度講,工業化在以下三方面有比較重要的意義。其一是效率保障,因為一個作品也是一個專案;其二是財務安全,成本可控;其三是從特效技術等相關方面保證作品品質。
再說IP和內容的關係,我們覺得好的IP有兩個作用,其一是口碑,在作品沒有出來之前就有很高知名度,促進票房成功;其二是提供了一個有可能變成好劇本的故事、內容。
但是,我們更期待的是說,即便沒有好的IP也能編出非常好的作品,一批好的編劇,會講故事的人為產業貢獻好的創意。
合眾睿客創始人應蘿佳:工業化需要更多人才
工業化對於影視行業來說就是尊重規律,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情,並建立一套流程。
展開來講,我覺得IP是針對于能成為影視作品的原創內容來講的,那IP就是基礎內容,所以說,從IP到內容就是從原始的概念或小說到影視作品的一個過程。
那工業化怎麼講?舉個例子,如何IP是種子,我拿了種子去種這樹,但隨著工業化的發展,我可以找到更多合適的專家,有些幫我判斷什麼土壤合適,有些幫我澆水,有些幫我剪樹枝。他們在各種階段來幫助我,讓我能種出果實來,甚至計算出果實有多大,這就是工業化。回過頭來說,如果這是一朵花的種子,不可能結出果實;如果是蘋果花的種子,也不會結出昂貴的果實。
工業化需要很多專業人才,可是,就目前的情況來說,成熟的編劇數量是有限的,其它工種也是如此。工業化的過程就是優秀人才的培養,優秀的編劇可能需要十年有效的溝通創作,其它工種也是一樣,不是一夜之間可以冒出來的。不能揠苗助長,不能說南橘非要讓它生到淮北去。
簡單生活節創始人張培仁:好內容源於生活
當我們在說要做好內容時,一定要問一個問題,好的標準是什麼?這個標準如何建立?標準的建立有非常多的方法,比如說讓它變得流行就是一種方法。
有一次我去看服裝節,在日本南青山,我們發現流行是這樣形成的。服裝設計師、布料商、還有雜誌社,幾方坐在一起討論,確定說在這個時期應該流行什麼元素,然後就開始創作服飾、刊載報導,於是就形成了當時的流行。
也就是說,好的內容需要有一個好的途徑,從而形成好的傳播。
我來總結描述一下文化創意產業是什麼?文化創意產業是三件事,文化、創意和產業。
文化就是講一個地方的人怎麼活,怎麼想,進而形成生活方式,形成價值觀、哲學和美學;創意是指創意人在生活裡截取養分,創造出作品,或者發現欠缺,在作品裡表達渴望;而產業則是使作品規模化放大。
當我們在談工業化之路前,我們談內容的IP怎麼誕生,而IP怎麼誕生呢,我們要回過頭來考慮,有沒有辦法讓我們的生活文化跟普通民眾之間形成一個更好的聯繫,這才能讓好的內容源源不絕。
我們有沒有可能從生活方式出發,自己制定中國人的流行。我們做簡單生活節,當我們在重構音樂產業,在面對互聯網的時候,我們希望從當代青年人的身上尋找一種好的價值,一種好的哲學,一種好的美學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