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不要告訴我,你拿著16萬買緊湊型車不買中型車

中國汽車市場向來都有一個特色--什麼都要大。消費者都認為大的才是好的,車身尺寸要大、空間要大、輪轂要大、車窗也要大,有的人會說這是不理智的,回頭想想,這真的有錯嗎?

在中國,無論是已經為人父母的家長還是未成家的年輕人,買車時都先著重于一家人坐車時的空間以及舒適性,然後再去考慮車輛的配置性能各方面。家人坐車坐得舒服才是最重要的,管它什麼百公里加速5秒,管它什麼駕駛質感,這想法沒錯啊。

14萬到16萬這個價格區間,是大多數人的購車預算,這時候問題就來了,應該買高配置的緊湊型車還是低配置的中型車呢?其實很簡單,如果你不是特別需要像是車道偏離預警、並線輔助、主動刹車等等這些高科技配置,教授建議你選擇中型車,至於為什麼,接下來就分析一下。

車身大,空間大

中型車的車身尺寸、軸距、輪距都比緊湊型車大,資料就在那擺著,即便緊湊型車通過多麼優秀的空間優化,那也只是投機取巧。從根本意義來講,中型車的車廂尺寸就是比緊湊型車大,車門飾板的儲物空間不會受到壓縮,車內的橫向空間表現更好,後排即使坐滿三個人也不會肩膀挨著肩膀,乘坐空間更加寬裕。

內飾用料足,做工好

大到整個中控台,小到車門的開關,中型車無論是選材用料、裝配工藝還有按鍵質感,往往都是緊湊型車無法比擬的。大多數緊湊型車限於成本,中控台和車門飾板都是大面積的硬塑膠,只會在經常接觸的地方用上軟性材質,中型車則不同,不管你摸不摸得到,都是大面積的軟性材質。再有就是按鍵、旋鈕的阻尼與質感,中型車在這些細小零件上更下成本,加上更加精細的裝配工藝,檔次感肯定比緊湊型車好。

實用的配置都有

十六萬買一台緊湊型車,配置肯定很高,特別是像車道偏離預警、主動刹車這類型的高科技配置,但是回頭看看,即使是最低配的中型車,很多實用的配置都是標配的,例如自動空調、電動後視鏡折疊等等,這些配置日常用車已經完全夠用。

乘坐更舒適

如果單純談動力,在這個小排量渦輪橫行的時代,同樣價位的緊湊型車甚至比中型車還猛,但是說到整體的駕駛體驗,中型車有著更高的設計標準、更精密的車身結構,更好的駕駛質感。底盤懸架方面,中型車無論是做工用料、結構設計,還是各項參數的調教都要比緊湊型車更加出色,對路面的坑窪能夠進行更好的過濾,對各種震動的抑制更加出色,乘坐舒適性上了一個檔次。

安全性能更高

中型車使用更多的高強度車身材料、更加完善的力學設計和車身結構優化,還有更多的安全氣囊,在安全性能這方面的成本投入肯定比緊湊型車更大,車身對於碰撞有著更好的吸能緩衝,各項的碰撞測試結果也更加優異,雖然這些優秀的碰撞測試表現不代表車輛就絕對安全,但是就車輛本身而言,中型車的安全係數比緊湊型車高。

開出去倍有面子

俗話說:“人要面,樹要皮”。各行各業都有自己的面子工程,足以見得“面子”重不重要。想像一下,當你開著一輛20萬的頂配威朗機場迎接遠方而來的親戚時,親戚問你這輛車多少錢,你自豪地說這個車就20萬,親戚回話:“這車也要20萬啊,這麼小,太擠了吧,坐著不太舒服,隔壁家老王買的天籟20萬都不用,那空間老大老大呢,坐著老舒服了。”這時候估計你的心不好受吧,緊湊型車和中型車等級上的不同也帶來了面子的不同。

總結:如果你不是配置控,不是對某車型有著情懷,相近的價格,就選擇高一個等級的車吧,這不僅限於16萬中型車與緊湊型車的選擇,各個價位都是如此,高一個等級的車有著更好的車身用料、結構設計與舒適性,還有更高的安全性能。拿著買高配標緻408的錢去買標緻508,拿著買高配起亞K3的錢去買起亞K4,拿著能買C 200 L 4MATIC的錢去買E 200 L,就這麼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