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為什麼最好的想法總來自最無意間?

芝加哥大學心理學副教授,思安.貝洛克博士的研究給出了“無心插柳柳成蔭”的原因及機理:有心時刻(一天中精力最好的時候)適合處理分析性強的問題,但並不是處理“洞見型”問題的最佳時間,無心時刻(一天的低潮期或不經意的時候)卻是創造力大展拳腳的時刻,您是否也有同感呢?

眾所周知周知,我們每個人都有生理週期,像體溫、消化等基本的生理功能每天都會遵循一定的節奏。很有趣的是,這些生理節奏也適用于我們的心理活動。簡單來說,在巔峰清醒時刻,我們的腦力傾向於更加活躍和強大,使我們更易完成需要集中精力去做的事情。

早鳥型的人在早上或者一天的早些時間,更能勝任認知類的工作,尤其是需要工作記憶力的任務,比如對一個問題進行系統分析與推理或者腦算等。工作記憶力是一種幫助我們把想要的內容留在腦中而把不想要的排除出去的能力。

另一方面,夜貓子類型的人,在晚上更加警覺,更適合在一天的晚些時候去處理類似的任務。

但是,並不是所有的事情都需要工作記憶力才能成功。實際上,當人們以新的及不尋常的方式去想事情和處理資訊的時候,使用太多的智力與腦力反而會起阻礙作用。這就意味著我們認為的一天中最佳時間並不是對所有事情都是最好的。

何為工作記憶力?

一般是指對資訊進行暫時性的記憶系統,屬於認知心理學的範疇,可用於學習、推理、分析等活動。一般解決的是相對平常的問題,只要付諸一定的努力就能完成的任務或者解決問題(難度係數中等或中高等)。

去年12月發佈在“思維與推理”期刊上的研究就證實了這個觀點。心理學家雷克.維斯和他的同事們發現當人們不得不解決需要高度創造力的洞察力類型的問題時,在一天中腦子最不警覺的時候反而更加成功。

睡蓮每24小時會增加一倍。在夏初時,湖裡有一隻睡蓮,60天后睡蓮把整個湖覆蓋,請問哪一天湖被覆蓋一半?

上面關於睡蓮的思考題被稱為“洞察力問題”,因為解決者發現答案是刹那間迸發出來的(答案在本文末揭曉?)這不同於分析性的問題,需要問題解決者能夠系統地對問題進行研究,不斷壓縮方案的搜索空間,很明顯這需要大量的工作記憶。

維特和他的同事首先讓志願者填寫一份問卷以評估是屬於早鳥型還是夜貓子。他們這些志願者首要分別在上午(8點半到9點半)及下午(4點半到5點半)回答洞見型和分析性的問題。結果表明人們在一天中最佳時間裡解決分析性問題更好些,而在他們自稱的非最佳時間裡面對洞見型問題更能給出創新和正確的解答。

我們經常認為在我們生理週期感覺最覺醒和有活力的巔峰時間裡,我們不管做什麼或者思考什麼都是最佳的。不過現在我們知道了有些事情,並不是在最警覺的狀態時能發揮最大的作用。一句話概括就是,如果你更需要創造力發揮作用的時候,在一天中不是最佳的時刻進行工作實際上是最優的選擇。

在不經意間創造的偉大發明的例子很多,下面就是兩個。

(第一款心臟起搏器)

上個世紀50年代,布法羅大學的威爾遜·格萊特巴郝教授正和心臟病專家一起開發一種可以記錄心音的機器。某一天,格萊特巴郝教授很偶然地從設備裡拔錯了一個電阻然後注意到機器跳了一下又停止了,就像心跳一樣。於是,內置的心臟起搏器誕生了。

青黴素的發現者弗萊明教授,剛度假回來走進實驗室,其前任助手普利斯來串門,寒暄與攀談間,弗萊明順手拿起頂層第一個培養基,準備給他解釋時,發現培養基邊緣有一塊因溶菌而顯示的慘白色,因此發現青黴素,次年發表後,使其獲得了諾諾貝爾獎,並造福了億萬人類。

Lightbank風投公司和高朋團購的聯合創始人,布拉德·科維爾提到:最成功的企業家、發明家或創新者總是在他們不經意間冒出的想法。他們充滿好奇心,給他們的大腦有時間去吸收並發現日常生活中的機會。

實際上生活中的確處處都隱含著機會,正如史蒂夫.約伯斯敬仰的英雄,即顯膠片照相機的傳奇發明者愛德溫.H.蘭德曾經說過的那樣:“世界像一個富饒的田野,正等著我們去收割。”我們要做的就是給我們的思想以時間和空間去收穫,不管是在我們每天的狀態最好的時候,還是不佳的時刻。您是否也準備好去收割了呢?

文中問題的答案是睡蓮在第59天覆蓋湖面一半,您答對了嗎?

本文由作者參考貝洛克博士和布拉德·科維爾的研究及表述編輯創作,所用圖片來源於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