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孩子不聽話的原因找到了,與媽媽這個小動作有關

上個週五晚上9點,優媽乘高鐵外出。鄰座是一對母子,小男孩也就三四歲的樣子,腳上戴個精緻的小銀鈴。開車一會兒後,小男孩可能感到無聊,不住地抖腳上的小鈴鐺,雖然“叮叮噹當”的聲音清脆悅耳,但在晚上9點,難免會影響到他人閉目休息。

“別抖了寶寶,叔叔阿姨都在休息呢!”小男孩的媽媽估計也有些不好意思,於是板著臉制止孩子。

小男孩消停了沒多大會兒,突然又指著窗外,尖了嗓子興奮地喊:“媽媽,看!好多路燈!嗷嗷!嗷嗷!”這一嗓子,把旁邊小憩的老太太驚了一跳……

“別說話!別人還休息呢!”小男孩媽媽貌似有點生氣,訓了孩子一句,順便給了孩子屁股上一巴掌。

清淨了有半個鐘頭,小男孩媽媽手機響了,她接電話的那一刻,那高八度的聲音,估計讓整個車廂裡小睡的人都清醒了——“喂!二姨呀……我木在家,帶娃兒出來玩捏……我打算在這邊盤個店呀,中午賣個小炒……這邊外地人多……”

打電話期間,小男孩還是調皮地接媽媽話茬兒,媽媽徹底煩了,把電話從嘴邊挪開,大聲給孩子一句“嘖,閉嘴!你怎麼這麼皮賊!”然後繼續跟二姨“喊電話”……

一開始的時候我還納悶,為什麼媽媽這麼“懂禮貌”,孩子卻這麼能鬧騰、不聽話。直到聽聽這位媽媽大半夜打電話,我才突然明白過來:這才是她教育孩子的“真面目”啊!自己在公共場合說話聲音震耳欲聾,卻又裝模作樣地要求孩子安安靜靜;自己跟孩子說話時大吼大叫,竟然還嫌棄孩子聲音大、不聽話……

這樣的“大吼教育”,其實不少家長也會有,畢竟孩子有時候確實太惹人炸毛了,不吼孩子幾句心理憋得難受!但是“大吼教育”的結果往往並不理想,有的孩子越吼越調皮,甚至學會了跟家長對吼;有的孩子,則被家長吼得越來越膽小、自卑,做事一點自信都沒有,唯唯諾諾。

如果你也是個常用“大吼教育”並因此而苦惱的家長,那麼你很有必要做一個小小的改變:跟孩子小聲說話!

憤怒之下的你,心情惱得像一堆火,而你說話的聲調就像風,風越大火越旺,越是大吼大叫,心情就越糟糕;但是,如果你嘗試著 忍一忍怒氣,壓低一下自己跟孩子說話的聲調,你會發現你會變得稍微冷靜、理智一些,最起碼不會讓你更加憤怒。

有心理學者說,你說話的聲調高低,跟你傳達給別人的信任,是成反比的!也就是說,當你對孩子大吼大叫時,孩子感覺你不信任 他;當你說話柔和時,孩子就能感覺到你的信任!

事實就是這麼神奇,比如:當孩子手拿香蕉皮準備扔時,你一句怒吼“別扔地上!”這時候,其實你在內心是默認孩子會扔在地上的;如果你認真、輕聲地說一句“寶寶,放垃圾桶裡吧!”這時候你是默認孩子會放到垃圾桶裡的。關鍵是,你語氣中傳達出的這種信任或者不信任,孩子都能感覺得到。

當孩子犯錯時,你憤怒地大吼大叫,結果無非兩種:

1.孩子被你嚇住了,滿腦子的恐懼感,根本沒心思去思考為什麼錯了,只盼著你趕快結束訓斥;

2.孩子被你激怒了,大吼大叫回擊你,也不考慮錯在哪了,只想著如何跟你對著幹。

但是,當你語調平靜、嚴肅、稍低一些跟孩子談話時,你會在孩子眼裡變得“不怒自威”,孩子對你也就沒有那麼多的恐懼和抵觸,這時候你再跟孩子講道理、辯對錯,效果就會好很多。

1. 每次想開口訓斥孩子時,強迫自己壓低一下音調、降低一下語速

壓低聲調,有助於壓制你的怒火;而放慢語速,則有助於你一邊說話一邊思考。很多時候,我們對孩子的批評顯得太急、太暴躁了,劈頭蓋臉就是一頓,但事後我們往往又很後悔,畢竟孩子還小,犯錯誤是正常的,何況我們自己小時候也沒少犯錯誤。

其實,我們根本沒那麼生氣,只是需要幾秒鐘調整一下自己而已。

2. 除了指出錯誤,還要把你的期望、要求告訴孩子

孩子犯錯的時候,想每次都忍住不去批評,是根本不可能的事。但是,你需要做的是把你的期望傳達給孩子,並提醒他犯錯的後果,而不是單純地吼孩子。

比如,孩子在超市亂翻商品,你可以跟他說:“寶寶,如果你把商品弄亂了,售貨員阿姨還得再擺,很辛苦的!你是個體諒人的寶寶,對不對?”

3. 加強自身修養,減少易怒、衝動情緒

有句話雖然不好聽,但道理是對的:越無能的家長,脾氣越大。因為當你發脾氣的時候,意味著你缺少足夠的技巧、耐心去處理孩子犯的錯誤,你只能仗著自己的氣勢、暴力讓孩子屈服而已。

平和的心境、冷靜處理事情的能力,不是嘴上說說就能有的,這需要健康的愛好、良好的生活規律做鋪墊。一個常讀書、勤運動的媽媽,內心更陽光開朗,也就更容易控制住自己的情緒,跟孩子良好溝通。

跟孩子小聲說話,降下的不止是聲調,還有那顆浮躁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