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號逆襲 手機攝影視覺美學
策劃:本刊編輯部 執行:樹楠 王娟
每一位攝影師都曾試著使用手機來創作,從器材上,手機攝影技術的變革正危及數碼相機。手機攝影因特殊鏡頭構造、便捷的分享模組、豐富的濾鏡效果和APP應用,使得手機攝影在當下的攝影領域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功能。在視覺美學中,手機攝影逐漸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美學體系,雖不完整,卻極具生命力。本專題力圖通過4G時代的每一個關鍵字來解析手機攝影在當下影像創作的種種可能,根據這些關鍵字,來概括當下手機影像的現象和趨勢。
GAZE
目光交錯 手機人像攝影作品
手機攝影所引起的觀看方式變化,使得被攝體對鏡頭的熟悉程度大大增加,就如同當下人們習慣於手機自拍,而非相機,人們對於手機的熟悉程度達到了空前的高度。手機人像攝影,不局限於自拍模式下的自戀與搞怪,更是手機這一親密化機器所帶來的視覺思維的變化。
直視自我的靈魂肖像
手機攝影由於焦距的限制,更拉近了攝影師與被攝者的距離,使溝通的空間縱向壓縮,陌生感由此被遮罩。
【光影下的肖像】 作者:Michael Christopher Brown
光線透過窗子的輪廓照射在室內,膚色與牆體的色彩融合,在一條陰影下,男子的目光簡單而深邃。
【幹花自拍】 作者:Erika Brothers
幹花的質感滄桑而具有紋理,女士的面孔經過多重曝光的方式與幹花、背景捏合在一個畫面中。
【印第安肖像】 作者:Claire Felicie
攝影師被這個獨特的土著人部落吸引,他們重新定義自己的身份,他們懂得時尚和現代生活,但又對傳統和信仰十分執著。
【黑色禮服】 作者:Helen Breznik
蒼涼的面孔架上哥特式的服飾,攝影師並沒有使用相機來拍攝唯美的時尚大片,而是利用手機攝影中獨有的古典工藝濾鏡效果來表現眼中的銳氣。
視線相對影像紀實
紀實攝影在上個世紀被膠片主宰,現代被數碼相機主宰,然而,手機紀實攝影的時刻已經慢慢到來,手機攝影對被攝者的干預程度降低,在這組作品中,平和而真實的目光被攝影師深度刻畫。
【細語】 作者:王軼庶
身著伊斯蘭教黑色服飾的女性在畫面中相互對視,畫面散發出微小的呢喃聲,仿佛攝影師正默默地傾聽兩者間的對話。
【微小的面孔】作者:王軼庶
鐵柵欄式的框架構圖使觀者的目光延伸,牆體在畫面的中心進行了分割。
【街頭】作者:王軼庶
伊斯蘭少女目視前方,建築立柱投射的陰影擋住了她的一半面孔,遠處的男子的視線與她平行,目光成為了畫面中的另一條線索。
【相遇】 作者:王軼庶
伊斯蘭兒童、公路上飛馳的機車男女看民族領袖的畫像,這一切的相遇都是眼神的溝通,無言卻真切。
GROGRAPHY
掌中風景 手機風光攝影作品
手機攝影所記載的並不可簡單地歸納於影像,它還存在著地理座標的空間性,稍瞬即逝的時間性,它沒有大型相機的精准操作,卻帶來了不可預知的影像特點。景深、焦距、曝光時間等攝影技術手段被控制在一個相對可調的區域內,攝影師在被動的選擇下根據風景所觸發的情感,觸動手機快門按鍵,將無窮盡的風景壓縮在掌中觀看,將每一張影像座標釘在手機相冊的地圖中,翻看手機拍攝地圖,影像座標佈滿了世界的角落,手機風光攝影,是“在路上”生活方式的直接體現。
通過手機凝結心景
手機攝影的圖片美化模式簡單而直接,這使得攝影師只能憑藉場景感受來還原圖片,無論是極簡的構成、素雅的色彩, 或是奔騰的海水、縱深的公路,題材與畫面都不是決定照片成敗的絕對因素,攝影師的片刻感受成為了影像的關鍵。
【自然框取】作者:Deb Evans Braun
沒有枝葉繁密遮蓋的森林,光禿禿的樹幹顯露出來,形成一個天然的取景框,將人框取在其中,沒有絲毫的違和感。攝影師在此相遇的是寧靜的瞬間感受。
【傾斜的樹】作者:Deb Evans Braun
風吹過草地,又奮力地改變樹的形態,騎車的人駐足觀看,被這一帶有超現實意味的場景而驚歎,攝影師在遠方窺視,用手機顯示幕框取,為奇觀而見證。
【不同形態的水】 作者:janske
噴濺的水、結冰的水、奔流的水,雖然形態不同,卻有著相似的態度,任形態變化,卻不失其本性,水的精神是攝影師janske對於風光攝影題材的個人解讀。
【行進的公路】 作者:janske
纏綿的山脈泛起中國畫的石綠色彩,作者正處於山的邊界、路的中心,行進中留下一絲感動的影像,地點的魅力與心靈的觸動相互作用。
日常處境的景物對應
日常的場景對應平靜祥和的處境,而超現實狀的場景卻讓攝影師為此感歎。風景並不只是那些綺麗的山水,更是生活中的發現,將攝影師片刻的處境、心境折射在生活風景中去觀看。
【日常】 作者:Kevin Russ
簡單而富有生活氣息的畫面中,祥和與幸福感湧進攝影師的拍攝瞬間。優雅而簡單的餐桌上,留下的是人們生活的細節,溫馨的片刻總讓人對照現在或回憶過去的生活。
【路上】 作者:Kevin Russ
在路上的很多事情都是不期而遇的。夕陽下行駛在原野上,停下車休息片刻,並將這一刻的感動記錄,手機攝影的快速記錄在此發揮作用,附上地點,將路上的每一刻感動留存在手機相冊中。
日常處境的景物對應
日常的場景對應平靜祥和的處境,而超現實狀的場景卻讓攝影師為此感歎。風景並不只是那些綺麗的山水,更是生活中的發現,將攝影師片刻的處境、心境折射在生活風景的觀看中,作品折射出的往往是動人的景觀,手機攝影的APP分享,恰是書寫處境的利器,對應現實卻不局限現實。
【雙港】作者:鄭福利
雙港是通向美國北部邊界水域的大門,老61號鄉村公路在蘇必利爾胡畔一直蜿蜒到加拿大邊界,路上人煙稀少,只有紅色峭壁與遼闊如海的大湖交相輝映。
【蘇必利爾湖】 作者:鄭福利
德魯斯市位於五大湖的最西端,是美國最繁忙的港口之一。城市建在懸崖邊上,開車越過城區的山坡,變化多端的蘇必利爾湖一下子盡收眼底,這裡也是老61號鄉村公路的起點。
【密西西比河】作者:鄭福利
雙子城中心有一座雕刻精美的人行橋把兩座城市連接在一起,橋下就是奔湧的密西西比河,美國的母親河。這座美國中北部的城市充滿了無限魅惑。
【艾塔斯卡湖】作者:鄭福利
密西西比河是北美第一大河,從美國中部自北向南流入墨西哥灣,沿途滋潤了美國大陸41%的土地。但是它的幹流發源地艾塔斯卡湖卻樸實無比,讓人無法想像這竟然是一條巨大河流的開端。
GROUP
群像快照 手機紀實攝影作品
手機攝影由於社交網路深入的參與了群體的生活,在不同的群體中,運動派、吃貨群等大眾群體更有著自己的微型社交網路。然而,在另一個層面上,手機攝影卻又作為自媒體式的旁觀者,鼓勵在外任何一位手機的持有者都可以以孤立的形式將群體性活動記錄,手機攝影並沒有破壞這種群體行為,以客觀無意識的方式為這些行為見證。在傳播便捷的時代,互聯網平臺提供了一個全人類的影像群,無論是facebook還是instagram,影像群體總會將這一便捷的快照分享,形成這個時代的另一層空間。
集體分享共同經歷
“當巡邏隊開路時,2排受到了攻擊”手機攝影師Damon Winter在自己的攝影作品《阿富汗戰爭》中寫道,作為曾獲普利策新聞獎的職業記者Damon Winter近年來多使用手機攝影,有誰會在意海明威使用什麼牌子的打字機?內容的意義遠大於器材,Damon Winter與這些阿富汗美軍共同生活,在每一個難熬的日子裡,他們用手機相互記載著每一個發生著或即將發生的瞬間,手機攝影,充當著他們對話的另一種行為語言。
【巡邏】作者:Damon Winter
全副武裝的士兵在攝影師身邊瞄準射擊,他沒有使用長焦鏡頭躲在安全區域,而是貼近現場,共同參與到事件中。
【士兵】 作者:Damon Winter
折疊床上的士兵有些低落,而身邊的M16突擊步槍說明他們正時刻待命,畫面看似鬆懈卻充滿危機感。
【閒置的時光】 作者:Damon Winter
閒暇時間的打鬧,疲憊的午睡,或是簡易住所的一道光線,這些對於日常生活再為正常不過的處境都在戰爭的陰影下顯得充滿了緊張的氣氛,手機攝影輕鬆地記錄下這一團隊的群體生活,讓這群體中的每一個個體都散發個性。
【分享】作者:Damon Winter
娛樂影音在播放機中播放著,耳機插口分離出的兩個聲道讓士兵們聽到了歡笑,這是這個群體中少有的娛樂時間,當然,也是戰友們共同分享快樂的時間。
群體意識活動記錄
朝鮮,這一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國家,在國家意志中表現出驚人的民族凝聚力,這種群體的凝聚力量被手機攝影記錄,力求在秩序的畫面中尋找個人的閃光點。
【表演】作者:David Guttenfelder
水上舞蹈的演繹者在水中做著整齊的動作,觀眾在看臺上集體站立喝彩,泳道中間部分的空白區域打破了這一完全整齊的排列。
【英雄的肖像】作者:David Guttenfelder
制服與肩章區別著這些老兵的等級,在這些蒼老的面孔中,他們或許是戰友,也可能並不相識,但卻有著同樣的難忘經歷。
【紅領巾少年】作者:David Guttenfelder
統一佈置的藍色座椅,整齊的校服和紅領巾,無論男女同學都是短髮,這是校園文化的集體行為。
【演出】作者:David Guttenfelder
無論是廣場舞的集體演出,還是體育場觀景台下等待演出的青年,總是三五成群,或歡愉地舞著或竊竊地交談著,他們在這一刻是一個整體。
GALLERY
觀念創作 手機觀念攝影作品
攝影作品進入美術館和畫廊已經並不少見,對於新一代青年影像藝術家而言,他們雖沒受到傳統攝影的教導,但卻在手機攝影領域發揮著無盡的想像力,手機攝影在他們手中將是對傳統攝影的一次逆襲。
創作的邊界溢出
手機攝影的傳播方式依託於互聯網,這使得以往單純的追求圖元和輸出尺寸的方式徹底改變,使得手機攝影師肆意將影像與繪畫、版畫、雕刻等其他藝術媒介的效果融合,並不受影像輸出的限制,螢幕間的影像邊界被溢出。
【垂釣者】作者:Shahrie Saleh
漫無邊際的海洋與天空合為一體,垂釣者在空無一人的碼頭上獨處,飛來的海鳥將他纏繞,徘徊在他周圍,影像呈現出空靈末世的效果。
【抱膝的女子】 作者:Hironori Mizuno
攝影師將幾個不同的空間合併,唯美的畫面中卻透出他的想像,照片的低飽和度使畫面高雅耐看,充滿了極簡主義的構成感。
【花瓣上的女孩】作者:Beth Gibbeson
多重圖像的拼合,女孩如躺在玫瑰的花瓣中,鉛筆畫般的線條塑造著女孩的輪廓,手機影像輕鬆地做到這一點。
【人體】作者:David Booker
整個畫面呈現出一種朦朧而又浪漫的氣息。被薄紗半遮著的身體 ,反而更凸顯出妙曼的曲線。
【動物停車場】作者:trynidada
超現實的畫面不只是存在於膠片相機和數碼相機的時代,手機攝影通過濾鏡和選區的操作同樣可以製作出超現實主義攝影作品,犀牛與鯨魚融合在一個空間,停車場的看板也矗立在畫面中。
將觀念無限放大
手指輕觸影像,螢幕中的手機攝影後期軟體雖不如電腦平臺那樣精准,但卻直觀便於操作。多次曝光後的影像將不同的城市街景融合在一起,你無法具體知曉這是哪裡,手機影像將這一切分享,並在攝影師的個人觀念下異常具有色彩。跳躍的人物在畫面中被凝結,你不必糾結於這是前期拍攝還是後期處理,因為,技術是依賴於創作者觀念而存在。影像的多重想像被重塑。
【跳躍的瞬間】作者:Simone Bramante
原野中跳起的青年正準備擲出紙飛機、傾斜樹邊伴著傾斜身體的女士,水池邊上奔跑跳躍的青年、失重的座椅和孩子,這些匪夷所思的畫面被攝影師Simone Bramante創作成系列,攝影師將人物與外景拍攝地結合,模特們沒有身著奇異的服裝,而是以一種日常的狀態在鏡頭中出演,在平常中構建非正常狀態。
【紐約+倫敦】作者:Daniella Zalcman
攝影師Daniella Zalcman通過手機多重曝光將兩座城市融入同一個畫面中。她在離開紐約前用iPhone拍攝了30天。到達倫敦後,她立即開始繼續拍攝,記錄下自己對這個地方的初印象。多重曝光照片給觀眾提供了全新的角度,來觀察這兩座極具代表性的城市。手機攝影是對於情感印象的直敘書寫。
via Fotom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