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別再以愛為綁架,孩子不是你生命的附屬

孩子從落地的那一聲哭聲起,就宣告了他的到來,俗話說,孩子是父母的心頭肉,從那一刻起,他基本就成了父母,特別是媽媽生活的全部。

教孩子說話,教孩子走路,教孩子吃飯……慢慢地,小人兒一天天長大,開始上學的時候,父母就要開始替孩子操心了,開始一路搗鼓著,要讓孩子上重點初中,重點高中,重點大學,讀研……各種培訓班、興趣班不斷,孩子已經承擔著超乎他們年齡所能承受的壓力。

畢業之後,父母還是不能歇息,還是得操心:孩子得找個好工作啊。這時候,又開始替孩子謀劃,或許本來孩子想去大城市闖一闖,然而父母這時候會說:“那樣的工作不穩定。”“在外面四處漂泊,好辛苦。”“你應該去考公務員,考事業編單位。”……這些熟悉的套路,想必自己還是個孩子的時候也聽過這樣的話,可是,真正到了自己做父母的時候,或許也會說出同樣的話,然而我們何曾想過孩子的理想,或許他想去外面的世界看看,並不希望在機關單位或者根本不適合機關單位的工作模式呢?

然而,這並不是終結。工作這個事情說完了之後,婚姻的事情又開始提上日程了。七大姑八大姨廣泛被號召起來,全世界範圍內去尋覓子女的合適物件,這時候恨不得安個雷達在自己身上,最快搜尋合適人選。

每當聽到有的父母說:“孩子,這是我們給你鋪好的一條路”,可能咋一聽之下,覺得滿滿的愛意,可是細思之後越來越覺得恐怖。父母為孩子鋪好路,這真的是他想要的嗎?會不會是潛意識中將自己一生未完成的理想加諸在孩子身上,孩子成了自己未竟事業的接班人?所以,每當看到那些父母是運動員,父母是明星,父母是歌星……而從小培養孩子在這一方面的特長的時候,總會逃不開一種深深地憂慮感。

中國的父母都有一種通病:在面對孩子的時候,總是習慣於把他們當成自己的附屬品。大多數“中國式”父母總是認為,自己把孩子帶到這個世界上,就有了控制他們的權利。所以他們從孩子剛出生的時候,就為對方設計了一條自己想像當中的“康莊大道”,還把這種“設計”叫做“愛”。他們不知道,自己無意中扼殺了孩子的自有,他們以愛的名義,把天真的孩子變成了一種自我理想實現的工具。

然而,孩子不是父母生命的延續,他從生下來的那一刻起,就有著自己不一樣的道路,很多時候,並不需要父母來幫他提前把路鋪好,或許他們需要的僅僅只是在他累了,回眸的時候仍能看見你暖暖的笑容。在人生的路上,父母最佳的角色是導師,而不是拉著孩子走的那個人。但是導師並不意味著把自己的經驗和標準強加給孩子,而是說,他們應該教會孩子如何思考,如何去選擇,如何做一個高尚的人。

記得龍應台在《目送》裡說到: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所以,不妨適當的給孩子一些自由,在他出生的時候就明白有一天他會有自己的路,遲早得要放手讓他自己走,不要把孩子緊緊地拽在手裡,當做自己生命的附屬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