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精和味精吃多了致癌?真相這下總算清楚了!
1、雞精的那些真相
“雞精”和“雞”關係不大
雞精的包裝上常常畫著一隻老母雞,甚至有“用上等肥雞製成”、“真正上等雞肉製成”之類的說明。
然而,雞精的主要成分裡,味精占到總成分的40%左右,鹽占到10%以上。其中味精的數量通常會超過真正來自天然食品的成分,比如雞肉粉或雞骨粉、雞蛋提取物、其他肉類提取物等。
雞精的味道之所以很鮮,主要還是其中味精的作用。
一袋雞精,半袋鹽
雞精主要成分為精製鹽、谷氨酸鈉、鮮味核苷酸二鈉以及一些其它的食品添加劑。
和我們平常吃的鹽相比,雞精中的鈉含量占到了大約一半,所以可以說是“一袋雞精半袋鹽”的說法。
因此,高血壓患者要注意:雞精本身含有一定量的食鹽,如果炒菜和做湯時用了雞精,用鹽量一定要減少。如果放了足量的食鹽,再加一大勺雞精,會額外增加鈉鹽的攝入量,非常不利於健康。
一句話總結:
雞精跟雞沒啥關係,不過是味精+添加劑!
2、味精的真相
味精是什麼做的?
味精的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鈉,谷氨酸鈉水解為谷氨酸,而谷氨酸有鮮味,谷氨酸是人體中所需的一種氨基酸,廣泛存在於各種食物中,但是不會增加食物的鮮味,只有被提煉出來以後,才能變成游離的氨基酸鹽,才能為食物增加鮮味。這就是味精之所以能提鮮的原因。
德國人裡德豪生在蛋白質水解過程中首次分離出谷氨酸鈉。
1908年,日本化學家池田菊苗從海帶中提煉出谷氨酸鈉,第二年,鈴木三郎助將其商品化,取名為“味之素”,開始銷售,這就是最原始的味精。
最開始的時候,用麵筋作原料,加入鹽酸水解生產味精,20世紀50年代,日本人木下祝郎採用發酵法生產味精。後來,發酵法後來居上,取代了水解法,但是兩種方法生產處的味精成分是一樣的。
國外一般用糖、蜜作為原料,我國用糧食作物如大米或是玉米來生產味精。
所以說味精是利用擅長分泌谷氨酸的細菌發酵得到的,一般的原料就是玉米澱粉,所以味精也算是一種天然食品,並不是人們認為的化工合成製品。
一句話總結:
放心!味精並非人工合成品,味精也算是一種天然食品!
3、致癌的真相
“味精有毒,其發明國日本已禁止食用味精!”
“溫度超過100℃,味精就會產生致癌物質——焦谷氨酸鈉!”
你一定在朋友圈看到過這樣的說法,那麼,味精到底能不能吃?安不安全?
首先,“味精有毒”論不攻自破。
味精的主要成分谷氨酸鈉存在於葡萄、番茄這些水果中。既然葡萄、番茄無害,那麼很顯然,味精也能吃呀!至於水解後的谷氨酸也是人體所需的營養成分,生活中很多動植物蛋白質食物中都含有谷氨酸,比如牛奶、雞蛋、豬肉等等。
其次,焦谷氨酸致癌,並無科學證明。
味精、雞精裡面的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鈉,這種物質在超過120℃的時候,容易轉變成一種可以致癌的物質——焦谷氨酸鈉。但在普通情況下,炒菜的溫度都不會超過120℃,因此味精是安全的,我們只要在烹飪的時候正確使用,完全可以放心食用。
美國食品和藥品管理局(FDA)在搜集了9000種以上的文獻和試驗資料後,又追加以新的動物試驗,得出了“在現在的使用量、使用方法下,長期食用味精對人體無害”的結論。
1999年,我國也完成了味精的長期毒理試驗,試驗得出與國際上一致的結論,即食用味精是安全的。
一句話總結:
雞精、味精不致癌!
4、選雞精還是味精?
雞精和味精是兩種不同的調味品,選擇時,主要看烹飪對象和每個人的口味要求。
A、如果烹飪食物,本身就比較有風味,如肉、魚等可以選擇味精,如果加複合調味料可能有損本身食物的特殊風味。
B、假如烹飪的食物,風味不明顯,如餡類、湯類的食物,可以考慮用複合調味料,也就是雞精。
C、對酸性菜肴,如糖醋、醋溜、醋椒菜類等,不宜使用味精,因為味精在酸性物質中不易溶解,酸性越大溶解度越低,鮮味的效果越差。
5、雞精、味精如何用最健康?
即使味精是安全的,使用的時候有沒有什麼要注意的?
從口感的角度來看,添加味精時要注意溫度,70℃-90℃為最宜。炒菜一般在菜肴出鍋前加入,為了防止脫水生成焦谷氨酸鈉,丟失鮮味;而涼拌菜要早放,使之充分溶解。
另外,味精的適宜濃度為0.2%-0.5%,因此添加的時候也要注意適量,一是不要將菜品的本味壓制下去。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由於雞精本身含有一定量的食鹽,如果在炒菜和做湯時用了雞精,用鹽量一定要相應減少。
痛風患者要注意,雞精裡往往含有核苷酸,核苷酸的代謝產物就是尿酸,痛風患者應該少吃。
來源:健康時報(jksb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