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服裝面料之化纖

化纖即化學纖維,化學纖維用天然的或人工合成的高分子物質為原料、經過化學或物理方法加工而制得的纖維的統稱。因所用高分子化合物來源不同,可分為以天然高分子物質為原料的人造纖維和以合成高分子物質為原料的合成纖維。簡稱化纖。

化學纖維是用天然高分子化合物或人工合成的高分子化合物為原料,經過製備紡絲原液、紡絲和後處理等工序制得的具有紡織性能的纖維。 


纖維的長短、粗細、白度、光澤等性質可以在生產過程中以調節。並分別具有耐光、耐磨、易洗易幹、不黴爛、不被蟲蛀等優點。廣泛用於製造衣著織物、濾布、運輸帶、水龍帶、繩索、漁網、電絕緣線、醫療縫線、輪胎簾子布和降落傘等。一般可將高分子化合物製成溶液或熔體,從噴絲頭細孔中壓出,再經凝固而成纖維。產品可以是連綿不斷的長絲、截成一定長度的短纖維或未經切斷的絲束等。化學纖維的商品名稱,中國暫行規定合成短纖維一律名“綸”(例如,錦綸、滌綸),纖維素短纖維一律名“纖”(例如,粘纖、銅氨纖),長絲則在末尾加一“絲”字,或將“綸”、“纖”、改為“絲”。

種類

化學纖維的製備,通常是先把天然的或合成的高分子物質或無機物製成紡絲熔體或溶液,然後經過過濾、計量,由噴絲頭(板)擠出成為液態細流,接著凝固而成纖維。此時的纖維稱為初生纖維,它的力學性能很差,必須經過一系列後加工工序才能符合紡織加工和使用要求。後加工主要針對纖維進行拉伸和熱定形,以提高纖維的力學性能和尺寸穩定性。拉伸是使初生纖維中大分子或結構單元沿著纖維軸取向;熱定形主要是使纖維中內應力鬆弛。濕紡纖維的後加工還包括水洗、上油、乾燥等工序。紡制長絲時,經上述工序即可捲繞成筒;紡制短纖維時還須增加捲曲、切斷和打包等工序。用來生產紡織品的原料中,以棉、麻、絲、毛(羊毛)的歷史最悠久。但是天然資源畢竟有限,棉花的產量約有50千克/公頃,養蠶吐絲也要種桑樹,增產羊毛則要發展畜牧業。因此,化學家開始研究,利用價格更便宜、來源更豐富的原料來紡紗織布,它們便是化學纖維。


產業升級

一是促進常規產品優質化、提升產品附加值。採用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和提升傳統化纖工藝、裝備及生產自動化控制水準,重點解決生產裝備的柔性化、常規產品的優質化,實現滌綸、粘膠等大型成套裝備的多樣化、高效化生產。積極推廣纖維紡絲液著色技術、加強化纖與下游應用的聯合開發,加快發展高模擬、功能性、多功能複合等差別化纖維,提高產品附加值。

二是努力提升高性能纖維產業化水準。注重高性能纖維行業創新能力建設和人才培養,通過整合基礎研究、工程化配套、應用研究等資源,建設產學研用創新平臺、產業聯盟平臺,提升產業化水準,增強行業創新實力。組織實施高性能纖維產業化專項工程,以低成本、系列化、高品質為目標,加速實現高性能纖維及其複合材料的產業化,提高原輔材料和裝備配套能力,全面增強化纖工業對國民經濟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支撐作用。

三是推進生物質纖維的開發。充分利用農作物廢棄物,竹、麻、速生林及海洋生物資源等,開發替代石油資源的新型生物質纖維材料,突破纖維材料綠色加工新工藝和裝備集成技術,實現產業化生產。加強生物質纖維原料的生化轉化機理、熔融紡制纖維素衍生物纖維工程技術、可再生高分子纖維材料成型機理及製備新技術、生物聚酯的熔融紡絲關鍵技術、離子液體溶劑法再生纖維素纖維關鍵技術與工程、海洋生物高分子材料高效紡絲技術及其高性能化等的研究。


四是積極推動節能減排和資源迴圈利用。加強行業“低碳經濟”技術研究。加快節能減排新技術、新裝備的產業化研發和推廣,推廣棉漿粕黑液治理技術、廢舊瓶片清洗廢水回用及粘膠廢水和廢氣治理、回收等國產化工程與技術的應用。強化由終端治理向過程監控、清潔生產技術的轉變,推動粘膠、再利用纖維的清潔生產。適時修訂粘膠纖維行業准入條件。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的落後生產工藝和設備,優化調整產業結構。積極推動行業能源合同管理、清潔生產審核、企業碳足跡認證等工作。大力推動資源的迴圈利用,鼓勵和規範再利用纖維行業發展,重點強化廢舊聚酯、廢絲等的回用技術、產品和成套裝備的集成升級及推廣使用。組織制定紡織製品回收再利用的迴圈經濟發展規劃和技術路線圖,推動化纖尤其是純滌綸面料、服裝回收利用技術產業化,引導社會綠色消費。


五是加快提高重點技術與裝備自主化和工程化水準。加強集成創新,發展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先進實用技術,突破重大技術裝備研製、重點工程設計、關鍵裝備技術國產化,提高工程公司研發能力和工程化建設能力,注重節能、高效和環保型化纖及其原料裝備的開發與應用。著重加快高新技術纖維核心技術、配套裝備和關鍵部件的產業化開發,強化工藝軟體和裝備的一體化研究,促進高新技術纖維及其原料等產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