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神們叫好的車 為什麼都賣不好?
明珠暗投,是比喻有才能的人得不到重視,這個成語用在中國車市似乎也適用。很多媒體叫好的車,市場表現卻非常慘澹,反而很多天天被吐槽的車,卻銷量長紅。為何中國車市會有這種神奇的現象?教授今天就和大家說道說道。
中國消費者買車第一要素就是牌子,無論是十萬還是五十萬,關鍵要看起來夠高級。同樣是買車,在大多數美國人眼裡汽車只是代步工具,跑得快裝得多比較重要,福特的皮卡長年銷量冠軍,但美國人並沒有覺得福特高級。歐洲人則偏愛旅行車,同樣不是因為旅行車比較高級,而是他兼顧了轎車的操控和更大的儲物空間,符合他們的用車需求。
反觀中國市場,大眾賣得好要歸功於其外觀設計的質感和品牌行銷,同樣價錢的大眾確實要比日系、法系的車要看起來更具高級感,雖然其產品力並沒有優勢,論操控法系更好,論可靠性日系是首選,但大眾的銷量卻大幅度的領先。
教授不是針對大眾,事實上是整個德系在中國的品牌認知度都高於其他品牌,豪華品牌亦是如此,凱迪拉克等二線豪華品牌拼命提高產品力,但同樣價格下無論你產品力高出多少,絕大部分的消費者還是只認BBA。
在中國消費者眼裡,汽車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代表面子,哪怕是乞丐版的奧迪A3也比高爾夫R要強,關鍵是妹子認四個圈啊。
中國消費者只看面子工程歸根結底還是源於對汽車的不瞭解,而這則是受到中國的汽車歷史相對還很短,汽車的普及程度也還比較低的影響。
記得教授上周寫了一篇關於中國品牌的點評,其中對哈弗行車品質提出了批評,馬上就有人跳出來說:你到底懂不懂?到底開過沒有!其實正是因為教授開過很多車,有了對比才敢評論。我也可以理解車主對自己愛車的維護,我對中國品牌也是持恨鐵不成鋼的態度。
正是因為國內大部分人開過的車很少,買車之前也基本沒有接觸汽車知識,所以很難從產品力方面去分辨車的好壞,所有車都能跑能載人,其中好壞的區別卻很少人能客觀規範的去分析,這也正是我們做車評的價值所在。
伊索寓言說明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規律,而這源於事物的內在的聯繫。正因缺乏自主判斷的能力,國人買車很容易聽信他人的口碑,隔壁老王買了這車,聽他說不錯,選這車比較有保障。但就像上述這般,車主都還不懂如何分辨好壞,這樣的口碑又有何參考價值可言。
另一方面,我們身邊也有很多老司機對自己的經驗非常信賴,還要指導別人買車用車。經驗本身並沒有錯,但是會過時。前段時間就有一件事讓教授哭笑不得,一朋友買車,在糾結昂科威1.5T和途觀1.8T,說看重空間和油耗,我給的建議是昂科威綜合會更好,只是雙離合的表現不盡人意,可以去試一下能不能接受。
結果他最後選了途觀,本來也沒有對錯之分,只是他的理由是他爸說美系車油耗太高,這就很尷尬了,昂科威1.5T搭配雙離合最大的優點就是油耗低。而且現在通用旗下的車型全面輕量化和優化動力總成,燃油經濟性絕對不再是短版了。
關於這個這個問題,一方面中國汽車市場現在的局面是長久積澱下來的結果,大眾也好,BBA也罷,現在的地位得益於早期品牌行銷的基礎打得好,品牌力與其他後來者拉開了少說十年的差距,要把他們拉下神壇確實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另一方面教授相信功不唐捐,很多專心做產品,在產品力上不斷追趕甚至超越對手的品牌,市場是向著公開、透明、理性的方向發展的,最終會給他們公平的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