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變速箱的擋位,越多越好嗎?

繼續上周的話題。作為發動機的黃金搭檔,變速箱負責配合發動機發揮後者的性能。比如低速時用小齒輪帶大齒輪,讓加速更快;高速時用大齒輪帶小齒輪,控制轉速,讓油耗更低。在這兩者之間,就是若干個擋位,用來應付不同的速度及加速的需求。

在手動擋的年代,三擋、四擋變速箱都曾經有過。你沒見過?不好意思,哥我還開過三擋的2020……暴露年齡也無所謂。後來五擋成為絕大多數手動擋車型的標配,也有一些運動版車型用到六個擋。得聲明哈,別跟我說大拖頭那些擋位,咱這裡都講小車;然後這裡講的擋位都不包括倒擋。

原來的2020,是三個擋的,還可以是敞篷的……

傳奇車型普桑,早期是四個擋。你看它的空調調節……

在自動擋領域,因為換擋由電腦完成,擋位的增加就有點無節制了。三擋(這個我沒開過),四擋,然後一路高歌猛進五六七八九,愛信現在推出了十擋自動變速箱。什麼時候是個頭?呵呵!

國產的陸風X7,搭載自主研發的八前速自動變速箱。

配備九前速自動變速箱的吉普新切諾基(相對自由光,我更喜歡它本來的名字)。

那麼現在問題來了:變速箱的擋位是越多越好嗎?

從發動機本身和油耗的角度來說,是的。越多的擋位可以讓發動機更多時間在其合適的轉速段工作。換擋時的轉速落差小,動力銜接好;日常駕駛時也可以最大可能地讓轉速停留在其經濟轉速。 而對於操作呢?

六速手動擋杆示意圖。

對於手動擋這很好回答。你看那擋杆上,示意圖的那個“王”字,每一橫都代表著變速箱裡面的一個齒輪串(其實是一根軸,齒輪像疊杠鈴一樣穿在軸上)。所以一個“王”字最多是五前一後,到了六擋,就必須在“王”字的一頭多出一個拐(其實就是多一根軸)。讓我們異想天開一下,把那個拐再發展成一橫,那麼也可以做成七前一後。理論上當然還能再增加,但就會演變成你的腳不斷踩離合器、手不斷在換擋的局面。

對於自動擋,複雜的事情交給了變速箱電腦和上游的工程師。擋位元越多,變速箱的結構會變得非常複雜,對於加工、裝配、電腦邏輯的要求都會更高。當然車廠都會聲明,我們的工藝過關,技術過關,測試過關,BLABLA全部過關——那成本呢?擋位增加省下來的油,能否抵消增加的重量和因為複雜結構帶來的傳動效率的降低?

賓士的九前速自動變速箱解剖圖。

有專家要質疑了:你這樣說有沒有根據的?!沒有,純屬腦補。 咱索性再胡謅一句吧:同樣是吊起一塊鐵錠,比起電磁鐵,我更願意用鋼絲繩。 個人觀點,歡迎來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