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讓閱讀成為孩子終生的生活習慣

我的好友山有木兮是位奧數老師,同時是位才女媽媽,也是位育兒專家。她家仔仔,琴棋書畫,樣樣精通。雖然只有六周歲,但早就會自主閱讀長篇小說了,而且理解能力超強。同齡孩子都在掰著手指做二十以內加減法的時候,仔仔已經在攻克三四年級奧數題了。而山有木兮絕對不是虎媽,她先生也不是狼爸。沒有勉強,沒有強迫,這一切都得益於他們輕鬆的家庭教育。

以下,是她兩年前寫的一篇育兒日誌。

經過她本人的同意,我在此分享給大家,供媽媽爸爸們借鑒,由於篇幅太長,我選取了部分內容。

——————

孩子出生後,我就決定,放下一切工作,全身心的陪伴孩子的整個學前階段。

在陪伴孩子四年的時間裡,最安寧、最溫馨的時刻,莫過於選一本我倆都喜歡的書,或抱他於膝頭,或偎依於窗下,安靜地,閱讀,聆聽,銘記這最美的時光……

——————

仔仔還在爬的時候,我們已經開始了親子共讀的旅程。

記得非常清楚的事情是,當我說,仔仔,咱們來讀《臉,臉,各種各樣的臉》,

或者說,仔仔,聽《小象散步》好不好?他就會興奮地爬著去翻找來這本書。直到現在,我仍納悶,不到一歲的他,是如何準確地找到指定的書籍的。

孩子慢慢長大,有些玩具玩倦了,有些事情遺忘了,但每天都會進行的,仍是閱讀:晚上睡覺前,會要求給我或者爸爸給他讀一本或者幾頁書,或者自己讀一本;週末的早晨,當我們還賴在床上時,他會自己跑到沙發上,光著小屁股,拿著一本自己選的書,認真的讀;當我們無暇顧及他的時候,扔給他一本書,他也會安安靜靜的讀書,等我們把手頭的事情做完……

讀書,在仔仔的生活中,已經如同呼吸一般自然。記不清陪他一起讀了多少書了,也不知道他究竟懂了幾分,更不想探究這些書會不會在孩子心中沉澱下什麼,跟孩子共同閱讀的過程中,讓我又一次回到童年,與仔仔一同欣喜,一同悲傷,一同歡笑,一同感動,就足夠了。

感謝我的孩子,讓我重新與童年相遇;感謝每一個故事、每一本書,給我和孩子的每一段最美好的時光!

——————

一直認為,每一個孩子都應該是喜愛閱讀的,因為從書中可以找到他們需要的任何知識。於是從孩子出生,我就希望,我的孩子也能夠喜歡書,能夠早早的在書的海洋中快樂地暢遊。但在流覽各種有關幼兒早期教育的報刊雜誌、書籍及網路文章時,卻讓我疑惑重重:到底是否應該讓孩子早早接觸各類書籍,接觸哪類書籍,培養孩子讀書的興趣與習慣如何操作,識字是否真的會禁錮孩子的創造性思維……

直到讀過《3到6歲兒童發展與學習指南》,認真閱讀了其中對語言發展的目標與教育建議,再回頭看自己與孩子共同成長的這四年,自己在困惑中摸索的過程,竟然與指南中許多建議吻合。

到今天,孩子馬上四歲,閱讀已經成了他的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每天早上,起床先讀一本繪本,睡前跟媽媽共同閱讀或者自主閱讀半小時以上,喜歡把書中學到的東西運用在生活中,願意與人分享閱讀的快樂。

《指南》中指出:應為兒童提供豐富、適宜的低幼讀物,經常和幼兒一起看圖書、講故事,培養良好的閱讀興趣和習慣,在生活情景和閱讀活動中培養幼兒對文字的興趣,不宜通過機械記憶和強化訓練過早識字。由於“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思想以及專業知識的缺乏,在孩子早期閱讀的過程中,也走了不少彎路。

記得在孩子八個月時,也曾買了大量的認物卡片、《三字經》等國學類書籍,通過在網路中學習的教孩子識字的方式,把家裡的物品上貼上各種識字卡片等。

我自己在不厭其煩的跟孩子讀這些字,孩子不感興趣,孩子的父親批評我“填鴨”。直到有一天,一個偶然的機會,我給孩子閱讀了一本幼兒繪本《月亮,晚上好》。

抱著他,一頁頁翻看朗讀,當讀到“烏雲你別過來,月亮會哭的”這一句時,孩子哇的哭起來,如何哄也不好,一直到月亮再次露出笑臉,孩子也笑了。這件事情令我驚喜:這才是適合孩子的書!

從此開始了我與孩子共同閱讀繪本之路:從無字繪本《雪人》、《小雞和狐狸》,

到整本書只有一個字的《蹦》,

再到內容簡單不斷重複的《小熊寶寶》系列繪本,

到獲“凱迪克獎”、“國際安徒生獎”、“格林威大獎”等獎項的各類優秀繪本。尤其在兩歲到三歲這一年中,孩子對繪本的需求到了極致:繪本館每天只讓借閱兩本書,在這整整一年,每天兩本新書帶回家的基礎上,還要在繪本館閱讀最少五本以上,才願意回家。

而閱讀的書,也由原來的我選擇,他接受,我閱讀,他傾聽,慢慢地變成他自己選擇、自主閱讀。孩子喜歡上了閱讀,並且喜歡模仿書中的故事,學會分享,學會排好隊一個接一個,知道了什麼是規則,懂得對人要有禮貌,樂於幫助別人,同時也學習了大量的知識。

雖然從孩子閱讀繪本後沒有像《指南》中批評的那種通過機械記憶和強化訓練來令其識字,但當某一天突然發現,他竟然能夠認識那麼多的字,能夠自己閱讀繪本時,驚訝之余,功利心又在作祟了。有一段時間,孩子喜歡玩電腦,而我,感覺再多讀幾本書,多認一些字,更好。於是每當孩子提出要玩電腦,我總是要求:你讀兩本書給媽媽聽,媽媽就讓你玩十分鐘電腦。兩周後,正當我沾沾自喜,孩子每天又可以多讀一些書時,有一天,他突然很反感的跟爸爸說:看書看書總是看書!爸爸你不知道媽媽有多煩,總是浪費我的時間讓我看書!此後反思自己,以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本想令孩子多讀幾本書,卻不想差點令慢慢培養起來的閱讀習慣與興趣變成負擔。此後很久,孩子才又自己願意拾起書本,不再覺得這是浪費時間。

認真閱讀《指南》後,我的心態放得更輕鬆,只是按照《指南》中的建議,給孩子提供良好的閱讀環境與條件,不對孩子讀什麼,怎麼讀多做干涉,鼓勵他自主閱讀,體會閱讀的樂趣。當孩子下雪的時候告訴我“媽媽,雪花在親吻我的臉”,當孩子看到雪化驚奇地大叫“媽媽媽媽,冰雪融化,漫長的冬天要過去了嗎?”當孩子鄭重的告訴我:“媽媽,我愛你有從地球到火星再回到地球這麼遠!”我知道,他自己選擇的書,自己讀懂了;我知道,閱讀,也許能夠成為他內心自覺的,終生的一種學習習慣了。

——————

孩子很小的時候,迷茫於應該不應該教孩子識字,剛剛看過如何教孩子識字,買下一大堆識字卡片,做了一大堆字卡,貼得家裡到處都是,雄心壯志要每天教孩子認多少多少的字,買下識字軟體做好計畫想要孩子一年之內可以讀什麼樣子的書。突然又看到許多專家呀,孩子家長呀說到不應該教孩子識字,又連忙撤下這一切……

直到開始給孩子讀繪本,仍在糾結,要不要把字教給孩子認識。在糾結的過程中,孩子的父親已經鄭重地把孩子會發的倆個音的字寫下來教給了孩子:爸爸,媽媽!然後在出門的時候,他在社區看每一輛車的車牌,學習念上面的字,那時候,也許漢字對他來說,只是一種符號,跟車標一樣的符號。再到後來,在超市,他興奮的指著熟食區大喊:熱!熱!!這個熱字,是他在古力井蓋上認識的。

於是在讀繪本的時候,我猶猶豫豫地指著每一個字來念。孩子的記憶能力很是強,繪本讀上一到兩遍,基本他就能背誦了,他也會用小手指著每一個字來“念”,或者說是背。在他兩歲多時,我們去草原呆了幾個月,去的時候,只帶了一套民國的語文課本,開明書局出的那套,葉聖陶先生主編,豐子愷先生插圖的。

內容很簡單,貼合生活實際,字全是毛筆書寫,我跟仔仔都很喜歡。於是在草原的每一天,吹著風,看著雲,聽著鳥兒的鳴唱,我跟仔仔,讀這一套書,手指著上面的每一個字來讀。

回來之後,驚訝的發現,再帶仔仔出門,他開始坐公交的時候報站名兒,看公交線路圖;他開始讀外面看板上的字;他開始拿起一本新的繪本自己閱讀了!我激動的看著他的小手指著書上的字咿咿呀呀,聽著他認真地問,媽媽這個字是什麼。

這種指讀持續了大約有半年,當他不到三歲半的時候,他已經完全可以看繪本時不再指讀也能做到不漏字,不跳行了。

而現在,每天晚上的大約一個小時的獨立閱讀中,他不認識的字,也已經基本不會影響他對內容的理解了。

他認識這麼多常用字的過程中,除了孩子父親最初教他的爸爸,媽媽,除了開始認識車標上的字,其他全是在繪本閱讀中潛移默化的學到的,沒有一絲逼迫,沒有一點負擔。而在這個過程,我也沒有發現他識字後想像力受到了局限,反而是閱讀量大了,思維更加開拓了。

——————

[仔仔爸爸的話:]

Δ孩子具有強烈的好奇心,當初教他兩個字的時候,他興趣盎然,當時如果孩子不感興趣,是不會強迫他繼續的。一直認為,興趣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在興趣的引導下,孩子有無窮的的探索能力。

——————

繪本閱讀的過程中,也給他選擇過一些數學有關的內容,都比較簡單,像《十隻小鳥過大河》呀,《一百隻蝸牛去旅行》呀,沒有感覺到他特別喜歡或者特別不喜歡。

然後在他上的早教課上,蒙氏教具課中,常常會接觸到一些形狀,大小,粗細,長短,數量之類的數學知識,他也並不排斥。

快要上小班的暑假中,有一天我下午出門,回來後看到他坐在那裡專心的看一本一年級上冊的數學思維訓練教材。

姥爺說,下午兩點半左右醒來,在書架上翻到了這一本教材,開始坐那裡自己看,中間除了喝水,上廁所,沒有停下過,一直到五點半我回家的時候看到的那樣,他三個小時中,一直在看書。不認識的字,他問姥爺,不懂的地方,他問姥爺。

然後再買繪本時,他開始問,媽媽,有沒有數學的書。給他買了一套絕對數學。

什麼是規律,什麼是加法,什麼是減法,什麼是長度,什麼是重量,他自己看完後給姥姥上課,原因是,姥姥不識字,姥姥不會數學,他一定要讓姥姥也能知道這麼有意思的事情。再買一套數學故事繪本,每一個故事,他認真閱讀,每一點不明白的地方,他不斷追問,一直到弄清為止。

他拿一張一到一百的數板可以坐在那裡翻二的倍數,三的倍數,一直到九的倍數樂此不疲,他再找到從前給他買的識字軟體,要求買下數學部分,跟著自學。他學習時的專注與堅持令我這個大人汗顏,他對新事物的探究精神也讓我讚歎。但這一切,我感覺,還是得益於他喜歡閱讀,在閱讀的過程中他獲得了無窮的知識與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