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敢爭“鮮”拿第一,魚翅鮑魚全靠邊!
《黃金海岸線》第四個飯局將為大家呈現連魚翅、海參都有過之而不及的——“大海味精”沙蟲。終日在灘塗潛爬、以底棲矽藻和砂礫中的有機碎屑為食的沙蟲,人們徒手掏空腸子裡的砂礫,肥美的驅幹做成刺身,到底潛藏著怎樣的鮮味?兩位饕客即將揭蓋呈獻!
在物產豐饒的湛江灣,有著眾多特色各異的海島,特呈島便是其中的一座。
特呈島離湛江市霞山區只有3海裡,面積僅為3.6平方公里,稱它為“微島”似乎更加合適。島雖小,但它對於湛江港的防禦作用卻不能忽視。特呈島是湛江港的天然屏障,為天然良港頂風抗浪保平安。
明朝時,翰林學士解縉曾登上特呈島,留下了七言律詩《題特呈山溫通閣》,“風送潮聲平樂去,雨飄山色特呈來。地靈福氣生天外,自有高人出世才。”描繪了當年特呈島的美麗風光,以及獨特的海島生活。
時至今日,特呈島上依然保留了很多原始的海島風情和淳樸勇敢的漁民特質。
好山好水自然孕育最上等的食材,所以“舌尖中國”美食顧問陳曉卿與閆濤,登上這片富饒且充滿人文氣息的土地,希望通過這裡的萬物生長、飲食文化,用美食及其背後的故事展現《黃金海岸線》的初衷。
夾雜著腥咸的海風,目及湛江海岸的海灣灘塗,幾乎每天退潮後,都能見到當地婦女挖沙蟲的場景。說到沙蟲,閆濤整個人都興奮了!他說:“沙蟲雖然沒有海參、魚翅、鮑魚的名貴,但味道鮮美脆嫩,為海參、魚翅所不及。
三五成群的婦女,頭戴絲巾斗笠,腰挎水瓶竹簍,手持鋤頭、鏟子,一個模樣般地出現在海邊沙灘上。她們時而躬身舉鋤,時而俯身撿拾,採集著湛江這片海域饋贈的珍貴禮物。而採集到的沙蟲,婦女們會第一時間拿到岸邊,賣到等候多時的小商人手裡。
在湛江銀灘附近一片灘塗上漫步暢談,陳曉卿和閆濤遇到了挖沙蟲的婦女。她挖沙蟲已經近30年了,每天退潮後都要騎自行車半個小時來到附近海域的灘塗挖沙蟲。陳女士告訴閆濤:“我挖沙蟲挖了幾十年,沙蟲也幾乎養了我半輩子,只希望海灘別被污染,沙蟲一直有,我可以一直挖。”
陳曉卿、閆濤與沙蟲採集的婦女交談,拉家常拉到了沙蟲採集方法:湛江當地婦女採集沙蟲方式也頗為獨特。挖沙蟲首先要看得准,沙蟲鑽進沙裡時,會有一條沙道,用鋤頭敲沙灘表面,沙裡的沙蟲受驚動就會往下鑽,沙道內就會濺出水來,要仔細觀察水柱的情況;其次,根據水柱情況,迅速將沙蟲逃跑路線斬斷,一舉抓住無處可逃的沙蟲。整個過程要眼疾手快,否則沙蟲就鑽到深處,便很難再捉到。
沙蟲對生長的環境品質十分敏感,一旦海灘海水發生細微的變化或者污染,沙蟲就不能成活,因而它素有“環境標誌生物”之稱。湛江人採集沙蟲已有很多年歷史,湛江的沙蟲卻還能保持著相對穩定的產量,這也許和當地婦女近乎原始的採挖沙蟲方式有關。
沙蟲的整個採挖工序,得來全憑辛勤的人手勞作。如此珍貴的食材,陳曉卿與閆濤自是倍當“珍惜”:蒜蓉粉絲蒸沙蟲、活沙蟲刺身、沙蟲香菜湯和椒鹽沙蟲……
在大廚高飛精心料理之下,肥美的沙蟲早 已被“掏空”,但其鮮美脆嫩確實讓“黑叔叔”陳曉卿和閆濤為之沉迷,沙蟲食用扁塌的外形與之前的豐滿對比鮮明,這讓閆濤不禁感歎,“清晨辛苦的挖沙蟲人,海風烈日下原始的手獲”的辛勞。
能跑飛鮑魚魚翅、讓陳曉卿震驚直呼“太鮮了”的海洋味精——沙蟲,將在《黃金海岸線:沙蟲之味》中向大家呈現,慎防看餓了自己,記得自備紙巾擦口水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