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為什麼孩子怕輸遇到挫敗就亂發脾氣、哭鬧

常年混跡在各大少兒比賽現場的後遺症便是:怕遇上孩子受挫後的“苦像”。

很多人表示深刻的不能理解為什麼在一場發揮不正常的情況下孩子不是選擇重塑信心倍加努力而是選擇嚎啕大哭甚至耍著讓人費解的暴脾釋放情緒。

難道是是因為怕輸?

是的,每個孩子都怕輸。

 室內溫花被包裹得太久 

雖然二胎政策已開放一段時間,但獨生子女還是佔據了現代家庭的一大部分。自小的嬌生慣養應該是每個家庭對待孩子的正確標配,甚至許多家庭因對獨生子女的重視,對待他們不管是在情感上還是生活中都加倍的遷就,導致孩子在自我成長中不僅遇挫能力較差且不經批評。

 怕輸是一種天性 

從兒童心理學角度來說,其實失敗後導致的一系列煩躁表現是屬於一種正常現象。不僅是小孩,甚至是大人的普遍心理都是不希望自己在任何方面比別人差,總希望自己做到的都會比別人強最後得到周遭的認可。似乎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意義上的完成自我成長的昇華。

但大人與孩子不同的是:大人懂得換思路判定失敗帶來的惡性循環,大人懂得如何正確轉換思路排解不開心的一面。可孩子,就不一樣。

孩子還不懂得偽裝、轉化的時候接收到的失敗資訊讓大腦所有帶有負能量的色彩以一種方式宣洩:流淚或耍脾氣。

 輸的體驗決定孩子的承受能力 

孩子生活中輸的體驗、經驗的積累往往決定了孩子對輸的看法與承受能力,家長一味的遷就孩子導致他們沒有正確承受壓力的能力,從而導致孩子無法承受輸的結局。很多家長在與孩子的交往、遊戲過程中,往往過於強調孩子自尊心的維護而過於遷就孩子,他們往往過多地故意輸給孩子,保持孩子愉悅的心境。然而,在這種教養方式下,孩子缺乏正常的輸的體驗,久而久之,幼兒會對自己的能力產生過高的評估,一旦他們走出家庭進入幼稚園、步入同伴的群體,他們在與伴的競爭中就難以接受自己輸了的結果。

沒有人喜歡失敗,但作為家長有責任正確引導孩子如何正確面對失敗。將失敗轉換為正向的進步動力,是父母必須培養、落實在家庭生活中的重要工作。畢竟,家庭生活也是團體生活的一種,若從小建立尊重、輪流、分享、禮讓、輸贏不代表一切等觀念,孩子進入不同的團體生活時,自然會尊重、禮讓他人,也能以平常心看待輸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