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原礦紫砂產地的探秘之旅

去年,我第一次去探訪小熊的紫砂基地,位於梅州連綿群山中的大埔縣。跨越4個城市,在蜿蜒不絕的山路上行駛了近6個小時,“前面就到頂了!”年輕的司機放開嗓子喊道,聲音中充滿愉悅。我們被回環往復的山路虐完還沒回過神,提心吊膽地握緊扶手······迎接我們的是豁然開朗的巔峰山景,以及,堪比垂直過山車的彎道下坡!就在身體幾乎要抖離座位時,司機突然說 “快感受高山的空氣!”聽到司機的建議,女士們隱忍著尖叫,探向車窗外,帶有山林水汽的空氣拂面而來,驚慌和疲勞,都盡拋腦後了。

綠林深處有人家

樹林,瓦房,鳥鳴,竹林葉聲。

一個小時才有一輛車經過的狹窄縣道,揚起黃色灰塵,消散在大山深處的密綠裡。

我們見到了江仕謀師傅。樸素、和藹的老人家,比我爺爺年輕一些,穿著素舊的翻領衫,掉色的沙灘涼鞋,難以想像這個親切得像鄰居大爺的老人就是我們要找的鑽研紫砂50年的手藝師傅。

(江仕謀師傅)

江師傅的師父說,做紫砂是一個修行的過程,而江師傅自己,用了50年去領會這句話。江師傅14歲踏進紫砂工廠,一開始只是為了生計,給紫砂師傅們打下手,做掃塵、擦灰、打磨這些雜活兒,漸漸地耳濡目染,萌生學習的意向,就走上了手藝人的正道。50年,滿打滿算一輩子,江師傅都紮進了紫砂這工藝上。

聽說我們要探訪學習紫砂鍋內膽的製作工藝,江師傅立即起身,“到廠裡去。”

水火生意 坭火以神

紫砂原礦非常稀少,梅州大埔縣是國內僅存的紫砂資源地之一。獲得紫砂礦之後,與其他含有不同礦物元素的原礦土搭配,經過2-3年時間的陳腐發酵(我們看到正在露天放置陳腐的原礦土上長滿野草,可見時間久遠),一次陳腐結束後,投入大型設備中用大理石研磨、壓制粗煉,研細泥土、擠出空氣,變成“真空礦土”,燒制時才不會爆裂。接著進行二次陳腐,時長為3個月到一年,二次陳腐之後才能獲得幼滑、成熟、手感細嫩的原料土。最後,時間已經過去4年,礦土終於準備好了,開始進入我們常見的制胚階段。

(二次陳腐)

小熊紫砂鍋內膽的原胚都是江師傅用手拉胚親手製作的,參照這個原胚,工人們可以利用簡單的設備——輥壓機,製作不同容量的紫砂鍋內膽。我們看到工廠內整齊地排布著不同規格的內膽,就像中央電視臺的工藝紀錄片一樣,紫砂真實的手藝就這樣展現在我們面前,真實而震撼。由於紫砂鍋的銷量高漲,內膽需求旺盛,週末還有不少工人在加班加點工作。

(滾壓制胚)

輥壓機制成內膽之後,還只是土胚,還要經過陳晾、燒制、修胚、打磨,每一道工序都需要人工作業。我們親眼目睹一個工人肩扛一條2米長的細木板,上面排著十幾個0.5升的小內膽,像表演雜技一樣,一轉身,一舉一推一放,木板就整齊碼在晾曬棚中間,所謂熟能生巧,就是這樣吧。

(陳晾)

“水火生意,坭火以神”講的是燒制時的溫度和時間要控制得非常講究,根據原礦的特點,想像泥與火在高溫中的磨合,就像面餅師傅握在手裡的麵團,揉捏間能感受到麵粉與水的混合是否達到極致。而礦土與火的碰撞,不能用手感受,只能在經驗中去獲取。江師傅這50年的修行,其實都是為了極致理解“水火生意,坭火以神”。燒制的溫度約為1100度,過低則礦土未瓷化,經不起冷熱衝擊,易爆裂,過高則會出現破裂,或粘住蓋子(內膽與蓋子同時燒制,避免出現分批異色,影響美觀)。

修胚是人工削除燒制好的內膽的泥邊、顆粒,打磨則是把內膽泡進水裡,工人用粗毛巾、海綿、絲襪等多次洗刷,一來檢測內膽不會遇冷破裂,而來是為了內膽更細滑、潔淨。

我們站在工廠門口,回望這個簡陋的瓦蓋房頂下的工藝現場,陷入沉默。攝影導演突然說,“我回去要買一個你們的鍋。”

紫砂隔水燉 走入千萬家庭

紫砂流傳到如今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而小熊紫砂鍋進入中國家庭,才走到第五個年頭。小熊花費五年時間,專研紫砂鍋,使純正紫砂鍋與隔水燉煮完美融合。紫砂鍋燉湯,基於紫砂富礦透氣孔的特性,可分解油脂,使湯色清澈,燉煮過程釋放礦物質,湯汁富存營養精華,給家庭湯品帶來品質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