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如果你發現孩子偷東西了,你該怎麼做?

你粗暴地對待孩子,孩子還你以暴虐,你細心地對待孩子,孩子還你以感恩,你的教育方式決定了孩子的性格與習慣。對於偷錢的孩子,亦是如此。

我曾經聽說過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小學內發生了偷竊事件,當時的老師讓班上的學生會幹部留在教室,一個個詢問是否偷竊。結果查明,偷竊者是一個女孩子。

於是,這個女孩子在眾人面前被指為小偷,遭到了大家的指指點點。從那以後,她不但沒有改過,反而步向仇視老師、同學甚至社會的人生。

雖然不只是這次事件逼得她如此,但她已被烙上“我是壞孩子”的烙印。雖然錢找回來了,但是這種“抓犯人”方法會傷害孩子自尊,甚至會導致“破罐子破摔”的後果。作為父母家長,要避免在眾目睽睽之下傷害孩子自尊。

有一位媽媽說了這樣一件事:

這位媽媽有個12歲的兒子和8歲的女兒,他們為了買一隻新手錶,哥哥從媽媽的錢包裡面,偷偷拿了兩張100元,哥哥將一張100元給了妹妹,一張自己留著買手錶。媽媽發現錢少了,她猜測是孩子拿的,但是她不知道誰拿了。一次晚飯的時候,媽媽對孩子們說:“我覺得錢包裡的錢好像少200塊,是不是有小偷進來呢? 媽媽很擔心。”哥哥低下了頭,妹妹神情有點緊張,媽媽證實了錢是兩個孩子偷的。妹妹膽小,偷偷將100元放回媽媽錢包。

數著錢,媽媽笑了說:“媽媽好像弄錯了,前幾天說錢少了200元,其實是我算錯了,是少了100元。”妹妹表情變得坦然了。

但是哥哥還沒動靜,媽媽補充了一句:“我不相信是自己家人偷的,可能有小偷進來,我們去叫員警,你們說好不好?”妹妹瞟了瞟哥哥,哥哥神情也變得緊張了,趁媽媽做飯時,偷偷將100元放回媽媽錢包。

看著孩子們歸還的錢,媽媽心裡欣慰,在一次跟孩子聊天的時候說:“媽媽大頭蝦,100元也根本沒丟,是媽媽數錯了,年紀大了這腦子壞了……”。哥哥與妹妹對視著笑了,從此,家裡再也沒有丟過錢!

“是不是你偷的?”帶著懷疑到孩子身上求證,這是最愚蠢的教育,多少孩子被父母的這句話毀掉。

人往往有個奇怪的心理,就是一旦認定的某些事情,總會千方百計找證據論證,但往往這樣的證據已經不夠客觀了。懷疑孩子偷東西,父母如果採用不恰當的應對會傷害了孩子,即使孩子真的是偷了,也會因為大人錯誤的處理而讓事情更糟糕。

會毀掉孩子的兩種錯誤教育

1、逼問孩子,反復追究

如果孩子沒偷東西,父母反復追問會讓孩子覺得父母對自己的不信任。如果孩子真的偷了,反復追究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孩子雖然還小,但已有了自尊感和羞恥心。適可而止是教育的智慧。孩子知錯了事情就過去了,再提就如同再次撕開了癒合的傷口,孩子更可能會因為反感而做出叛逆的行為。比如,“你說我偷,那我就偷給你看”;“在你們心裡我是個小偷,那我就當個十足的小偷”……

2、讓外人參與孩子的教育

當孩子做出錯誤的行為時,最不願讓自己不好的行為被更多人知道,父母需要知道這點,也是對孩子基本的尊重。所以父母在外人面前批評教育孩子,甚至讓朋友親戚來參與責駡孩子,這無疑是對孩子自尊的踐踏。外人對孩子錯誤行為的轉述,還會導致嚴重的後果。

面對孩子偷東西的行為,父母該怎麽做?

千萬不可採用“審問犯人”的方式來提問孩子,或者強逼孩子認錯。

1、將東西丟失的事實告訴孩子

這樣說的目的是,爸媽知道東西不見了,而不是神不知鬼不覺,通過觀察孩子們的面部表情確認孩子偷東西的事實。幼稚教育專家提醒,如果孩子偷了東西後,當父母提起時會有這樣的特徵:表情不自然、不敢直視父母、眼神閃爍甚至緊張冒汗等,家長可以從這些小細節探出端倪。

2、旁敲側擊讓孩子主動承認錯誤

不同性情的孩子,選擇正確的旁敲側擊效果會更好:

善良的孩子→激發同情心

通過渲染孩子的偷拿行為給別人帶來的傷害,“真糟糕呀,爸爸這個月丟了50塊,如果找不回來就不能吃早餐了”,激發孩子的同情心。

固執的孩子→告知後果

通過讓孩子知道偷拿行為的後果,“如果再找不出來,我得叫員警叔叔來調差了,員警一定能找出小偷”,讓孩子更謹慎地做出選擇。

愧疚的孩子→聲東擊西

通過聲東擊西,“前天鄰居娜娜偷拿了媽媽的唇膏藏起來,後來主動拿出來承認錯誤,娜娜媽還表揚了娜娜呢,好孩子就該這樣”,讓孩子知道媽媽會原諒自己的一時魯莽。

冷靜的孩子→透露端倪

通過透露父母發現的某些異常,“冬冬,老師說你最近買了不少零食,能告訴媽媽零食哪裡來的嗎?”孩子們很聰明,通過聯想,就能知道自己已經被父母懷疑。

3、儘快給孩子改過的機會

沒有人天生就是小偷。據研究,很多孩子小時候都曾經有過偷東西的經歷,偷東西的不一定是壞孩子。所以當孩子承認犯錯時,父母最正確的做法是選擇原諒、儘快忘記並給孩子改過自新的機會。嘗試再次以信任的態度相信孩子能改正,而不是像防小偷一樣防著孩子,孩子會因為大人的原諒和信任而做得更好。

每一個優秀的孩子身後,都有令人敬佩的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