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王健林:王思聰不是我培養,是自己發展的

一、單親媽媽把重度腦癱兒送進哈佛,卻跟孩子說:“我是文盲!”

母親節時,有很多感人至深的親情故事湧現在人們的視野中。其中一個引起了我的注意,就是單親媽媽花29年把重度腦癱兒送進哈佛的故事。

當初,在孩子確診腦癱的情況下,孩子的父親選擇放棄,而孩子的母親選擇放棄婚姻,獨自養育兒子。這其中要承受多大的壓力和痛苦,非常人所能想像,但這位母親做到了,不僅如此,兒子還成了哈佛的高材生。

反觀這個孩子的成長歷程,母親鄒翃燕堅持一點:“我不想他因為身體疾病自慚形穢。就是因為他很多方面不如別人,我對他的要求才更高,讓他更努力。”

從她決定一個人擔負起整個家開始,就想盡辦法幫助兒子,克服身體缺陷給生活帶來的種種障礙。除此之外,在孩子上學之前,就教孩子認字、寫字、讀書,不到兩歲,孩子就認識了100多個漢字。

可以說,她就是孩子的啟蒙老師。但是,孩子上學後,鄒翃燕卻從不輔導孩子功課,也從不逼孩子上培訓班,都是孩子自己解決學習上的困惑。

她兒子說:“我媽媽的一句口頭禪是——‘別問我,我是文盲’。我覺得這也是一種教育理念。如果只看學習,那我媽媽看似是在放羊,但是她的關注點在更高層次的東西。”在兒子的心裡,母親更像是他的精神導師,她用無聲的言傳身教給了孩子最大的成長動力。

二、王健林:王思聰不是我培養的,是他自己發展的。

王健林在一次採訪中被問及“如何培養王思聰”時,他明確表示:王思聰不是我培養的,是他自己發展的。這可讓提問者“大失所望”了,本以為可以從這位成功企業家口中獲得一套育兒良方,誰知得到這樣的回答。然而,我要說,這本身就是一種可貴的教育理念。

王思聰小學就被送到新加坡念書,中學和大學都在英國。因為王健林覺得,那時候國外的教育水準確實比國內要高一些。這無疑是給孩子提供了一種更優質的成長環境,同時,也意味著孩子要面臨獨自生長。

等到兒子學成歸來,卻並沒有如一般人預想的那樣,子承父業,從此順風順水。而是我行我素活出了與眾人期待大相徑庭的人生,甚至被外界稱為“紈絝子弟”或“網紅”。很多人可能會說,王健林自己那麼成功,孩子卻這般不爭氣,真是一種失敗至少是遺憾。

有人曾拿王健林和李嘉誠的教育方式作比較。

李嘉誠從兩個兒子很小時就開始刻意培養,在各個階段都有不同形式的參與,讓他們接受商界環境的薰陶。如今,兩個兒子如願以償成為商界精英。好像這才是眾望所歸,李嘉誠的教育模式才是正確的。

在旁人看來,王健林對兒子幾乎是放任自流。哪怕是兒子做出了“出格”的事情,王健林也沒有過多干涉,他們像是兩個世界的人,各自成長。

相形之下,王健林的教育方式自然是不被看好的。

對此,王健林卻風輕雲淡地認為:“他還是個孩子,處在年少輕狂的時候,又處在這樣的時代,做那樣的事也很正常。等他到了一定階段,就會做該做的事。”

他不僅包容兒子的某些極端行為,還很欣賞兒子某些方面的優點。比如:兒子從小接受西方教育,獨立和自主意識很強,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也非同一般。他有感興趣並擅長的領域,就可以去發展。他並不要求兒子在未來接手自己的事業,尊重兒子自己的發展方向。可以說,王健林在培養兒子方面是非常具有開放性的。

三、教育的真諦:以發展的思想指導孩子,以獨立為目標解放孩子。

魯迅先生論“如何做父親”時說道:父母的責任除了給孩子一個健康的身體,還須教這新生命去發展”,要以孩子為本位理解孩子,以發展的思想指導孩子,以獨立為目標解放孩子。

魯迅先生在中國新舊交替之際,不僅有如此先見之明,還大膽呼籲。可現在,真正能做到的家長有幾個?要麼,做“直升機父母”,把孩子當成私人物品,不給孩子接觸外界的機會;要麼,就做“甩手掌櫃”,把孩子交給老人,交給學校,自己只在特定時候驗收成果,如有差池,就各種問責。。

“直升機父母”:沒有與孩子保持應有的距離,是在代替孩子成長。

單親媽媽的兒子情況特殊,但她並沒有因此過分保護,反而對孩子嚴加要求。說自己是文盲,無非是打消孩子的依賴心理。因為她很清楚,她的孩子要比一般的孩子多幾倍的努力,幾倍的堅韌才可以。所以,她狠心地放手,讓孩子自己去探索。但是,她不是讓他獨自成長,而是在必要的時候出現在孩子身邊。她的兒子說:“我從來沒敢想過申請哈佛,是媽媽不停地鼓勵我讓我試試。我每次遲疑不前時,媽媽都會伸出有力的雙手,護我前行。”

在兒子面對重大人生抉擇時,鄒翃燕都把兒子當成平等的談判對手。在這一點上,母子倆也達成共識:平等協商是他們母子健康關係的基石。

談到養育兒子的體會,鄒翃燕覺得兩點最重要:尊重孩子和家長的自我成長。她密切關注孩子的成長情況,但不盲目干預,在孩子需要聽取媽媽的意見時,及時給予孩子中肯的引導。當然,要獲得孩子的信任,首先要不放棄自我成長。只有走在孩子前面,才能為他指點迷津。正是這樣若即若離的教育方式,給了孩子自我成長的空間

“甩手掌櫃”:只負責了生養孩子的部分,把教育孩子的責任推卸在別人身上,另一方面,又對孩子的教育問題急功近利。

關注微信公眾號dayday30,分享更多育兒知識。

王健林的教育方式看似自由散漫,其實,就像放風箏。他拿出5億元,讓兒子成立了一家PE基金普思投資,任由其自己投資練手。你可能會疑惑:王健林的生意做得那麼好,是投資方面的專家,為什麼不直接告訴兒子要怎麼做?

王健林坦言,“他不像完全在中國成長起來的孩子,父輩一句話就言聽計從,這是不太可能的。得講道理,如果道理比他講的好,他還是聽的。”

孩子自己獲得的人生體驗和從父輩口中得知的間接經驗是兩回事,孩子從中得到的養分也是不同的。王健林這樣做,就是希望兒子用自己獨特的眼光去發現商機,他不急於讓孩子成為他想要的樣子,給孩子自由發展的時間。另一方面,他自己也在不斷學習,把自己的生意做得更好,讓兒子有值得借鑒的地方。

他的做法就很符合最近流行的一段話:

關注微信公眾號dayday30,分享更多育兒知識。

如果你覺得養孩子太難,是因為你把太多時間用來跟孩子做無謂的糾纏,而忘了自我成長;如果你覺得養育孩子累,是因為你對孩子的一切事必躬親,沒有給孩子獨立成長的機會。像這兩位父母一樣,懂得與孩子保持距離,懂得把時間留給彼此,各自成長,才可以在更高的位置相遇。

如果有一天,有人問你:你的孩子為什麼這麼優秀?

A:“是我一手培養的。”

B:“是他自己發展的。”

你想給TA哪一種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