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如何解決充電樁建設中的各種痛點?

導語:由上海交大安泰EMBA汽車行業協會、法國馬賽KEDGE商學院中國校區汽車行業協會與《電動汽車時代》共同主辦的《新能源產業鏈生態圈如何破局“智慧化”瓶頸 主題沙龍》,力圖聚行業專家、學者和從業者之智慧,共同思考和探討在智慧化大背景下新能源產業基礎-充電樁商業模式及其發展路徑。旨在通過智者思想之火花,傳遞產業發展的新思路和新想法,讓每個發展中的企業在快速奔跑的同時,關注新技術、新模式和新生態的變化,擁抱變化跟上創新步伐,在新一輪新能源汽車的爭鋒中立於不敗之地。

圓桌主持人:上海交大安泰EMBA汽車行業協會洪源會長。其它參與人員包括:同濟大學新能源汽車產業化研究中心吳小員教授;上海摯達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創始人總經理黃志明博士;德國TUV萊茵大中華區工業服務副總裁陳偉康;奇瑞汽車副總經理、奇瑞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總經理高立新博士;中興新能源汽車市場總監韓博凱校友;星星充電上海總經理黃磊先生;上海特來電新能源有限公司運營部總經理董俊先生。

洪源:如何解決充電樁建設中的各種痛點?

韓博凱:會長的問題我覺得是非常關鍵的一個問題,其實也是目前充電市場上一個最大的癥結所在,從用戶的角度覺得充電不方便,從充電樁的運營企業來講,覺得投入了很多樁,但是利用率又很低,這裡面有很多原因,剛才黃博士還有董總在做分享的時候都有介紹到,我就講一下,講兩個我們公司的小案例,我覺得可以說明問題。

第一個案例,我們在國內某交通樞紐建了一個很大的充電站,當時對這個項目寄予厚望,但是這個項目最後讓我們非常痛苦。現在充電利用率很低,而且我們的維護費用居高不下,讓我們非常頭疼。最後我們反思這個項目的很關鍵的一點,這個項目當中我們有車位,我們有樁,但是沒有車,沒有車到這裡來充電。這個項目做的比較早,那個時候對行業的理解不夠深,當時認為這個機場是一個人流量很大的機場,充電的車輛數量不成問題,但是事實證明很少有車去那裡充電,這是第一個案例。

第二個案例,我們在國內某研發中心有五六千個員工在這裡工作,有些員工買了新能源汽車以後,在園區裡面建了不到二十個樁,選了一些車位建了充電樁,一開始的時候利用率不高,後來逐漸形成了一個良性迴圈,因為很多員工看到了公司建了充電樁,就去買新能源車,因為新能源車也可以拿到牌照,可以在公司解決充電問題。但是他們也很痛苦,因為在我們公司停車是免費的,但是先到先得,誰到的早就可以占車位,一開始這幾個車位都被占了,因為當時買新能源的人很多,有將近一百輛,他們成立了一個群,自發組織安排週一誰搶車位,然後早上幾個小時車充滿了,就換一個人來充電,在群裡面資訊互通,那些車位元基本上被新能源車所霸佔。

這對於我們來講,我們當時沒準備賺錢的,因為想給公司內部做一個福利項目,但是事實上這個項目現在的盈利狀況很好,因為充電樁的利用率很高,很好的解決和車、樁、位的聯動問題。但是這種解決不是通過我們的努力解決的,通過車友自發的組織來解決的。這給我們一個啟示,我們在以後的專案運作當中,是否可以利用一些互聯網的方式,比如說車友自發組織的模式,在我們的商業模式裡面運作,或者說體現出來,這塊我們沒有很好的方案,受限的因素很多,比如說現在為什麼園區項目做的比較好的原因,是因為首先來說大家是一個公司的,所以溝通是非常便利的。另外車位也是研發中心的車位,相當於不會受制於其他因素的影響,但是如果我們和協力廠商的物業合作的話,這裡邊有很多因素不是我們能夠解決的。

這些問題是困擾充電行業非常大的難題,這可以給我們提供一個思路,通過互聯網的方式,類似於微信或者其他的很有效的溝通管道解決車、樁、位協調的問題。

黃志明:剛才吳老師講的,她是從行業整體的產業鏈角度看這些痛點,我是這麼理解的。我們今天講是車、樁、位,我們在公司裡面講的是車、樁、人,用戶在哪裡,用戶的痛點在哪裡?車企把車賣給用戶了,我們給人家客戶服務的時候,人家說你社區去很辛苦,但是如果我家裡不能充電,就算我交了定金,車企也不能解決充電的問題,那我就不買車了。

(中為黃志明)

我們曾經為了某家車企,我們剛開始做智慧充電的時候,全國的物業不知道什麼叫智慧充電樁,我們和物業談,物業談電動車很多,兩輪的還會著火的,電動車怎麼能進社區。我的意思是說我們跑了十幾次,就是為了讓社區轉變,因為用戶就在這裡,如果不解決充電問題,他們就不買車。

中國如果電動汽車只在北上廣,肯定沒辦法推的,以前的四城千輛,靠這些政策是短期的,中國那麼多的三四線城市,他們怎麼用上電動車,他們不會買車,他們先通過租車用起來,過了三四年再買,因為那個時候性價比高了,充電樁多了。真正幫用戶解決痛點解決問題,讓電動車跑起來,如果只是為了炒概念做表面的東西是比較辛苦的,我們企業一定要解決問題,確實和人家簽約站個台是蠻風光的,但是後面的事情就討厭了,你投了有人用嗎?這些東西冷靜想是可以解決的,只是有些人不願意想這個事情。

董俊:陳總剛才講的非常好,王總也講了,包括吳老師的高度很高,其實充電運營很苦,要解決很多方方面面的事情。首先我們要教育用戶,另外我們要教育物業,第三個要想用戶在哪裡,有了用戶我們跟著用戶走。但是跟著使用者走形成不了規模,不會有更多的用戶進來,沒辦法讓規模變得很大,有了規模性又代表著利用率不高,等等這些問題。

我的觀點就是使用者細分,根據不同的使用者建不同的模型和使用場景。針對一些機構用戶、行業用戶,我有社區的充電形態,針對這些私人用戶,包括有可能是企業用戶等等,首先第一點是細分,有用戶人群,所以企業可以定位,我公交大巴就做公交大巴做分時租賃就做分時租賃,都可以做,充電的形態不一樣。

第二塊就是吳老師說的維度問題,充電運營企業物業、用戶,再加上上游的一些整車企業,所有各個維度的角色扮演的問題。運營企業和物業之間的合作關聯度,物業不理解,為什麼要把車位讓出來,我屁股坐在這裡,我的領導會問我,今年停車場收益多少,必須要收回來,如果收不回來,屁股有可能坐不穩,不會考慮公共基礎建設會為你帶來什麼,反而覺得會增加運營負擔。

另外就是物業會說,同一個物業碰到了這個企業,也碰到了另外一個企業,物業說那個企業來了,給我們什麼樣的條件,這個企業給我們什麼樣的條件,導致實際上整個行業充電運營企業和現有物業合作的情況下,是物業掙到了錢,物業嘗到了甜頭,而更加加劇了充電運營企業和物業合作的門檻和難度。

還有一塊就是用戶,其實剛才韓總也說了,從目前來講我們的整個網路是有亮點的地方,是有一個點可以看到盈利,也可以看到希望的點。

目前我們在浦東有很多點,從財務測算來講是盈利的。但是從面上來看,充電運營企業還是比較痛苦的,比如說那個點新能源用戶比較多,充電的人比較多。這個點有可能新能源用戶不多,就沒什麼充電量,所以說充電基礎建設是前瞻,但是也有一些充電點建完以後,這個的新能源汽車變多了,很多人因為有了充電樁,把運行軌跡改變了,跟著樁走。車是移動的,樁是死的。樁隨著車走還是難度比較大的,因為區域比較大,上海這麼大的城市,不可能每個點都有充電樁。所以我認為根據運營資料來看,很多使用者是跟著樁改變運營軌跡、行動軌跡,很有可能在A點上班,我家在C點,但我有可能在B點進行充電補給。

第二點就是運營用戶,主要是看直流,哪裡有直流就去哪裡,充電速度比較快,就要考慮到單價、停車費、充電方便不方便,是不是我的車位已經被汽油車占掉了等等這些問題。

我認為運營企業要選擇不同用戶的頻寬定義你的充電運營網路佈局,從而找到適合你的用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