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別讓孩子成為冷漠的人

每個孩子來到這個世界都是一張純白無暇的白紙,而後經過環境、家庭、人、事、物的重重洗禮,給這張白紙描繪出五顏六色的圖畫。所有的父母都喜歡自己的孩子成長成一個善良、勇敢、聰明、有愛心的人,但是,就我國目前總體狀況來看,在低齡幼兒中,以自我為中心、缺乏同情心等現象普遍存在。

我們來看兩個案例

1、幼稚園老師對一個中班小朋友做一個測試:“一個小妹妹病了沒吃早飯,你願意分給她你的早飯嗎?“結果全班孩子沉默,老師點名其中一個小男孩回答,小男孩十分乾脆的說“不給,誰讓她不吃早飯,活該!”

2、一對母女在看一則講述的是一個青年對一個老婆婆施救的新聞,播報完畢後,媽媽對女兒說,你也要像這個叔叔學習樂於助人的品質,沒想到女兒竟說:“他就是為了上電視!”

孩子的反應相信讓不少家長震驚,毫不客氣的說,案例裡兩個孩子的表現正是缺乏同情心、冷漠的表現。有研究表明,同情心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必不可少,它可以抑制攻擊行為,且是親社會行為最重要的動機源。

孩子缺乏同情心、冷漠是由以下幾方面原因造成的家庭教育方式及不良榜樣

在中國,虎媽、狼爸不在少數,棍棒教育這種苛刻的、懲罰性的方式會阻礙孩子同情心萌芽的再發展。

極端的教育方式還包括過度溺愛孩子,久而久之,易造成孩子自私、蠻橫不講理、以自我為中心的個性,因此,不理解他人的不幸和痛苦。

當然,家長也是小孩學習的樣本,不少家長帶領孩子外出時,看到需要幫助的人會繞道而行,實際上,就是在用行動告訴孩子,別人的痛苦和自己無關。

家長對孩子的同情心發展不關心在不少家長眼裡,成績是排在第一位,智力的發展高於一切,這也是孩子沒有同情心的重要原因。孩子的需求不被重視

有時候,孩子的需求不被重視,個性就會變得壓抑,就有可能通過一些行為,比如虐待小動物等一些極端行為尋求心理釋放,這麼一來,孩子的同情心自然無從談起。

孩子的智力發展固然重要,但父母更要關心孩子的愛心與同情心的發展,切勿讓孩子變成一個冷漠、沒有道德觀念、沒有愛心的人,從而影響孩子的交際能力,使其長大後難以融入社會。

培養孩子同情心,父母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1 溫柔對孩子說話父母說話的語調與口吻直接影響孩子的語態,溫柔的對孩子說,會使孩子效仿父母,以同樣友善的口吻對話他人。

2 指出錯誤、教會說“對不起”

如果孩子有不禮貌行為時,父母應及時制止,指出錯誤行為,告訴孩子,他做的行為是不被允許的。

同時,無論是大人還是小孩。做錯事的時候要誠懇的說:“對不起!”這樣,孩子自身的內省力和對他人的感受力和同情心會大大增加。

3 引導孩子理解他人孩子喜歡聽故事,故事裡包含了很多做人處事的道理,因此父母在說故事的同時,可以通過故事去引導孩子理解他人的感受,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4表揚孩子具有同情心的表現當孩子做出充滿善意的舉動時,父母應該告訴他做的很對,而且具體的描述出孩子的善意舉動。5 親近動物、關心動物孩子天生就與動物有親密感,家長不防在家養一些小動物,與孩子一起照顧它們,培養孩子的愛心、同情心和責任感。6 讓孩子學會關心家人

父母可以在家庭生活中啟發、培養孩子的同情心,比如,當家人生病時,可適當像孩子尋求幫助,幫忙倒水、拿藥等等,當孩子完成時,誠懇的想孩子道謝。

7 鼓勵孩子幫助他人讓孩子擁有同情心,最直接方式就是鼓勵他們去説明他人。比如,鼓勵孩子把自己的玩具、衣服捐給貧困小朋友,讓孩子在送出愛心的同時,也明白了幫助他人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