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挑選羽絨服的指標

今冬來得煞是突然,較之往年也格外寒冷。寒冬臘月,最為靠譜的保暖衣物大概就是羽絨服了。

通常情況下,我們選擇衣物莫過於兩個指標,一是款式,二是品質。

但是回到服裝最初的功能——遮羞保暖上來的時候,我們選擇的標準則會顛倒,例如在寒冬臘月,大部分的人群在購買羽絨服的時候則會第一時間把保暖性放在首位,款式次之。縱然有市面上羽絨服款式實在不堪的事實,但是冷到快要截肢的時候,對於保暖的需求就遠超過凹造型了——當然也有例外,時裝精們往往是要型不要命的。

保證保暖性,看哪些指標?

說起羽絨服的保暖性,這個我不得不吐槽國標:國標要求羽絨服需要標示面料、裡料、填充物以及充絨量。

但是遺憾的是,單純的依靠上述資料我們是無法在未親自體驗的前提下知道一件羽絨服的保暖性的。那麼究竟我們需要什麼樣的羽絨服資料才能知道羽絨服的保暖性呢?

一、填充物

顧名思義,羽絨服,裡面當然是羽絨,但是實際上羽絨又分為鴨絨和鵝絨,其中鵝絨又分灰鵝絨和白鵝絨,通常情況下,其保暖性能為:灰鵝絨>白鵝絨>鴨絨。

因此,為了絕對保暖,購買時注意吊牌是goose down還是duck down,非常有必要。例如上面的這件Patagonia羽絨服,就是填充的白鵝絨。

但話雖如此,若追求的是性價比,就不必太考慮哪種絨的問題。

二、充絨量

充絨量實際上是指一件羽絨服填充的全部羽絨的重量。充絨量的多少,直接影響羽絨服的保暖程度。我們常規穿著的羽絨服的充絨量常見的範圍在200克到500克左右,戶外款在700克左右的也可以看到。

而含絨量指羽絨裡面“絨”的比例。目前戶外羽絨服的含絨量一般要求在70%以上,也就是說其中絨的含量是70%,羽占30%。這個程度就能保證羽絨服必要的蓬鬆度和保暖性了。

那麼你又要問了,羽和絨又有什麼區別?不是一直一起叫的嗎?

羽絨確實是一個統稱,長在鵝、鴨的腹部,成蘆花朵狀的叫絨毛,成片狀的叫羽毛。

三、FP蓬鬆度

蓬鬆度,英文是“Fill Power或Filling Power”,通常簡稱FP,直接字面翻譯就是填充能力,也能表達出其本意。

維琪百科和國際羽絨羽毛檢測實驗室和研究所(IDFL)對於FP一詞的定義差不多,就是一定重量的羽絨在特定環境下所占的空間大小,據此分級。FP只是一個在特點環境下,恒定重量的絨的體積大小。直白地說,蓬鬆度就是體積,體積就是蓬鬆度。

蓬鬆度一般分為550,600,700,800和900 FP。通常指在一定條件下,每一盎司(30克)羽絨所占體積立方英寸的數值。譬如一盎司的羽絨所占的空間為550立方英寸則稱該羽絨的蓬鬆度為550 FP。

但是根據資料顯示,1892年鴨絨被首次出現,但是那會兒是沒有FP這個概念的,而就算是幾十年前,也沒有FP概念。最多是標一個“premium goose down”來強調下自己多專業。

老實說,更直觀的比較可能是在產品的厚實程度上,通常我們比較兩款羽絨服,最簡單直接比較就是看羽絨服的厚度,哪個厚哪個靠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