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老濟南的四合院,那一院風情

一提起四合院,第一反應是北京,北京的四合院,已經作為一種文化,而不是一種建築,溶入北京這個城市的血液之中,而濟南的四合院,也很好。

濟南古城始建於漢,至清朝時已形成了完整的城市佈局。由於山東境內受封建傳統思想影響至深,濟南古城具有強烈的封閉性,又由於濟南依山靠水且城內泉水眾多等特殊自然環境的影響,濟南古城的建築佈局與建築形式兼收內陸與沿海地區的特點,既有北國建築的深厚淳樸,又具江南水鄉輕巧靈秀的特色。當時濟南古城區內的傳統民居多採用典型的北方四合院佈局,青磚牆,灰瓦花脊。該區內的民居多以“一進院”為主,只有富商和達官貴族才得以擁有“二進院”或多進院。

狀元府是清光緒年間新科狀元陳冕的府邸。今濟南鞭指巷9號、11號院落均是當時狀元府的一部份。鞭指巷9號院落也是傳統的二進四合院,坐西朝東,房屋共22間,現供大約7戶人家居住,由於年久失修,府邸已經失去往日的華麗與威嚴;門樓、屋脊、木欞門窗等局部遭到嚴重破壞。

“金有大官邸”位於濟南寬厚所街55號,建于民國初年。其主人叫金有大,為清末縣令。此宅院是一種中西建築風格結合的“樓閣式”四合院,這在濟南是少見的。“金官邸”現為曆下區東倉房管所,內院為報社所用。現存建築為二進院,後院四合樓保存相當完美,西洋風格的拱式大窗以及極精緻的磚雕仍能顯示出官宦人家的氣派。濟南的四合院都有特別的講究,也有非常明顯的建築特點,具體體現在:

門樓:門樓是濟南四合院中的一大亮點,它的整體形象、造型尺度都達到了很高的成就。

影壁:影壁是濟南民居中最富裝飾的地方。影壁即古代所謂的蕭牆,是為了迎合人們的心理需求而建造的,它使人們進門後不是長驅直入,而是先見影壁,有個心理準備和迂回。影壁與大門相呼應,形成一個相輔相成的整體。濟南的影壁大多與廂房的山牆相結合,既依附於山牆,又突出於山牆,它的四周為精美的磚石雕刻。

雕刻:四合院中隨處可見的精美雕刻見證了濟南悠久的歷史傳統文化。門樓、影壁、廳堂、虎座門,到處透著民間雕刻藝術。圓雕滑潤豐滿,浮雕行雲流水,透雕玲瓏剔透,是濟南人們千百年來一輩又一輩雕刻藝術精華的積澱。雕刻集中了多種形式,以琴棋書畫、花草瑞獸為主要內容。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出泥荷花"的形象在濟南四合院中非常多見,這正是濟南地方特色的體現,使人們情不自禁的想起"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名句。

石榴樹:石榴樹也是濟南民居中一大特色。幾乎每個院落中都種有石榴樹。據該處居民講,古時候人們崇尚"多子多福",石榴樹則寄託了他們對生活的願望;另外,當時人們生活水準較低,"衣不遮體,食不果腹",於是就拿石榴果實給孩子充饑。總之,石榴樹蘊涵著人們的傳統願望。

坐落在東順城街的老朱家,祖上至今已有8代人了,他的這座老四合院已有100多年的歷史,83歲的朱老爺子是住在這兒的朱家後代中的最年長者,1920年,他出生在這個小院,作為這個家族的一員,繼續著朱家的故事。

清末,老東門附近已發展成為商埠,一度繁華,朱先生的父親和堂兄弟五個共同住在這座土坯的老四合院裡,一家人也算合樂。後來,朱先生的三叔和五叔因為做鹽務,日益發達,就在老院子的南邊蓋了座新的四合院,比起舊院,這座新院就寬敞氣派多了。新院的牆是夾板牆,磚瓦在最外層兼具裝飾作用,牆厚60多釐米,使得屋裡冬暖夏涼,門外有兩塊拴馬石,這是當時大戶人家的象徵。

大門為二重樓,石頭到頂,正對大門是一影壁牆,往裡一拐是一道圓拱門,再往裡還有一重門。新院有前後兩院,前院東屋是客廳,客廳南面一個小暗間放壽材,院內為條子路,正對大門的西屋為一過堂屋,過堂屋逢紅白大事才開,平時五叔住在這兒。

兄弟分家後,家境的不同也顯示出來了,老三、老五幹鹽務,過起了大戶人家的生活。老大家也算興旺,唯老二,也就是朱老先生的父親因有些傻氣,過得不是很好。但奇怪的是,老三、老五家財旺人不旺,養不住兒子,就把朱老先生的二哥過繼了過去,朱老爺子的二哥長到二十多歲就因病開始吸食大煙,不久身亡,老三和老五家也就只剩女兒,按當時人的說法,也就是絕後了。老大家也只有四個女兒,本也想從老二家過繼一個兒子,但因了那個孩子的事,朱老先生的父親斷然不肯了……

朱老先生說起這些事情,總會歎一聲:其實一家人,只要安安樂樂的就可以了,看看我們這小院,大家沒有什麼轟轟烈烈的事情,但每家都過得高高興興,有滋有味的,這就最好了。

當年山東電視臺拍《水滸》的時候,就是在那座新院的後院裡……

這是一座很小的院子,屋子規規矩矩地圍成四方,這算是最實在的那種四合院吧,影壁上畫著竹,木質的柱子斑斑駁駁。

院建了有五十幾個年頭了,房子的舊主人據說是解放前的銀行職員。

說起胡同裡的人們,提到最多的就是"團結"----"俺胡同的人可團結嘍,誰家有個什麼事兒都能幫把手,你就說哪家有個紅白喜事的,家富家窮的都會多多少少隨些,住一個院裡多少年了,來個生人,誰都得問問:找誰啊?什麼事兒啊?……"

天氣好的時候,院裡的老人們喜歡在胡同口曬曬太陽,拉拉家常,兒女們長大了,都有了自己的事業,也就少了陪父母的時間。老人們便有了老人們自己的熱鬧。老戴在屋裡養了很多花,每天給花澆水養護,是老戴特喜歡做的事兒,平常有時間,就跟老姐妹們去跳扇子舞,活動活動,就覺得自己年輕了十多歲的樣子。

房子舊了,總是漏水,房子裡也很潮,牆壁也已經被熏得黑黑的,都說要拆遷,"搬了也好,這房子太破了,只有一點兒怪捨不得的,搬了新房,就不能跟這些老街坊們在一塊兒了,就得認識新的人,可這樓房不是平房家,家家上鎖,平常除了上班的小年輕們,誰還興串門子啊!唉……"

狀元府在今濟南鞭指巷內。是清光緒年間新科狀元陳冕的府邸。

陳冕,1859年生於濟南古城區內的鞭指巷9號院內,17歲中舉人,24歲中狀元,是清朝最年輕的舉人,也是清朝最年輕的狀元。可惜天妒英才,35歲因病去世,"未大顯而夭亡"。今濟南鞭指巷9號、11號院落均為當時狀元府的一部分。

初見狀元府,先被其門樓震住:高高聳立,足有四五米高,門樓坐西向東,這是受民間方位和風水觀念的影響,據八卦所示此處開門,主"大吉大利"。

拾級而上,進了門樓便是一面影壁,上面的圖案已斑駁,但影壁上方也有高高躍起的花脊,與大門樓的花脊遙相呼應。

順影壁一拐,跨過一道門,迎面就是一棵粗大的石榴樹,古時人們崇尚"多子多福",石榴樹則寄託了他們對生活的願望。另外,當時的人們生活水準比較低,沒有糧食時,就拿石榴給孩子們充饑。

據老人講,當初,狀元府由三個相同的院落組合而成。很早以前,還有光緒帝御賜"狀元府"匾懸掛於大門內,現已遺失。最南端的院子被完全拆除,宅基被濟南某印染廠的宿舍樓佔據。

鞭指巷9號、11號院落是傳統的二進四合院,坐西朝東,前後院各有廂房六間,左右各三間。內外兩院雖有中門相通,但"男治外事,女治內事。男子無故不處私室,婦人無故不窺中門,有故出門,必遮其面。"(《事林廣記》)這樣的規矩與中規中矩的院落相合,成為中國歷史裡獨特的風景。

據說,濟南是過去的府城,所以大大小小的四合院都有,大約有三四進的,多集中在舊城關東大街、鞭指巷等地。而二進的四合院多分佈在舊城各處。

後宰門街是一條古老的街道,曾經是濟南最繁華的街道之一。過去,很多有錢人都在這裡落戶,街上也有幾個小有名氣的院子。

88號曾經是一個鹽商的宅院,月亮門及一座假山仍然保留著,旁邊渾然一體的小樓也能隱隱透出舊主人過去的風光,而人們記憶中的水池已經不見了。